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我母親紀念我父親的文章:
他是群眾劇社培養出來的文藝戰士---緬懷革命伴侶齊寶瑞同志(1926~1988)
作者:董俊梅(齊寶瑞夫人,1928年陰曆6月13生人,今年92歲)
作者為原群眾劇社演員,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離休幹部。
回憶文章寫於2007年4月5日,原作刊登在天津市解放區文學研究會出版的《歲月如歌1938~2008——紀念群眾劇社成立七十周年》
2018年4月5日修改
原文如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齊寶瑞同志已經走了31個年頭了。想起寶瑞的一生,是熱愛並積極為文藝獻身的一生。
寶瑞從青少年時期,在老家河北唐縣葛公村當兒童團長和小學教員時,業餘時間就在村劇團演戲,在《打漁殺家》里飾演男主角,搞抗日宣傳等活動。當年我也是河北完縣南清醒村的兒童團長,離葛公村就十幾里路。
但成為真正的專業文藝戰士,還是從一九四七年進了群眾劇社(原鐵血劇社)。一直到一九八八年去世,都沒有離開過文化藝術戰線,將近五十年啊……他現在要是健在,已經93歲了!
記得那是在一九四七年的麥收季節,他和他的表弟李寶章接到他表姐李寶光(當時是華北婦聯主席,解放後任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的來信,表兄弟倆就去了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李寶光就根據他倆各自的愛好,李寶章去部隊當了兵,齊寶瑞就被介紹到華北群眾劇社,從此就進入了正式的文藝團體。當年群眾劇社還給駐紮在河北平山縣的黨中央毛主席演出過呢!
後來,齊寶瑞還把同鄉閻鳳樓、賈杜、趙風、左雪娥等四位同志介紹到群眾劇社,他們後來都在天津文藝界擔任了領導工作。我在49年也到了群眾劇社。
我們在群眾劇社除了搞演出宣傳工作,還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直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天津解放時,隨群眾劇社進駐天津。剛解放的天津,我們文藝工作以各種形式搞宣傳演出活動,下工廠輔導工人們文藝活動,寶瑞和同志們積極投入了這項工作。
在工作中,他還善於發現和推薦了很多文藝人才。例如,原天津歌舞劇院聲樂演員郭春英同志曾對我說過:「解放初期,齊寶瑞同志在下工廠搞文藝活動輔導期間,我和於淑珍同志在工廠是文藝骨幹,得到齊寶瑞同志的輔導,並推薦我們到了天津歌舞劇院。」
華北群眾劇社進入天津後,改為天津人民藝術劇院。
從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五三年,齊寶瑞在群眾劇社前後演出過多部大小歌舞劇,主演了歌劇《小二黑結婚》(飾演小二黑)、《劉胡蘭》(飾演解放軍傷員趙排長),話劇《子弟兵與老百姓》,小歌劇《大慶功》及歌舞《團結就是力量》《碼頭工人舞》等,我和他還參加了群眾劇社腰鼓隊,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天津市和平路遊行表演呢!
