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說:「災難的忠實姐妹——希望,她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人生在世,或許會經歷貧病交加、飽嘗人間冷暖,但是只要不放棄希望,幸福就能夠到達我們身邊。
眾所周知,翻譯不僅能傳達格律,又能把詩的原本神韻表達出來。
有這樣一位翻譯家,在面臨物質匱乏之時,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翻譯愛好。最終,他把愛好做成了一項偉大的事業。為俄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就是我國著名翻譯家、普希金獎章獲得者王智亮。他的翻譯形神兼備,辭達義雅,代表作有《智量文集》叢書、《智量譯文選》等。
熱愛俄語,賣掉衣服買書的俄語教授。
1949年春,王智亮購買了人生中第一本俄語書——《葉甫蓋尼·奧涅金》。他想通過這本書了解俄國、學習俄語。貧窮的他,並沒有錢買下這本昂貴的書,於是他把自己從家裡帶來的西服上身賣錢買書。多年以後,在上海師範大學做教授的他,依然賣衣服買書。
對翻譯的熱愛,受到大家的鼓勵。
王智亮進入北京大學首先讀的是法律系。北京大學成立俄語專業時,王智亮為了轉到俄語組,居然跑到了校長鬍適的辦公室。胡適沒想到學生會為了這種小事來找他,無奈笑著答應了。
王智亮對《葉甫蓋尼·奧涅金》這本書簡直愛不釋手,最終完全可以把書中的內容背下來。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何其芳看到了王智亮對《葉甫蓋尼·奧涅金》的翻譯,簡直讚不絕口,這給剛剛開始步入翻譯事業的王智亮帶來了很大的信心。
在艱苦的條件下苦中作樂,完成初稿。
王智亮在鄉下務農時,仍然執迷於自己的翻譯工作。他喜歡苦中作樂,播種時,腦海中就能想起書中的韻律。這樣不僅完成了勞作任務,還能翻譯起自己喜愛的詩歌。
艱苦的鄉下生活,並沒有保證翻譯工作的物質條件。為了把翻譯成果保存下來,王智亮的把報紙的白邊都撕下來做稿紙。多年後回城,他的行李裡面存了一包的白色紙條,那就是王智亮翻譯《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初稿。
條件艱苦,翻譯事業離不開母親的支持。
六十年代初 ,王智亮從農村回到上海,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每月工資並不高,僅夠維持家庭溫飽。有一天,王智亮看見一本俄語詞典,標價60元。對於當時的他,60元實在是一筆巨款,足以抵上自己一個月的工資。如果買書,家庭的生活就沒有保障了。
母親知道後,在自己在衣櫥里拿出了存了多年的70元讓他去買書。王智亮感動得流下了淚。王智亮說:「如果沒有當年母親的支持,我走不到這一步。」
王智亮在極為困難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下,為俄國文學的翻譯做出了突出貢獻,實屬不易。當代的我們,在物質條件豐盈的條件下,更應該學習他艱苦奮鬥、執著樂觀的精神品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QBrs28BUQOea5OwK3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