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不打藥,茶樹上結滿了蜘蛛網 | 來看看莒南這個茶園如何產出有機茶

2019-11-21     農村大眾

因為從不打藥,茶樹上結滿了蜘蛛網。

來了參觀學習的,來了外地客戶,劉景欣都會做這樣一件事兒:扛把鐵杴,領著人走進茶園,隨便找個地方挖幾杴,然後蹲下來,把挖出來的蚯蚓撿起來給人看;即便是冬天,蚯蚓鑽到深處,他也要一把把抓起土捏著,讓人看他的茶園中有機質含量有多高。

今年秋季,記者採訪劉景欣時,他就是這樣做的,兩鐵杴挖下去,挖出了二三十條蚯蚓。

劉景欣是莒南縣洙邊鎮環河崖村人,今年47歲。大學專科畢業後,他在臨沂賣了10年茶。賣茶時間長了,他便想自己種點茶。2010年,他回村,流轉了村西北的40畝地。從種茶開始,他就給自己定下這樣的要求:茶園裡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

茶種下後,地里的雜草瘋長。不等草結了種子,劉景欣不會讓人鋤。這些地以前是種花生的,免不了年年打除草劑。讓草瘋長,就是為了讓草吸收土壤中殘留的甲甘膦。這樣讓茶園中的草瘋長了3年後,他才及時除草。

不用化肥,茶種在丘陵薄地上,肯定長不好,那就多施糞。第一年,劉景欣在茶園裡施豬糞,因為豬糞中的鹽分高,茶園裡蟲害成災。第二年,雞鴨糞混摻起來用,因其中的線蟲超標,還是不行。他問當地的老農民,查各種資料,請教專家,得出的結論是:改良土壤,用牛糞最好,而且腐熟後的牛糞也更有利於有益菌的生長。從第三年開始,他就用牛糞。

秋天買來牛糞,在野外凍上一個冬天,第二年春天,摻上稻殼,加入益生菌,然後撒進茶園,用小型旋耕機將其攪拌到土壤中。沒腐熟的牛糞也可以直接施用到茶園,但先不旋耕,要等其在太陽下腐熟後再旋耕到土裡。

現在,劉景欣的茶園已經擴大到210畝,他也早已走出種點自己喝的想法。每年在茶園裡鋪下至少5厘米厚的牛糞,地表的腐殖質一年年在增厚。最早的茶園,腐殖質已經達到半米深。僅為此,他投進入700多萬元。

700萬元,是個很大的數字,投得劉景欣心裡直打哆嗦。可現在,這成了他的依靠和驕傲。他向當地農民推廣、向所有前來的客戶介紹這樣做的好處:茶樹不用施肥、不用打藥、不用澆水、冬天不用做防凍。

經過10年的土壤改良,劉景欣茶園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極大提高,腐熟後的牛糞當然也是肥。有了年年向茶園裡鋪下的牛糞,還施什麼化肥?從種茶第一天開始,他就沒在茶園裡用一粒化肥。土壤中的有機質多,更有利於有益菌的生長。「有益菌多於有害菌,蟲害就會減少。」他說,「不管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土壤中的菌是不可能殺絕的,關鍵是看哪種菌在起主導作用。」開始前3年,他的茶園還掛了些粘蟲板。3年後,茶園裡的害蟲少到連粘蟲板也不用掛了。

至於不用澆水,是因為茶園裡有著近半米深的腐殖質。這層腐殖質形成像海綿一樣的土壤,吸飽了水後,四五個月不下雨,茶樹也旱不著。今年當地春旱後是秋旱,周邊茶園最多的澆了八遍水,可劉景欣的茶園一次也沒澆。「剛建茶園時,我打了一口120米深的機井。」他說,「井打好了,可一次也沒用著。這些年,我從沒澆過茶園。」

對於他的茶樹冬天不用做防凍,劉景欣是這樣解釋的:我想讓我的茶樹適應北方氣候,而不是讓它們生長在大棚里以模仿南方天氣。在種茶時,他用種子格外多,目的是等以後從中選出最強壯的植株。當地栽茶行距一般約為1.5米,他把行距增加到2米,以便更好地通光透風。土壤好,茶樹長得好,抗凍能力大大增強。那層厚厚的腐殖質,冬天在白天能更好地吸收陽光中的熱量,晚上就像一床超厚的棉被,使整個冬季他的茶園土壤溫度比當地高三至五度。

經過檢測,劉景欣茶園的土壤以及採摘的鮮茶葉、製作出來的茶葉,都達到了有機標準,並獲得了相關認證。他的茶園產量只有當地農民茶園的一半,可他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兒:「不施化肥,長得就慢,產量就低,可我的茶葉質量好啊。我想告訴農民,現在早已不是只靠數量要效益的時代了。」

在洙邊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劉景欣一直在引導當地農民學他的樣子種茶。「說出來其實我的做法很簡單。」他說,「我是在用傳統的農耕方式,加上最現代的有機理念,營造出接近茶樹野生的狀態,讓其自然生長,以生產出高質量的茶葉。」村大眾報記者 孫成民 張天銀 通訊員 劉雁 孫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YHkG4BMH2_cNUgWX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