到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之際,全國戲曲會演,他和閻鳳樓、劉文卿幾位同志調到天津市評劇團、河北梆子劇團和曲藝團幫助整理和排練劇目,並帶隊去北京參加匯演。齊寶瑞分配到曲藝團。
回津後,他們都留在了戲曲聯合辦公室,後又和劉文卿同志一起調到了評劇團,劉文卿當了團長,齊寶瑞作人事工作。
一九五六年,全國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時,他被上級調去接收當時的天津市民間越劇團,並任團長。因剛作領導工作,自己邊工作邊熟悉業務,勤勤懇懇的全身心的撲向新的工作崗位。當時,他才三十歲。
當時越劇團住在和平區哈爾濱道的一座破舊的小樓里,吃、住、排練、辦公都在一起,演職員工對國營後寄予很大希望,就像剛解放似的歡欣鼓舞,一是演出質量將得到提高,再就是生活和居住條件可以得到改善。首先是一室居住幾戶人家的狀況急於解決。
果然不負眾望,幾經努力,在市、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先解決了幾處住房,如赤峰道、貴州路、馬場道幾處二層小樓,集辦公、排練和居住的地方,工作和居住條件都得到很大改善,使演職員對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無比信賴,工作積極性得到更大提高,在很短的時間內排練演出了幾齣大戲,如《春香傳》《追魚》《雲中落繡鞋》《梁山伯與祝英台》《十五貫》《紅樓夢》現代戲《右派百丑圖》等。在當時天津的越劇舞台上出現了空前熱烈的局面,一劇連演數場觀眾不減。還到南方、東北三省、內蒙等全國各地巡迴演出。
天津市越劇團一九五八年前後多次進京演出,在北京天橋劇場、工人文化宮等所有劇場都演出過,僅在北京吉祥劇場(北京東安市場北邊,現已拆除)就連演了幾個月,觀眾場場爆滿。郭沫若、梅蘭芳、馬連良等領導同志及藝術家觀看演出後,還接見了團里領導與主要演員,併合影留念。這給全體演職人員很大鼓舞,齊寶瑞作為團長更是感到欣慰和自豪。
越劇《雲中落繡鞋》還被拍成了電影。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拍電影時,被當時在吉林省任省長的原天津市老市長吳德同志親切接見和招待了部分演職員,併合影留念。
齊寶瑞同志一貫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到越劇團後更是發揮了很大作用。越劇團的特點就是女同志多,除少數舞美、樂隊的男同志外,大部分都是女同志,在裝卸舞台、登高爬梯的工作中,他總是以身作則首當其衝。
例如:在內蒙呼和浩特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劇時,為了演好化蝶一場戲,天幕上要出現彩虹,為了讓彩虹達到顏色漂亮真實的效果,他冒著寒冷的天氣,和燈光師、美工師一直工作了一夜……。
他還經常指導演員們如何練功喊嗓子,怎樣科學運用氣息等等,所以同志們稱讚他是對藝術精益求精、對工作兢兢業業,沒有架子、平易近人、艱苦樸素的好團長。
正當天津的越劇事業經改造蓬勃向前發展之際,劇團在和平區小劇場作為基地演出時,一九五九年開展了反右傾運動,齊寶瑞成了當然的「右傾」對象,被下放到東郊勞動,至此他離開了心愛的越劇事業。後來調回到戲劇研究室任書記。
六十年代初期,齊寶瑞又調到天津市河北梆子劇院一團任團長。向來對藝術事業熱愛並積極追求的齊寶瑞,這次又回到藝術劇團的領導崗位上,真是如魚得水,發揮了極大的積極性,他起早貪黑,即做劇團的行政領導工作,又親自搞劇本改編兼導演。據當時在團里的演員講:「齊團長很有才華,專業素質很高,既內行又有魄力,敢切敢拉,狠抓團里的散漫狀況及不良傾向,親自抓排練、抓演出,又改編劇本又導演,既有創新又有改革,嚴格要求演職員,對藝術精益求精,大大提高了河北梆子劇院的藝術水平。使當時的河北梆子劇院達到了最鼎盛時期。」
齊寶瑞除親自整理改編了一些傳統劇目,如《烏玉帶》外,又參與改編、導演並演出了現代戲《新庫工》(配合當時工廠的技術改造工作),以及反映大練兵時期的《兄妹比武》等劇目,很受觀眾歡迎;他還根據話劇《探親記》親自改編了獨幕劇《四比一》,還有配合揭露西部反動民族上層叛亂的現代戲《西吉灘》,更是受到當時市民委及有關領導的重視,還被邀請去北京演出。
