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6月份、7月份,所有的社交網絡都充斥著"今年高考狀元花落誰家"、"文理狀元學習秘籍"等等內容,特別是高考狀元們在節目中展示的學習方法,高分竅門,備受歡迎。
一聽到這些內容,家長們就會用最快的速度記在小本本上,希望自家孩子可以"借用一下",就算成不了高考狀元,能提高孩子的成績也很滿足了。
在今年的高考中,有一位來自廣西的高考狀元,以730分的卷面成績一舉刷新了廣西省有高考以來的最高紀錄,語文140分,理綜290分,數學英語雙滿分,他就是楊晨煜。
不出幾天,楊晨煜的"家庭背景"就被"熱心網友"們查出來了。
這個陣容堪稱豪華之極,祖孫三代都是清北復交,爸爸碩士,媽媽博士,這已經不是孩子聰明不聰明的問題,是基因上就決定了這是一個天才家庭。
楊晨煜的家庭就跟全國90%的普通家庭一樣,父母學歷出身都非常平凡,但是他們卻能培養出這樣的學霸,教育理念和方法肯定有自己獨到之處,值得其他家長們借鑑。
在節目採訪中,楊晨煜的母親分享了自己培養孩子的方法,真正的秘訣只有3條:
在孩子還是一張白紙,沒有自己思考能力的時候,就要幫他規劃好要走的路,要培養的習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心軟溺愛,從小把習慣定型,孩子以後的路就好走了。
從智力發展理論來講,孩子2歲到7歲是從感知世界到具備思維的關鍵年齡段,也是培養習慣的黃金時期,這段時間的習慣最容易定型。
孩子只有從小打好根基,把正確的學習習慣深入到潛意識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自己的本能,以後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這些習慣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許多人把管教和監督孩子的責任放到中小學,放到幼兒園,殊不知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最重要的,因此家長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督促孩子。
有人說,"孩子在家就是玩耍的時候,只要把作業完成其他的都不用管。"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讓孩子放任自流,隨便玩,雖然熬夜,隨便打遊戲,隨便吃零食,甚至逃課不上學,這已經失去了培養的"底線"。
因此家長一定要堅守原則,讓孩子自律,按時學習,這個培養過程無疑是漫長而痛苦的,就像對玉石的雕琢,十幾年如一日的督促孩子,才能雕琢出一個完美的玉石,成為最後的贏家。
孩子的一切行為,都來自於模仿,特別是在上幼兒園以前,父母的自律能力直接決定了孩子的自律能力。
舉個例子:父母喜歡讀書,孩子從小就躺在父母懷裡"看"書,在長大後他就會把讀書視作自己的日常生活。
父母想要讓孩子培養什麼樣的習慣,自己就要先擁有什麼樣的習慣,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以身作則是最好的培養方式。
我是高老師,為你講授學習方法和技巧,告訴你更多大學和專業
歡迎大家評論、關注、點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