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樂高說明書告誡所有家長:你的偏見,正在毀掉孩子的可能性

2020-03-10     瑞思英語官方

昨天,Professor無意中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張1974的樂高說明書,雖然距今已過去將近半個世紀,可說明書中的一段話至今仍引人深思。


致父母們:


創造的衝動在所有孩子心中都同樣強烈,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照著你希望的樣子,去建造你想要的任何東西。卡車、娃娃屋、太空船...


許多男孩喜歡娃娃屋,他們比太空船更貼近人性。許多女孩喜歡太空船,他們比娃娃屋更激動人心。


最重要的是,把合適的材料放在他們手中,讓他們創造他們喜歡的東西。


一張說明書,三言兩語,卻懷抱著對兒童教育的無比赤誠與超然理解。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存在著很多絆腳石,而偏見正是其中一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


「你一個男孩子,玩什麼跳繩,踢什麼毽子?那都是女孩玩的東西!」


「去去去,足球場是男孩子的天下,你個小丫頭湊什麼熱鬧!」


似乎在相當一部分人的認知里,很多事情都和性別掛鉤,比如男孩子不能喜歡洋娃娃,女孩子更應該學鋼琴……如果有孩子不符合這種「規律」,就可能會被視為「異類」。


記得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申公豹說過一句話:「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成見如此,偏見也是如此。


然而,一個快樂、幸福的好孩子背後,必定站著拋開偏見意識的父母。



BBC曾拍攝過一個實驗短片,把男孩子打扮成「女孩」,女孩子則被打扮成「男孩」,讓不知情的志願者陪孩子玩耍。


志願者們無一例外地給了「女孩」毛絨玩具,給「男孩」小汽車等空間認知玩具。


其中一個男孩拿起了機器人,志願者還執著地用毛絨搖鈴吸引「她」的注意,並換走了機器人。


其他志願者坦言,自己是由性別做出的選擇。


短片最後表明:男生之所以在數學、空間認知及肢體活動方面占有優勢,很大部分原因是從小接觸了更多空間感強的玩具。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刻板的性別偏見,導致我們提前給孩子篩選 「應該」玩的玩具,剝奪了他體驗的樂趣,也限制了孩子全面、均衡地發展自我能力。


去年九月,成都某小學開設的「男女專屬課」引發爭議。校長稱:「近年來在男女教育中,同一輸出軌道的被塑造,導致男孩子缺乏豪氣勃發,女孩子缺乏寧靜溫婉。」


可是,把性別刻板印象當作是「因材施教」,既剝奪了女生造火箭的權利,也剝奪了男生打毛線的自由。沒有尊重和理解的教育,何談發展與成長?


玩具和興趣不分男女,都是激發孩子潛能、探索未知世界的渠道。


偏見,是羈絆孩子潛能發展的緊箍咒,是將孩子囿於狹小世界的牢籠。



著名的華裔設計師Jason Wu出生在台灣一個富庶之家,小時候的Jason就跟其他男孩子不一樣,經常陪伴在他身邊的不是玩具槍、小汽車,而是洋娃娃。


他喜歡為芭比娃娃縫製衣服,但是他不敢告訴同學,也不敢與好朋友分享那些為娃娃縫製美麗衣裳的喜悅,漸漸成了個有些內向、孤僻的小孩。


幸運的是,他的母親很開明, 她「縱容」了兒子的這份獨特,即使不是很理解,但鼓勵他勇敢做自己,幫他搜集各國的芭比,買時尚雜誌和縫紉機。


14歲起,他就把自製娃娃放到網上拍賣,17歲拿到了芭比娃娃設計獎的雙料冠軍,18歲時他設計的娃娃就已經可以賣到數千美金。


Jason大學時考入紐約最頂尖的Parsons設計學院,一邊學習,一邊籌備自己的服裝秀。


2006年2月,Jason的第一個服裝個人秀在紐約發布,引來了媒體和買手界的關注。


2007年, Jason Wu個人同名品牌成立,連續獲得多個時尚獎項。


2009年1月20日,米歇爾·歐巴馬身著由他設計的白色雪紡長裙參加了丈夫的就職典禮,這次契機給Jason Wu帶來了全球範圍的廣泛關注!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會有不同的性格,也會有與生俱來的愛好,嘲笑別人是非常失禮的行為,尊重別人的喜好才是正確的選擇。



還有一組實驗:


研究人員給一群美國孩子選了一款他們從未見過的加拿大玩具,男女混合被分成了2組。


其中一組孩子被告知「這是一款男孩子玩的玩具」,另一組被告知「這是女孩玩的玩具」。


結果,同樣的玩具,被告知是男孩玩的玩具時,同一組中的男孩表現更好;而被告知是女孩玩的玩具時,同組中女孩的表現則優於男孩。


同一款玩具,因為成人賦予的性別傾向,得出了兩個完全出乎意料的結果。孩子在性別傾向暗示中的表現、發揮的潛能,會因為受到成人的干擾,表現出不同的結果。


「消除性別刻板印象」是頂大帽子,其實,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


那麼,我們可以先從讓孩子自由選擇玩具開始。


讓孩子遵從自己內心的喜愛,選擇自己的玩具,無論是洋娃娃還是玩具槍。


玩具就是玩具,玩具沒有性別。


至於孩子們選擇了恐龍之後,是去玩過家家,還是玩森林奇幻冒險,那都是他們自己的權利。


擴展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保護他們的天賦與潛力,才是玩具的終極要義。


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兩性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來引導、幫助他們通過玩具來獲得更健全的人格。


比如,當男孩子主動選擇玩洋娃娃時,父母可以從語言啟蒙、培養同理心等方面去引導和陪玩。


當力量相對薄弱的女孩子選擇一些冒險性的玩具和遊戲時,家長要幫助她們獲得勇氣與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切忌貼標籤,要坦然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如果孩子因為環境和他人的嘲笑,而對自己的選擇產生疑惑和挫敗感的時候,要認真地、鄭重地告訴他/她:


不要因為人們的歧視和偏見,而放棄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


當孩子經歷過自由探索,看過大千世界後,他們會更有主見,更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Professor點評:


為人父母,請務必允許孩子做自己,做喜歡的事情,這才是他健康成長、擁有滿滿幸福感的源泉。


註: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必刪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jphBHEBnkjnB-0zTU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