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之際,河北梆子劇團接受了去北戴河為黨中央會議演出的任務,他積極排練劇目,正準備去演出時,一夜之間形勢驟變,政治任務被取消了,他也成了以政治任務壓革命運動的走資派,被戴上了河北梆子劇團的「黑幫頭子」的帽子,所謂的黑幫,包括河北梆子韓派藝術家~韓俊卿、著名編劇王韌等幾十人在內的「反動藝術權威」,他被造反派逼著,每天領著「黑幫們」,走上大街小巷遊街、挨斗的「舞台」。
七十年代初,齊寶瑞從「牛棚」解放出來,恢復了黨組織生活,又回到文化工作崗位,前後在群眾藝術館、群眾文化處任領導職務。把七、八十年代天津的群眾文化搞的熱火朝天。在組織職工業餘文藝匯演時,又發現了關牧村、鄭緒蘭、高曼華、馮鞏等文藝人才,並多次去北京把關牧村推薦到總政軍樂團、海政歌舞團、戰友歌舞團等專業院團,後都因關牧村的出身問題而擱淺。文革後關牧村到了天津歌舞劇院,現在都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上有影響的歌唱家。
文化大革命結束了,四人幫被打倒後,全國戲曲院團都處在恢復、振興時期,河北梆子劇院的一些演員主動找到寶瑞,希望他回到團里繼續作領導工作,把劇院的業務搞上去。寶瑞雖然還在做群眾文化工作,但是他還是嚮往著他喜愛的藝術院團的工作。當時文化局領導謝國祥同志也多次找他談話,他也一直有想法,並把如何搞好戲曲院團的設想整理成萬言文字材料:《戲曲必須改革創新,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交給了謝國祥同志。因寶瑞猝然離世,此願望成為終生遺憾。他在文章中博古論今,根據時代的變遷與特點,還有電影、電視、通俗歌曲和其他藝術門類對戲曲的衝擊,觀眾欣賞口味的變化等,認為戲曲不能只遵循老程式老套路,不改革創新,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就會失去很多年輕的觀眾,反對只守不創,只演不添,要解放思想、打開思路、古今中外、兼收並蓄。他引經據典,從對創作戲曲劇本結構的創新改革到音樂唱腔設計的創新改革、武打套路的創新改革、服裝服飾的創新改革、表演流派風格的繼承與發展,新的流派的培養與形成等等,進行了一一論述。
他曾說過,如果要我當劇團團長,必須由我來考核演員和樂隊演奏員,濫竽充數絕對不行。戲曲要走向市場,要提高上座率,把觀眾拉回到劇場中來,必須建立名演員制,要在創新劇目演出中培養起來的、嶄新流派的名演員等等。字裡行間,無不充滿著他對中國戲曲藝術的執著與熱愛,對國寶戲曲的危機現狀以及繼承與發展出謀劃策。30多年前他在文中闡述的這些觀點,現在都已經成為戲曲改革的現實,或依然是繼續追求的方向,這說明寶瑞同志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他對戲曲必須要改革的前景有著前瞻性的獨特眼光。
寶瑞同志在百忙工作當中,還喜歡學習書法,搞些創作。他曾經創作過相聲段子:《個人鑑定》《要有禮貌》《一加一等於幾》《武大郎開店》《討厭素》《踢皮球》等,還撰寫了許多關於戲曲藝術的論文,如《戲曲的傳統表演方法與現代生活》《漫談劇本語言》《關於戲曲表演問題》《戲曲的特點及其表演方法》《關於戲曲舞台藝術上的探索》《關於表現人物和運用技術》《生活的真實和戲曲表演藝術的真實》等。這些都說明他是多麼鍾愛藝術事業啊!
這就是齊寶瑞同志熱愛文化藝術工作的一生,如果說他曾經作出了一點成績,那就是在黨的培養、領導的支持、同志們的幫助下取得的,這就是群眾劇社~這個紮根基層、密切聯繫群眾的領導作風的好傳統,培植出來的一個黨的優秀的文藝戰士!!!
父親年輕時也是個帥哥啊!
我父親的家鄉在河北省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期間,白求恩學校就在河北唐縣葛公村我父親家的後院。記得我小時候,媽媽帶我們幾個孩子回老家過春節時,住在我爺爺奶奶的房間,爺爺告訴我,這間房子抗戰期間被徵用為白求恩學校的手術室,還讓我看外牆上鬼子大掃蕩時被子彈打的好多槍眼兒!
