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後最著名的一首《長相思》,道盡納蘭性德的思鄉之情

2020-01-09   扁擔圈生活

最近,許多地方下雪了,早起的時候,也看見了樹上、房頂上堆積的雪,雖不大,但卻給這個單調的冬季增添了份新意。突然就想到了那麼些與雪有關的詩詞,唯美的"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詩意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還有納蘭容若這首《長相思》。其實詩詞鼎盛的時期只在唐宋,自此之後,很難讀到經典,故而納蘭容若的出現,給千百年不曾興起的詩壇增添了那麼一抹亮色,王國維說他"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這一人的詞中,《長相思》當屬名篇。

《長相思》也算是詞人們常用的詞牌,李白曾以《長相思》為題寫過一首樂府詩:"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也是淒清唯美的;南唐後主李煜的《長相思》里有"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空靈而悲涼;晏幾道的《長相思》就更為直接了,"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是我們很熟悉的一首詞。唐宋之後,也就納蘭容若的這首《長相思》較為精彩,為後人熟知了。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跋山涉水走過一程又一程,將士們馬不停蹄地向著山海關前進,夜深了,帳篷里都點起了明亮的燈。

帳外風雪交加,聲音嘈雜導致將士們無法入睡,從而對遠方的家鄉產生了思念之情,想著自己溫暖寧靜的故鄉,那裡是沒有這般寒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聲音。

納蘭容若寫這首詞的時候,還是康熙皇帝身邊的紅人,跟著皇帝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塞上環境惡劣,風雪交加,讓人不禁想念京師的溫暖,故而對京師的家產生深切的思念,在這樣的情形下,那一股相思之情無處排解,就寫了這麼首《長相思》。想來這首和雪有關的詞當是悲涼的吧,意境又與其它的雪景詩不同了。

山一程,水一程。這東巡的路途是艱險的啊,跋山涉水,又是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但前進的軍隊卻不能停歇,只能快速的向山海關前進,終於到了晚上,可以停下來休息了,然而卻是躺在床上想著遠方的家鄉。納蘭容若出身良好,在皇帝身邊擔任貼身侍衛,春風得意的年紀卻來到這艱苦的邊塞,不適應這樣險惡環境的他,不自覺的就對家鄉產生了強烈的思念,對故土強烈的眷戀之情讓他夜不能寐,惆悵滿懷。

想來詞人是不願意出行的吧,所以"身向榆關那畔行",身向那畔,心卻不向,無可奈何而滿心煩悶,故而風雪的聲音在夜晚顯得如此聒噪,以致睡也睡不著,其思念之情也更為濃厚了。若是在京師的家裡,必然不會有這樣令人煩悶的聲音,即使有,家人在身旁,也會覺得心安無比,然而關外不同,關外只有他獨自一人承受這寒冷的風雪,這讓他感到深深的厭倦。"夜深千帳燈"有多壯觀,"故園無此聲"就有多委婉,壯觀讓他感到悲傷,委婉讓他無比懷念。

身處異鄉、天涯羈旅固然讓人厭倦不已,但真正難以接受的卻是人生路上也總是風雨兼程。詞人陪著康熙出行的時候是農曆二月份,也就是現在陽春三月的季節,這時的南方地區當是草長鶯飛的時候,然而北方卻依然是大雪紛飛、寒風肆意,就像詞人啊,本是錦衣玉食的生活,外表看似風光,可依舊要在這艱難的環境里掙扎生存,即使厭倦疲憊,也不得不咬著牙堅持下去。汪國真說"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那倘若沒有選擇遠方呢?現實依舊會逼著你不斷往前走,前往你並不喜歡的遠方,然後被迫的接受風雨兼程,著實無奈。

思鄉,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懷,但若是開心的,總會淡化這種思念,倘若是悲戚的,這種思念就會被無限放大。而納蘭容若雖然是在寫思鄉,卻又在感嘆人世艱難,總要面對各種風雨,不僅是羈旅中的,更是人生旅途上的,故而詞里寫雪,也不過是想要襯托環境的艱難,唯美少了些,殘酷卻多了些。

但不管怎樣,既然走上了這條路,不管前方如何艱難,也依舊要咬著牙走下去,哪怕跋山涉水,哪怕風雪肆意,熬過去了,等待著的,就是陽春三月的明媚風光。縱然思念難熬,我們要接受身心的雙重摺磨,也要始終相信,家就在不遠的地方,我們終究會回到那個溫暖的地方,悲不可怕,一蹶不振才是真正可怕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