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7600字,配圖30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一望無際的撒哈拉沙漠就是二戰北非戰場的布景,沙漠地勢平坦,起伏輕緩,很少有高山或河流的阻隔,是裝甲部隊展現機動優勢的理想舞台,更是裝甲部隊指揮官發揮想像力和主動性的天堂,「沙漠之狐」隆美爾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北非的地理環境。然而,比德國人更早踏足北非的義大利人卻沒有成為沙漠坦克戰的主角,因為他們既沒有表演的靈感,也缺乏合適的道具。雖然義大利陸軍非常迫切擁有強大的裝甲部隊,但義大利孱弱的工業實力與其野心並不匹配。當1940年6月義大利加入戰爭時,義大利陸軍裝備的坦克大多是3噸級別的超輕型坦克,10噸級別的中型坦克剛開始列裝,裝甲師的組建僅初具雛形。儘管如此,義大利人還是將大部分裝甲部隊都投入到北非戰場的沙漠風暴之中……
1940年6月,意軍第133「利托里奧」裝甲師在接受檢閱,一水的L3/35超輕型坦克。
災難的1940
二戰前義大利陸軍在北非駐紮了20餘萬兵力,大部分為非摩托化的步兵部隊,僅有少量機械化單位編成快速集群,用於配合步兵作戰。在1940年6月,北非意軍裝甲部隊僅有7個坦克營,即第9、20、21、60、61、62、63輕坦克營,共裝備324輛坦克,雖然數量不少,但全部都是L3/33或L3/35超輕型坦克,實際戰鬥力很弱。
1940年6月北非意軍的L3/35坦克集群,數量雖多,但戰鬥力很弱。
在二戰爆發時,義大利陸軍裝甲部隊的基本作戰單位是坦克營,根據裝備坦克類型的不同分為輕坦克營和中坦克營。輕坦克營下轄營部和3個坦克連,共計40輛超輕型坦克;中坦克營下轄營部、營直屬坦克排和2個坦克連,共計37輛中型坦克。坦克營之上設有坦克團,但與德國陸軍不同,意軍坦克團屬於行政單位,負責編組坦克營或連以及日常訓練工作,除非處於裝甲師的編制下,坦克團通常不參與前線戰鬥。
安薩多爾公司生產的CV35超輕型坦克,裝備2挺8毫米機槍,裝甲貧弱。
在二戰初期,義大利陸軍的主力坦克是L3/33(35)超輕型坦克,是安薩多爾公司於20世紀30年代初開發的車型,最初命名為CV33(CV為義大利語「快速坦克」的縮寫),1933年列裝。CV33以英國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為原型設計,全重僅2.7噸,採用固定式戰鬥室和雙人車組,裝甲厚度6~12毫米,僅裝備1挺6.5毫米機槍,最大速度35公里/小時,行程110公里。1935年,安薩多爾公司對CV33進行改進,設計了CV35,車重增加到3.2~3.5噸,裝甲厚度增至9~15毫米,武備強化為2挺8毫米機槍,最大速度42公里/小時,行程為150公里。CV33/35的防護和火力都很弱,僅能執行有限的偵察和步兵支援任務,也能作為裝甲牽引車使用。1938年,根據新的命名規則,CV33/35改稱為L3/33或L3/35,前面的數字表示車輛噸位,後面的數字為服役年份。
1940年秋季在利比亞作戰的L3/35超輕型坦克側視圖,注意這輛坦克安裝了1挺蘇羅通20毫米反坦克槍。