媽媽說當年她和爸爸都見過白求恩大夫和科利華大夫。
我的父親和母親1948年12月~1949年1月,隨群眾劇社從河北省平山進駐天津時,在和平區瀋陽道長盤大樓居住地拍攝的合影.
我的父母親在天津市和平區瀋陽道長盤大樓合影
父親在華北群眾劇社時期
我的父母親解放初期在天津和平區錦州道56號居住地,他們在樓頂上合影.遠處可見天津百貨大樓.
我小時候曾經住在和平區赤峰道一個小洋樓里,周末爸爸和媽媽帶我到附近的中心花園遊玩拍照.該公園建於1917年,因坐落在法租界,原名叫法國公園,公園是圓形的,許多名人故居都圍著公園建造,如吉鴻昌故居,張謙故居等就在公園對面.
父親抱著兒時的我,在天津市中心花園留影.
1951年,姑姑(後排左)表叔(前排左)去抗美援朝前,來天津看望我父母併合影留念.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齊寶瑞夫人董俊梅和戰友也是老鄉左雪娥合影.
當年華北群眾劇社剛剛從河北平山進駐天津,接管天津文藝界.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華北群眾劇社進駐天津後,齊寶瑞(右1)和劇社的戰友趙風(左1,原天津電影製片廠廠長),賈杜(右2,天津市文化局幹部)左雪娥(左2).據我母親講,在解放前,是父親把他們幾位介紹到群眾劇社的.
父親齊寶瑞(騎車者)與群眾劇社老戰友佟淑麗(中,作家何遲夫人),編劇孫岫(右,其妻為天津市河北梆子劇院著名花旦演員金寶環)。
父親齊寶瑞(右1)與群眾劇社老戰友合影
解放初期,為配合天津市郊區合作化演出.前排左3為我父親.
1955年12月~1956年1月,在天津郊區配合合作化演出,前排左1為我父親齊寶瑞.
父親與著名編劇孫岫(左)
父親(二排右1)與群眾劇社老戰友們在一起。後排中為天津歌舞劇院幹部王從信.
1949年群眾劇社剛進駐天津時,父親(左3)與群眾劇社老戰友合影.原天津歌舞劇院幹部王從信(右2).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父親齊寶瑞參加天津歌舞劇院歌劇《劉胡蘭》的演出,飾演被劉胡蘭救護的解放軍傷員趙排長.《劉胡蘭》劇組來到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劉胡蘭的家鄉體驗生活。父親在劉胡蘭英勇就義的地方留影.在村頭大廟旁邊,現改為小學校了,過去是村公所。我是從我父親的相冊里的記錄里找到這些資料的。
劉胡蘭劇組在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體驗生活,父親齊寶瑞(前排右1,飾演解放軍趙排長),韓孟震(右2)齊玉茹(二排左1)齊登榮(後排右1,劉胡蘭飾演者)劉朋(後排左1)
父親齊寶瑞(後排左1)與群眾劇社戰友韓孟震(後排右1,願天津歌舞劇院幹部)齊玉茹(前排左1).
父親齊寶瑞與劉胡蘭的母親和姐姐合影.
齊寶瑞和歌劇《劉胡蘭》劇組在劉胡蘭家鄉雲周西村和互助組村民們一起幹活,體驗生活.
《劉胡蘭》劇組在勞動之餘,在田間地頭休息,與村民們嘮家常,並了解當年劉胡蘭的英雄事跡.
父親在劉胡蘭家鄉雲周西村體驗生活
父親(右2),劉朋(右3)以及其他演員和雲周西村老鄉合影.
扮演劉胡蘭的演員齊登榮.齊阿姨1963年調到廣州工作,擔任廣州歌舞團團長、支部書記。1995年我導演的電視劇榮獲亞洲電視節目獎,去桂林領獎,在廣州換飛機,我去看望了齊阿姨.
1951年7月1日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在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的歌劇《劉胡蘭》.1951年5月,群眾劇社與天津工人文工團合併,成立了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包括話劇團和歌舞團,後來分別成立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天津歌舞劇院。
歌劇《劉胡蘭》劇照.父親齊寶瑞(右2)飾演解放軍趙排長,齊登榮飾演劉胡蘭.
