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女兒上三年級,發現她最近遇到了「麻煩」:老師課堂上布置的背誦篇目,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還不會背,急得她在角落裡抹眼淚。
她一邊哭,一邊問我:「媽媽,我已經很認真了,為什麼老是背不過「?
其實她在背誦課文的整個過程中,我看得一清二楚。我說,」別看你花了一個多小時,其實效率並不高,你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又吃水果,磨磨蹭蹭,心思並沒有放在背誦課文上,效率自然不高。
在家長群里說起這件事,沒想到竟然引起了媽媽們的共鳴,紛紛表示自己家孩子,做作業也是磨蹭,越催越慢。
孩子們寫作業為什麼總是磨磨蹭蹭呢?有一位豆豆媽,花費10年的時間,研究了磨蹭背後的原因:孩子沒有學會時間管理。此外,豆豆媽還結合經驗寫了一本書,《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30天讓孩子的學習更高效。
這是豆豆媽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主要針對4~18歲的孩子,提出30天時間管理的訓練方案。主要分為四個模塊:讓孩子學會建立時間觀念、提高學習的速度、完善學習的準確性,最後是要提高學習效率,寫得又快又好。
這四個模塊循序漸進,其實核心的目標只有一句話:把家長的期望轉化為孩子的目標,通過時間管理,讓孩子搞定一切還能玩!
案例:前段時間,我打車時遇到一位女司機。大姐是個自來熟,我們聊得挺熱乎。她告訴我,女兒是應屆高考生,現在某某大學讀大一。我一聽,那可是全國有名的985、211大學,競爭激烈啊。我誇讚大姐教育有方,大姐說了一段話,讓我收穫良多,她說:「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自己設計時間表,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即使學習緊張的高三,她也是認真學、痛快玩!
這個女孩真聰明,懂得運用時間管理,完成了自己的學習目標。
有一次,時間管理專家給學生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拿出一個瓶子放在桌子上,隨後拿出一堆石塊,一塊一塊地放進瓶子,邊塞邊問學生,裝滿了嗎?
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滿了。專家又拿出一桶礫石倒進去,還有空間;最後他又放入沙子和水,總算填滿了石塊之間的所有間隙。
實驗的目標並不是告訴我們,時間擠擠總會有的,而是說在整個時間管理中,最要緊的事要先放,然後再放進大石頭,也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後是小石礫,最後是放進沙子。所以學會時間管理的孩子通常,會把自己做的事情做主次區分。
正如荷蘭的未來學者、作家與演講家巴卡斯所說的:時間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創造更多的休閒時間;對孩子來說,時間管理的目標就是搞定一切,還能玩!
因為孩子們學習競爭壓力大,家長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給孩子報了多門輔導班,有的孩子過個周末,比平時上課還忙。
我認識一位媽媽,女兒面臨小升初,她如臨大敵,孩子周末兩天要上五個課外班,忙的連吃飯都在車上快速完成。
但正是因為孩子有了課外班,有了家長的陪伴,他們反而選擇在平時上課的時候偷懶,注意力不集中,發獃發愣,甚至在課上調皮搗蛋,時間久了,他們不再珍惜時間,形成了做事拖拉無效的行為習慣。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學霸也不是一天就練成的。記得前幾年火爆全網的清華大學,學霸雙胞胎姐妹,馬冬晗、馬冬昕,有一張排得滿滿的時間作息表。網友看了,紛紛表示,我和學霸的距離,原來就是一張作息時間表。
我們從寫得密密麻麻的表格里,看到一個超級自律的人。早上6:30到凌晨1點,幾乎是爭分奪秒,每一項學習計劃清清楚楚,並且還有反饋機制,臨睡前會自我反省和修正,做得不好的地方。不僅學習搞得好,各項社團活動也都沒落下。
書里講到一位資深老師,曾談到過的一個案例:他們學校開學時智力測試,孩子們的智商沒有太大的區別,說明誰生下來也不是天才。起初一二年級根本看不出什麼,可是到了五六年級,一個班裡誰學習好,誰學習不好,立刻見分曉。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智商沒什麼變化,差別就是孩子們的學習習慣,會不會管理時間、上課會不會認真聽課等等,決定了孩子學習是否有效率。
如果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孩子才能更高效的完成,上課認真聽講,回家專心寫作業,並最終考入理想大學。
作者豆豆媽認為,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前,家長們需要做壓力自檢。因為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教育質量。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叫踢貓效應:老闆因為業績不好罵了員工,員工心情鬱悶,回家把妻子罵一頓,正好兒子回家,妻子又罵了兒子,兒子心情沮喪,一出門踢了家裡的貓,貓狂怒了抓路邊的行人,而這個行人恰巧就是公司老闆。。。
為什麼平時疼愛孩子的父母,會出現打罵孩子的現象呢?用心理學的話說,這就是家長的理智已經被情緒控制了,不是他來管理情緒,相反是被情緒所控制。家長進行壓力自檢,就是給情緒找個出口。告訴你一個口訣,熟練使用「一離二吸三涼水」。
終於要進入主題啦,即將開始我們和孩子們「30天時間管理之旅」,前方高能,請系好安全帶。我先給您講解一下導遊圖,在這30天時,孩子和家長都需要各盡其責,相互合作。
第一周,建立孩子的時間管理觀念(明確),記錄孩子每日時間和活動。
第二周,訓練孩子寫作業的速度(快速),制定時間表、星星表、禮物單。
第三周,幫助孩子完善作業質量(準確),好行為,給予紅星獎勵。
第四周,提高孩子學習的效率(又快又准),制定黑星,明確獎罰措施。
十個孩子九個磨,磨蹭是孩子最常見的行為。孩子一般是早上起床磨蹭、吃飯磨蹭、寫作業磨蹭,晚上睡覺磨蹭,我們把這四個容易出現磨蹭的時間段稱為一日雷區。對照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上述雷區呢?