在北非戰役之初英意兩軍的小規模衝突中,L3坦克的弱點就暴露無餘,比如在6月15日的某次戰鬥中,2輛英軍A9巡洋坦克和少量裝甲車就打垮了一支意軍摩托化縱隊,負責支援的意軍第9輕坦克營損失12輛L3坦克。作為火力強化措施,北非意軍為部分L3坦克換裝了20毫米反坦克步槍或12.7毫米機槍。1940年7月,為了發動對英屬埃及的進攻,意軍加強了北非裝甲部隊的力量,將剛組建的2個中坦克營,即第32坦克團第1、2中坦克營(裝備72輛M11/39中型坦克)派往利比亞,與原有的7個輕坦克營統歸8月29日成立的利比亞坦克司令部,由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瓦倫蒂諾•巴比尼准將指揮。
北非戰役初期意軍裝甲部隊使用的兩種坦克:M11/39中型坦克(左)和L3/35超輕型坦克(右)。
M11/39是義大利陸軍裝備的第一種中型坦克,全重11噸,裝甲厚度6~30毫米,其武器配置相當獨特,一門37毫米37/40型火炮安裝在車體右側,2挺8毫米機槍則置於車體上方左側的旋轉炮塔內,最大速度34公里/小時,行程210公里,車組成員3人。M11/39中型坦克的設計主要著眼於步兵支援任務,其火炮射界有限,不適合與坦克交戰。隨著性能更好的M13/40中型坦克投產,M11/39僅生產了100輛即告停產,但它奠定了之後各型義大利坦克的技術特徵。
1940年秋季行進在利比亞戈壁上的M11/39坦克縱隊,可能屬於第1或第2中坦克營。
意軍M11/39中型坦克側視圖,隸屬於第32坦克團第1中坦克營,1940年9月。
1940年9月初,意軍由利比亞向埃及推進,但攻勢非常短暫,到9月中旬就偃旗息鼓,轉入防禦,在交戰中意軍損失了35輛L3坦克和4輛M11/39坦克。10月,第32坦克團第3中坦克營也抵達利比亞,裝備了37輛最新的M13/40中型坦克,該營與先前抵達的第1、2中坦克營及7個輕坦克營共同編為特別裝甲旅,但意軍指揮部將大部分輕坦克營都分散配屬給步兵師,難以形成合力。
1941年1月,一個英軍摩托車兵從被意軍遺棄的L3/35坦克旁經過。
1940年12月9日,英軍發起「羅盤」行動,將戰線反推到利比亞境內。面對皮糙肉厚的英軍「馬蒂爾達」坦克的進攻,意軍坦克毫無還手之力,部署在埃及境內的3個輕坦克營相繼覆滅,特別裝甲旅主力退守托卜魯克。為了挽救北非危局,意軍將所有可用的中型坦克全部派往利比亞增援,包括極度缺乏訓練的第5、6中坦克營,並利用第21輕坦克營殘餘官兵和新抵達的M13/40坦克組成一個暫編營。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都是徒勞的,意軍兵敗如山倒,巴爾迪亞、托卜魯克、德爾納等重鎮相繼失守,一路向西潰退的意軍最終於2月7日在貝達富姆遭到截擊殲滅,特別裝甲旅的坦克被大量擊毀或被英軍繳獲,連巴比尼准將本人也做了俘虜。在「羅盤」行動中,北非意軍裝甲部隊遭遇災難性的損失,72輛M11/39坦克、145輛M13/40坦克和近300輛L3坦克從裝備清單上消失了,更痛心的是失去了大量有經驗的坦克兵。
一位英軍士兵在查看「羅盤」行動中繳獲的意軍M13/40坦克。
「阿里埃特」師
當整個昔蘭尼加落入英軍之手時,北非意軍裝甲部隊的實力幾乎跌到谷底,僅有1940年12月底抵達的第4、5輕坦克營(46輛L3/35)。為了填補巨大的裝備和人員缺口,恢復部隊實力,意軍總部將第132「阿里埃特」裝甲師派往北非,該師部隊與隆美爾率領的德國援軍一道於1942年2月登陸的黎波里。第132裝甲師下轄第32坦克團所屬的第1、2、3輕坦克營(117輛L3/35,含24輛噴火型)和組建不到20天的第7中坦克營(於3月11日到達)。此時,意軍改變了中坦克營的編制,將坦克連由2個增加到3個,取消了營直屬坦克排,這樣第7中坦克營的建制內就有46輛M13/40中型坦克。「阿里埃特」師與第4、5輕坦克營會合後,北非意軍的坦克數量回升到200輛以上,被納入隆美爾的進攻序列中。