歌劇《劉胡蘭》,傷員趙排長和劉胡蘭以及鄉親們告別.
歌劇《劉胡蘭》劇照.劉胡蘭(中,齊登榮飾演)交給趙排長(右1,齊寶瑞飾演)乾糧袋,范志芳飾演劉胡蘭母親(左1)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歌劇《劉胡蘭》劇照:劉胡蘭(齊登榮飾演)攙扶著傷員趙排長(齊寶瑞飾演)轉移.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歌劇《劉胡蘭》劇照:劉胡蘭(右,齊登榮飾演)為傷員趙排長(中齊寶瑞飾演)包紮傷口,劉胡蘭母親幫忙(左,范志芳飾演).
歌劇《劉胡蘭》劇照:范志芳飾演劉胡蘭母親(右)左雪娥飾演劉胡蘭妹妹(左)。當年毛主席為劉胡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劇組合影
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我父親齊寶瑞飾演小二黑,魏群英飾演小芹,1953年3月8號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宮演出.
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我父親飾演小二黑,魏群英飾演小芹.我從小老聽我母親哼唱「清凌凌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小芹我洗衣裳,來到了河邊……」,這首中國現代音樂史上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唱段,印象非常深刻.我長大以後也學會了唱這首歌.
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很遺憾,沒有看過我父親演出的歌劇《小二黑結婚》和《劉胡蘭》.那時我還沒出生呢只能看劇照啦!
歌劇《小二黑結婚》主創人員合影.齊潔華飾演三仙姑(前排右1),導演齊玉珍(前排中),魏群英飾演小芹(前排左1),齊寶瑞飾演小二黑(二排右1),王從信飾演二諸葛(二排右1).
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
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我父親齊寶瑞飾演小二黑,魏群英飾演小芹.我爸年輕時還真帥啊!
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混進村武委會的地痞金旺,對小芹不懷好意,趁小二黑去縣上開會,企圖霸占小芹,後終化險為夷.
一天夜裡,小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終身大事,被早已垂涎小芹的金旺等人綁住,藉機加以陷害。幸虧女區長及時趕到,逮捕了一向欺壓百姓的金旺,命令給二黑小芹鬆綁,並批評教育了二黑爹二諸葛和小芹媽三仙姑。
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小二黑和小芹,有情人終成眷屬.
《小二黑結婚》劇照。二黑哥和小芹的愛情得到區長的大力支持,歷盡重重艱難的二黑哥和小芹終於在鄉親們的祝福中結為終身伴侶.
1953年3月8日開始,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在第一工人文化宮演出歌劇《小二黑結婚》。
1954年3月9日父親(後排左)慰問解放軍.
1955年8月父親參加全國戲曲匯演講習班.天津有很多著名演員都參加了.照片中有天津評劇院著名編劇楊紫江,河北梆子劇院的寶珠鑽,金寶環.圖為講習班的成員們與梅蘭芳合影.
1956年,父親齊寶瑞在天津越劇團任團長時的照片.
父親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留影
父親在天津越劇團任團長時,在先進工作者大會上講話.
父親1956年開始任天津越劇團團長(前排左1).與主要演員合影.
天津越劇團主創人員,筱少卿(前排中)裘愛華(前排右1),齊團長(後排中),編劇王老師(後排左1),導演(後排右1)。
天津越劇團1956年在呼和浩特市演出期間。父親(二排右2).
上世紀五十年代,父親在天津越劇團任團長時期。
天津越劇團在北京演出期間,演職員去公園遊玩時留影.父親時任團長(右3)右二為該團導演.
父親(後排右1)與天津越劇團演職員合影.
父親(天津越劇團團長左1)將「劇團之家」錦旗獻給天津人民劇場,經理劉興洲(左2)接過錦旗.右邊是越劇團演員.
上世紀五十年代,天津越劇團全體演職員赴北京演出時合影.後排左5為我的父親齊寶瑞團長.