因為孩子通常沒什麼時間概念,所以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設定小目標,明確做什麼。
方法一,帶孩子做讀秒遊戲,感受時間的變化。
方法二,展開訓練,讓孩子在一分鐘內跳繩,讓他猜一猜一分鐘跳了多少,問問孩子的想法。
2.第二周,訓練孩子寫作業的速度。
方法一,準備定時器。家長準備一個定時器,教孩子學會使用。
方法二,家長要做到三定,定時、定點、定量。
我給您解釋一下什麼是三定。讓孩子寫作業,最好是能夠固定的一個時間;固定地點,讓他迅速進入到寫作業的這種狀態。
另外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作業寫得快,或者是提前完成,就隨意增加工作量,否則孩子會因為休息無望而磨洋工,所以一定要記得定量。為了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給孩子明確作業量,知道自己什麼時間該幹什麼,完成後得到什麼獎勵,不完成要接受什麼懲罰。家長布置作業時,要預測一下孩子寫完以後,是否還有自主支配的時間。
案例:我女兒寫作業時,會優先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這個量是比較少的,我會再增加一頁隨堂練習和日常練字,一般女兒寫完作業到8:30,再安排她一個小時的自由時間。孩子完成了作業,還得到一個小時看平板的獎勵,特別高興。
3.第三周,幫助孩子完成作業的質量。
經過了前兩周的訓練,孩子對時間管理的玩法已大體掌握。接下來,要對孩子的作業抓抓質量關了。
寫作業時,要做到「三個一」和「三個不」。
孩子寫作業,要保持正確的坐姿。眼睛離桌面一尺,胸離桌面一拳,手指尖離筆尖一寸。
為了培養孩子寫作業時的專注力,「三個不」要做到。
寫作業時頭不抬(別到處亂看);手不停(不停地寫下去);嘴巴不動(不亂說話,要閉口不言)。
檢查作業時,使用6-4-2-1法。
孩子寫完作業,拿給家長檢查,全對的別光口頭表揚,要記得給6顆紅星;有錯返工第一遍,檢查改錯後,全對的給4顆紅星;返工第二遍,檢查改錯後,全對的給2顆紅星;第三遍改錯,還不對的,家長可直接告訴哪道題錯了,給1顆紅星。
4.第四周,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經過前三周的訓練,孩子對時間管理的要求非常清楚了,並且因為每天都能得到紅星獎勵,增強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最後一周是在完成上一周任務的同時,把所有的任務進行一個完善和精細化。
方法一,分階段按照難易程度,完成學習任務。
當孩子能夠以較高的質量,完成以前的任務時,是時候該給孩子升級打怪,增加任務了。當然要和孩子及時溝通,給他增加哪些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應遵循1/3法則,也就是有1/3的任務是簡單的,給1-3顆紅星;1/3的任務是中等程度,給3-5顆紅星;1/3是複雜任務,給孩子5-10顆紅星。
方法二,孩子重複犯錯,準備黑星以示懲罰。
知行合一是挺難的,孩子調皮搗蛋,家長總有傷腦筋的時候。有了黑星,家長不用對孩子一陣亂吼,而是將怒氣轉化為一顆顆小黑星,提醒家長,又能懲戒孩子。
有一天,男孩放學後在客廳里玩籃球,不小心打落書架上的花瓶。這隻花瓶是家裡貴重的古董,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他把碎片用膠水粘起來,放回原位。細心的母親很快發現了「變化」。
她問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孩子靈機一動說:「一隻花貓從窗外跳進來,打碎了花瓶」。母親知道他在說謊,但仍然不動聲色的說,「是我疏忽了,沒有關好窗戶」。
母親讓他到書房,從抽屜里拿出一個巧克力盒子,拿出其中一塊巧克力給他:「這塊獎勵你,因為你運用神奇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會開窗戶的貓,以後你會寫出很好看的偵探小說」。
接著又拿出第二塊巧克力:「這個獎勵你傑出的修復能力,雖然用的是膠水,但是裂縫吻合得幾乎完美無缺」。
母親又拿起第三塊巧克力:「最後一塊巧克力代表我對你深深的歉意,我不該把花瓶放在那麼容易摔落的地方,希望你沒有被嚇到,我的小甜心」。
從此以後,孩子再也沒有撒過一次謊。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說:愛不只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與合理的不給;是合理的讚美和合理的批評。孩子的行為具有兩面性,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
因為家長苛刻的標準,孩子的魔鬼面時常被發現,而如果家長能夠停下來,用心發現孩子的另外一個天使面,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30天的時間管理訓練中,父母多些耐心,孩子才會學得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