1941年3月,意軍第7中坦克營的M13/40坦克在的黎波里接受檢閱。
隨著第1、2中坦克營被英軍消滅,M11/39損失殆盡,M13/40中型坦克成為北非意軍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同時也是二戰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義大利戰車。M13/40可以說是M11/39的升級版,其車體設計幾乎原封不動地照搬了M11/39,但武器配置有較大變化。M13/40全重14噸,裝甲厚度6~30毫米,並有一定的斜度,採用四人車組。M13/40將主炮由車體移到旋轉炮塔內,配備1門47毫米47/32型坦克炮,使用穿甲彈可以在500米距離上擊穿43毫米垂直裝甲,在炮塔內另有1挺8毫米並列機槍,在炮塔頂部也可架設1挺機槍,在車體前部右側安裝一座雙聯裝8毫米機槍。M13/40的最大速度為32公里/小時,行程210公里。就性能而言,M13/40雖然說不上優秀,但足以抗衡當時除「馬蒂爾達II」之外的所有英軍坦克,其主要缺陷是引擎容易過熱或吸入沙塵,動力不足,被意軍坦克兵們沒好氣地稱為「行走緩慢的鐵棺材」。
沿著公路向前線開進的意軍M13/40坦克縱隊,屬於「阿里埃特」師,攝於1941年秋季。
相比性能不佳的M13/40坦克,更讓隆美爾頭疼的是初到北非的意軍坦克兵的素質。第7中坦克營在開拔前只進行了不足三周的集訓,駕駛員的平均訓練時間不到2個摩托小時,有些人連駕駛證都沒考過,坦克車組之間也沒有組織對抗演練,協同很差。這些問題導致第7中坦克營在行動初期出盡洋相,損失很大,隆美爾咬牙切齒地稱之為「笨鳥」。就算是「笨鳥」,只要肯舞動翅膀也總有衝上雲霄的時刻。「阿里埃特」師參與了隆美爾從1941年2月展開的進攻,在收復昔蘭尼加的過程中從德國同行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逐漸成熟起來。期間,意軍裝甲部隊參與了對托卜魯克要塞的圍攻,「阿里埃特」師下屬的輕型坦克中有一半被分散到4個義大利步兵師中負責支援。
在北非戰場作戰的M13/40坦克車組成員,意軍坦克兵的頭盔很有辨識度。
在「阿里埃特」師向西征戰的同時,更多的補充兵員和裝備也從義大利本土運來,使該師實力日漸充實。訓練充分的第8、9中坦克營陸續抵達,為了更好地指揮3個中坦克營,意軍於9月1日成立了第132坦克團,統轄第7、8、9營。原有的第32坦克團下轄第1、2輕坦克營,第3輕坦克營與新組建的第52中坦克營(19輛M13/40)劃歸義大利機動軍指揮。第4、5輕坦克營分散配置給前線步兵師和後方安保部隊。此時,北非意軍擁有165輛M13/40坦克和187輛L3/35坦克。
1941年秋季在托卜魯克外圍作戰的意軍L3/35坦克群。
1941年11月18日,英軍發動「十字軍」行動,旨在打破托布魯克之圍。獲悉英軍即將進攻的消息後,北非意軍總司令巴斯蒂科上將將機動軍部署在內陸,防備英軍裝甲部隊從沙漠深處迂迴。果然,英軍第7裝甲師兵分三路插入利比亞境內,其左翼的第22裝甲旅直撲「阿里埃特」師防守的古比井據點。此時,英軍對意軍的印象仍停留在去年「羅盤」行動中的窩囊樣,150多輛「十字軍」坦克擺開陣勢向意軍陣地發起攻擊。然而,經過大半年的戰火淬鍊,「阿里埃特」師已非吳下阿蒙,改變了戰術,不再使用坦克正面對攻,而是效仿德軍以神槍手步兵的反坦克炮正面遲滯英軍進攻,輔以炮兵襲擾,挫敵銳氣,最後才出動坦克從正面和側面實施包抄,最終迫使英軍丟下52輛坦克的殘骸狼狽撤退。古比井之戰可以說是二戰中意軍裝甲部隊最光彩的一戰。
意軍「阿里埃特」裝甲師的M13/40坦克群,從車體側面的標識可以辨認出屬於第7中坦克營。