父親時任天津越劇團團長(後排右1)帶領劇團在北京演出期間,與幾位主要演員合影.前排從左至右依次郉湘麟(老生)、裘愛華(花旦)、筱少卿(小生)
上世紀五十年代天津越劇團在北京演出幾個月,期間齊團長(右3)與越劇團導演(左3)以及越劇團樂隊和行政人員在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下合影。
天津越劇團演出的優秀劇目《雲中落繡鞋》,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拍電影期間,時任吉林省長的吳德來長影看望越劇團的全體演職員.團長齊寶瑞(前排左1),吳德(前排右3),主演裘愛華(前排左4)。影片上映後得到好評.
吳德在1952年8月~1955年1月曾任天津市市長。
天津越劇團演職員在長影拍電影《雲中落繡鞋》期間參觀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團長齊寶瑞(左3).
天津越劇團全體演職員合影。父親時任團長.
天津越劇團巡迴演出期間,全體演職員合影。
天津越劇團演職員合影.父親(3排左7).
在1959年反右傾運動中,父親被打成右傾對象,下放到天津東郊區勞動改造,離開了他熱愛的越劇事業。
後來父親被調回,在天津戲劇研究室(天津藝術研究所前身)任書記。
圖為戲劇研究室全體成員合影照。父親(前排左1).
上世紀60年代初,父親調到天津河北梆子劇院當團長.圖為父親帶領演職員到郊區農村體驗生活.
父親(左1)在天津河北梆子劇院當團長時,和演員們下農村體驗生活.
父親與天津市委宣傳部老領導等合影。右2為天津市宣傳部副部長孫福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父親在廣東汕頭出差時留影.
父親在文革時期挨斗後被關牛棚好幾年不讓回家.被解放後,1970年初到天津群眾藝術館做領導工作。照片是1983年天津郊縣先進文化站經驗交流大會合影(父親前排右4)。
父親(左4)在群眾藝術館工作期間留影.
1980年父親與市藝術團演唱組師生、群藝館同事合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父親在天津長城辦公室工作時在薊縣長城腳下留影.
我父親(左2)在開會
左起李書本,石榮珍,王惠芬,毛征,王雪波,張學明,我母親董俊梅,齊玉珍.
上世紀八十年代群眾劇社老戰友們在王雪波家院子裡合影留念.
父親(後排右2),母親(二排左2),王雪波,原天津市文化局局長(二排左4),趙路(原天津人藝院長,後排右3)肖雲翔(原天津歌舞劇院院長,二排右1)張利民(願文化局副局長二排右3)趙珂(原天津音樂學院院長,二排左3)齊玉茹(前排左2)齊潔華(前排左4,三仙姑飾演者)齊登榮(劉胡蘭飾演者,前排右3)張學明(前排右2)毛征(前排右4).
上世紀八十年代群眾劇社部分老戰友在天津幹部俱樂部合影.父親(二排左1)母親(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幹部,一排右2)王辛(歌曲《歌唱祖國》作者,二排左3)曹火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作者,後排左4)趙路(原天津人藝院長,五十年代初拍攝的電影《白毛女》趙大叔飾演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部分群眾劇社老戰友聚會合影.父親(二排左2),母親(一排左4),范志芳(歌劇劉胡蘭母親飾演者,天津人藝著名演員,左6)齊玉珍(歌劇《小二黑結婚》導演,一排右2).
我父親在天津群眾藝術館工作期間在辦公室留影.那時人們穿衣都是中山裝,除了灰色就是藍色.1988年春節前,父親剛剛做好一身新西裝,還沒來得及穿,正月初四他就因腦溢血卒然離世了.當時父親擔任天津市藝術系列職稱評定辦公室主任.
願父親在天堂一切安好!和他在華北群眾劇社老戰友們~王辛,曹火星,王雪波,閻鳳樓,賈杜,趙風,劉文清,齊玉珍等這些藝術家們,繼續他們所追求的藝術事業!
作者:齊導
責編:李郎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sV3THEBiuFnsJQVPS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