腦小血管病是腦血管病中常見的類型,依據影像學可分為腔隙性腦梗死、腦白質病變及腦微出血、血管周圍間隙擴大、腦萎縮5大類型,臨床上常引起認知功能障礙、情感失控、步態障礙及尿便控制異常等。
腦小血管病在臨床上診斷與鑑別診斷有一定難度,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其病因、危險因素與腦大血管病變不同,尚有許多未知值得我們去探索。這裡我們整理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付建輝教授在壹生神經學院的系列專題講座《腦小血管病(SVD)的基礎診療知識》的部分內容,以期對臨床醫師有所幫助。
一、SVD與卒中復發
腦小血管病導致的腔梗,在臨床症狀上表現為「小卒中」,即NIHSS評分小於等於3分的,或者「腔隙綜合徵」。
2013年發表在《大腦》(Brain)雜誌的文章觀察了新發腔梗(LI)與白質損害(WML)的位置關係。結果顯示,92.3%的腔梗(黑色)發生在白質損害(灰色)周圍。這提示我們,腔梗的發生可能是動態的過程,白質損害到一定程度後,隨著血流的下降,就有可能發生腔梗。
華山在2005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對首發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按照白質損害程度進行分層,我們觀察到腦白質損害越嚴重,隨訪期間的卒中復發率越高。
2012年發表的類似研究顯示,重度WML是首次缺血性卒中5年累計復發的預測因子,即白質損害的嚴重性可以預測未來卒中復發的風險。
2017年在《神經病學》雜誌(Neurology)發表的前瞻性研究顯示,腦小血管病負荷與再發卒中風險相關。
二、SVD對卒中預後的影響
2010年華山研究觀察了腦白質損害與患者生存的關係,根據累及顱內大血管數目及是否合併小血管病,將納入的293例卒中患者分為4組。結果顯示,累及的大血管越多,越容易卒中復發;合併小血管病變越嚴重,死亡風險越高。
對486例患者進行了12年的隨訪,比較SVD患者與非SVD患者的生存情況,結果顯示,卒中亞型為SVD的患者死亡風險越高,長期預後較差,SVD是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
三、SVD對認知功能的影響
既往研究顯示,82.98%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及3/4的血管病痴呆患者合併了SVD,比例很高。那麼SVD到底有沒有參與到認知損害的發生中呢?
一項日本社區的研究比較了腔梗和腦白質損害分級與認知水平(MMSE評分)的關係,結果顯示,SVD越嚴重,認知功能損害越嚴重。
2012年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的文章顯示微出血灶越多,MMSE評分越差;微出血灶超過5個,認知功能最差。
2017年發表在 JAMA Neurology 的研究提示,大的V-R間隙(>3 mm)與皮質下梗死、微出血及5年的腦白質損害進展程度有關,且患者發展為血管性痴呆的風險比無V-R間隙的患者增加4倍。
綜上所述,無論是腔梗、白質損害、微出血或是大的V-R間隙,均有可能影響患者的認知障礙水平。總結CSVD性認知功能障礙的特點如下:
需要注意,與AD(以記憶損害為主)不同的是,CSVD的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注意力和執行功能的減退。
CODAS研究對血管性認知損害的轉歸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發病1月和發病2年時非痴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VCIND)的患者數量有所下降,這提示血管性認知損害是可以逆轉的,為治療帶來了希望。
華山的研究發現,在隨訪期間SVD-VCIND執行功能和視空間能力呈緩慢下降趨勢;記憶功能、注意力有改善趨勢。以下是目前研究支持的影響SVD患者認知轉歸的5個因素。
作者簡介
付建輝,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北院)神經內科執行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
擅長腦血管病及認知障礙等疾病的診治。主要研究領域:腦血管病(腦梗死、腦出血、腔梗、腦白質損害、微出血)的臨床及發病機制、神經超聲、血管性認知障礙。已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30余篇為SCI論文。主持及參與國家科技部重大慢病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上海市省部級等多項課題研究。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
主要社會兼職:世界卒中組織(WSO)成員,國家衛健委腦卒中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委,中國卒中學會青年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醫師協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超聲專業委員會副主委,上海醫學會腦卒中專業分會常委兼缺血組組長。
付建輝教授的完整授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