在古比井打了漂亮仗後,「阿里埃特」師主力北上,會同德軍圍攻英軍主力。由於英軍在兵力上占據優勢,德意軍人困馬乏、補給困難,在鏖戰兩周後隆美爾被迫在12月初選擇引軍撤退。在連番激戰後,意軍裝甲部隊再度蒙受嚴重損失,到12月26日,「阿里埃特」師僅剩3輛M13/40坦克可用,而L3/35坦克在後衛作戰中全部損失,從此退出北非戰場,第32坦克團也在1942年1月被解散。
意軍M13/40中型坦克側視圖,屬於第132裝甲師第7中坦克營,1941年12月。
新裝備、新征途
北非戰局很快開始了新的輪迴,大批增援跨越地中海抵達利比亞,到1942年1月中旬,「阿里埃特」師的實力恢復到93輛坦克,隨後遵照隆美爾的命令轉入反攻,將英軍擊退,最後戰線穩定在加扎拉,雙方暫停行動,各自積蓄力量。在1942年春夏之交的平靜時期,北非意軍裝甲部隊獲得了更多的增援和裝備,並對部隊編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942年,安薩多爾公司的坦克生產車間內正在製造M14/41中型坦克和75/18型自行火炮,為了彌補北非戰場的戰損,義大利加緊裝甲車輛的生產。
1942年1月,第133「利托里奧」裝甲師分批抵達的黎波里,該師所屬的第133坦克團下轄第10、11、12中坦克營,到3月1日時該師已有64輛坦克抵達北非。「利托里奧」師在進入北非戰場後,因編制調整被拆得七零八落,第10中坦克營被劃給「阿里埃特」師,以替代因損失巨大而解散的第9中坦克營,第5、6自行火炮營(後改稱第551、552營)連同防空營也移交「阿里埃特」師;第11營被調入第101「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師,從國內調來的第31坦克團第51中坦克營被納入「利托里奧」師作為補償,第12中坦克營在海運途中遭遇英軍潛艇襲擊而損失了一個連的坦克,隨後得到了補充。
1942年初在北非戰場開進的義大利坦克縱隊。
1942年5月,北非意軍按照新的AS42編制重組裝甲師,每個中坦克營的坦克數量由46輛增加到52輛,下轄3個坦克連;坦克團下轄3個中坦克營,團部新編一個坦克連(33輛坦克),加上原團部直屬的3輛坦克,使坦克團的坦克編制數量增加到192輛,較舊編制大幅增強。此外,師屬裝甲炮兵團轄2個自行火炮營,每營轄2個連,每連4門自行火炮,加上營部備用的2輛自行火炮,全營共有10輛自行火炮,此外還有4輛用中型坦克底盤改裝的指揮坦克(營部2輛,每連1輛),用於火炮指揮和射擊校準。為了加強戰場情報搜集能力,AS42編制還規定裝甲師內編成1個裝甲偵察營,配備裝甲車或輕型坦克。
在北非戰場作戰的意軍M13/40中型坦克,在1942年其改良型M14/41也開赴利比亞。
在改革編制的同時,北非意軍還獲得了幾種新型裝備。M14/41中型坦克是M13/40的改良型,根據北非戰場的經驗更換了馬力更大的新引擎和空氣濾清器,改善了動力性能,行駛速度增至33公里/小時,其他方面與M13/40相同。75/18型自行火炮利用M13/40或M14/41坦克底盤改裝而成,去除炮塔後在車體內安裝一門75毫米75/18型火炮,備彈44發,正面裝甲厚度最初為40毫米,後改為雙層裝甲板共計50毫米,動力性能與同底盤的中型坦克相當。此外,新型的L6/40輕型坦克也被投入北非戰場,其定位為偵察坦克,全重6.8噸,裝甲厚度6~30毫米,安裝一座AB41型裝甲車的炮塔,內裝1門20毫米20/65型機關炮和1挺8毫米同軸機槍,並配備了無線電台,採用雙人車組,最大速度可達42公里/小時,行程200公里。L6/40的性能全面超越L3/35,更適合戰場偵察的角色,但裝備數量較少,只有「利托里奧」師偵察營配備了52輛L6/40,該營是利用第5「諾瓦拉」槍騎兵團第3大隊的留守人員加其他單位抽調的單位於1942年2月組建而成,轄大隊部和3個中隊,4月間調往北非,直到6月下旬才抵達前線。其他偵察單位裝備AB41輪式裝甲車。
意軍L6/40輕型坦克與坦克兵的對比,這種坦克主要擔負偵察任務。
在1942年5月20日,即隆美爾對加扎拉防線發起進攻前夕,北非意軍裝甲部隊的實力達到了戰爭期間的頂峰:「阿里埃特」師擁有193輛坦克(123輛M13/40、70輛M14/41)和20輛自行火炮;「利托里奧」師擁有157輛坦克(39輛M13/40、117輛M14/41、1輛M15/42用於測試);「的里雅斯特」師擁有52輛M14/41;另有17輛M13/40和19輛M14/41作為後備。
1942年在北非戰場作戰的意軍75/18自行火炮,背景中可見隆美爾站在指揮車上。
由「阿里埃特」師和「的里雅斯特」師組成的義大利第20摩托化軍參加了1942年5、6月間的加扎拉戰役,而編制不整的「利托里奧」師則在後方等待補充,並接受沙漠適應性訓練,遲至6月底才開始前調參戰。加扎拉戰役是隆美爾在北非戰場的巔峰表演,經過近一個月的攻防作戰,德意軍成功擊敗了英軍第8集團軍,並在一天之內攻克了托卜魯克要塞,繳獲了大量物資。之後,義大利裝甲部隊又與德軍一道向埃及境內推進,最終止步於阿拉曼。經過數月的消耗,加上補給線越來越長,德意軍的可用兵力直線下降,第20摩托化軍一度只剩下2000多人和14輛坦克。「利托里奧」師的一位上校用鉛筆在電文紙上潦草地寫道:「我師的油料只夠前進20公里,可我們距離亞歷山大還有150公里!」
這幅畫作表現了「阿里埃特」師的一輛M13/40坦克開赴火線,與後撤補給彈藥燃油的另一輛坦克擦身而過。
阿拉曼之殤
1942年7、8月間,北非戰局再度陷入僵持,隆美爾於8月底最後一次嘗試從阿拉曼南側迂迴英軍防線,卻在嚴陣以待的英軍陣地前撞得頭破血流,德軍損失坦克38輛,意軍也失去了11輛坦克,只能退回出發陣地。此時,德意軍的進攻能力已經「油盡燈枯」,只能就地轉入防禦,等待補充。「阿里埃特」師將第8中坦克營解散,由本土調來第31坦克團第13中坦克營替補,新建的第554、556自行火炮營於7月24日和8月4日抵達非洲,與第31坦克團第4中坦克營一道編入「利托里奧」師,使其該編制基本完整。
1942年7月,意軍「利托里奧」師的M13/40坦克縱隊正向阿拉曼開進。
在1942年10月下旬英國第8集團軍發起決定性攻勢之前,非洲裝甲集團軍共有547輛各式坦克,其中義大利第20摩托化軍擁有288輛中型坦克、33輛自行火炮和32輛指揮坦克:「阿里埃特」師117輛中型坦克、17輛自行火炮、14輛指揮坦克;「利托里奧」師106輛坦克、16門自行火炮、18輛指揮坦克;「的里雅斯特」師33輛坦克。意軍的中型坦克與英軍「邱吉爾」等新型坦克和美製M3、M4中型坦克差距很大,因此意軍通常將75/18型自行火炮直接投入一線戰鬥,為裝甲薄弱的中型坦克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這幅彩繪表現了在北非作戰的75/18型自行火炮。
由於無法判斷英軍攻勢的確切地點,而極度缺乏油料的德意軍難以實施大範圍機動,隆美爾在防禦部署上可謂煞費苦心,將裝甲部隊和摩托化步兵分散在前線的各個地段:意軍「的里雅斯特」師和德軍第90輕型師駐守北部沿海地區,防止英軍沿海岸線突破或實施兩棲登陸;德軍第15裝甲師和意軍「利托里奧」師防守戰線中央,並分為三個戰鬥群並保留一定的預備隊,視英軍突破情況發起反擊;德軍第21裝甲師和意軍「阿里埃特」師部署在戰線南段,也分為三個戰鬥群和預備隊。隆美爾將德意部隊混合部署的意圖很明顯:裝備居於絕對劣勢的意軍如果直接面對英軍優勢兵力的大規模進攻,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土崩瓦解,這種情況必須避免。
這幅彩繪表現了「阿里埃特」師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神槍手步兵的配合下展開作戰。
1942年10月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交戰雙方的兵力部署,可見德意裝甲師都是混編部署。
1942年10月23日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揭幕,英軍步兵通過工兵在雷區內開闢的通道滲透到德意軍防線內,而坦克群緊跟其後向縱深突擊。每當防線上出現缺口,位於後方的德意軍裝甲戰鬥群就會趕來封堵,冒著英軍密集的壓制炮火和反坦克炮火力,與成群的英軍坦克正面交火,最終在鋼鐵與火焰組成的大熔爐中一點點地熔化。戰至11月3日,德軍第15裝甲師和意軍「利托里奧」師的可用坦克數量都下降到個位數。隆美爾從戰線南段調來第21裝甲師與英軍交戰,很快也只剩下不足20輛坦克可用,仍然無力阻止防線垮塌,只剩下意軍「阿里埃特」師還有大約100輛坦克可用,隆美爾命令該師阻擊從戰線中部突破的英軍,為德意軍主力撤退爭取時間。
被擊毀的意軍M13/40坦克,可能屬於「利托里奧」師。
11月4日,「阿里埃特」師行進至比爾艾比迪西北5公里處,被英軍第7裝甲師的第4輕裝甲旅和第22裝甲旅包圍。意軍M13/40、M14/41坦克和少量75/18自行火炮向英軍坦克群發起勇猛的衝鋒。坐鎮司令部的隆美爾元帥從望遠鏡中看到南方和東南方揚起遮天蔽日的沙塵,坦克開火的炮聲、不絕於耳的爆炸聲和遠處英軍火炮集中射擊的隆隆鳴響交織在一起。下午15時30分,隆美爾收到「阿里埃特」師的最後一封電報:「敵軍坦克突襲了本師南側,我們被包圍了,……『阿里埃特』師的坦克仍在交戰中。」
1942年11月阿拉曼戰場上,一輛被擊毀的英軍「邱吉爾」步兵坦克周圍是更多的意軍坦克殘骸。
「阿里埃特」師以近乎全軍覆沒的代價,成功擊退了英軍第7裝甲師,掩護德意軍主力從阿拉曼撤退,該師僅有第13中坦克營的10餘輛坦克和6輛自行火炮突破包圍,與主力會合。然而,災難並未結束,11月6日,沿海岸追擊的英軍第8裝甲旅在富卡截住了德意部隊的車隊,擊毀了大量車輛。德意裝甲部隊奉命擋住英軍坦克的衝擊,意軍第13中坦克營殘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參加行動。
意軍M14/41中型坦克側視圖,屬於「阿里埃特」裝甲師第13中坦克營,1942年10月。
在完成阻擊任務後,為了讓主力順利撤退,後路被切斷的第13中坦克營第10連連長路易吉•阿比布•帕斯庫奇少尉毅然決定向英軍發起決死反擊。帕斯庫奇率領11輛坦克突入英軍第8裝甲旅的戰線中央,把英軍攪得陣腳大亂,部分英軍坦克甚至慌忙掉頭逃跑,帕斯庫奇的坦克在後面追趕。最終,意軍坦克被清醒過來的英軍坦克團團包圍,在一場短促卻慘烈的坦克戰後,意軍坦克全部被擊毀,帕斯庫奇少尉也在自己的座車中陣亡,為北非意軍裝甲部隊的奮戰留下了一個悲壯的註腳。至此,除了軍部和極少數零散單位外,義大利第20摩托化軍不復存在。(未完待續)
在阿拉曼戰役中發起決死突擊而犧牲的帕斯庫奇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