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情緒:愛上你的心煩和憤怒!你才能談接納自己

2019-07-26     叢冬旭鼓勵教育

不知道你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中,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呢?

比如你剛打掃完衛生,一眨眼的功夫,孩子把桌上地上又搞得一塌糊塗。

明明已經很晚了,你都困得不行了,孩子還在床上蹦蹦跳跳,吵著要你一會給他倒水,一會又要搶洗手間,拿這個拿那個。

孩子的作業,明明是他自己的事,你提醒他一個上午,趕緊去寫吧,去寫吧,一個上午他還是沒寫幾個字。

你會不會覺得很煩,甚至會有憤怒呢?

今天我們就來拿出十分鐘的時間,對自己的情緒有更多一份的理解和接納。

我先來說說我家後院的故事,我家裡的資源實在豐富,哈哈!

昨天中午我感覺到很困,我想給兩個孩子講一會故事,大家就一起午休了。當我在講故事的時候,兒子很願意聽,這讓我感到很開心。女兒在一邊吵著要大家一起捉迷藏,我感覺女兒有她的需要,但是我身體睏乏,一點也不想玩什麼遊戲。她連續要求幾次要玩遊戲,我也給她說了我要休息了。我實在很睏了,就躺下來了。這個時候女兒開始在我身邊跳來跳去,兒子也跟著從我身邊穿來穿去,他們可能覺得這樣的玩法,機會不多呢,越玩越興奮!而我只想好好睡覺,很想讓他們停下來卻連好好表達的力氣都沒有了。

就在這個時候兒子從我的膝蓋上一點的地方踩過去,那一剎那腿很疼,我感覺到自己的憤怒瞬間竄到頭頂了,同時還有點委屈,希望孩子能理解我,給我一個安靜的環境,讓我好好休息一下,能夠精力充沛。

我帶著這份憤怒和煩躁的情緒來到隔壁的房間,把門鎖上,感覺情緒一下就平復了。聽到孩子也沒有剛才那麼鬧了。我睡了近半個小時。起來的時候,發現兩個孩子都抱著碗在吃飯,還看著電視有說有笑。看來倆孩子還是可以很好的照顧自己的。

在這件事情里,當我有憤怒和煩躁的時候,意識到自己有一份需要沒有被滿足,剛開始是希望孩子們能照顧到我的需要,能安靜下來,後來發現孩子們不能配合的時候,我需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沒有照顧我們的責任,而我們作為父母卻有照顧他們的責任。我選擇到隔壁房間去好好休息。當我能夠很好的照顧自己需要的時候,會能更好的照顧到孩子。

如果我沒有理解我的這份憤怒和煩躁在提醒我什麼,那結果會怎樣呢?很可能是把孩子狠狠罵一頓,同時更加氣憤,真是自己把自己氣出內傷,討厭自己又討厭這份情緒。

我想你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中,可能也會遇到這樣的煩惱和困惑。

對於自己的「負面」情緒,你第一想到的是控制嗎?覺得有憤怒是不好的,不是一個新時代下的好媽媽應該有的。我要學著能用什麼方法壓制住它,控住住它。同時你也會發現,越是想要忍住或控制,往往到最後發泄的威力更大了,今天忍了,過幾天還是沒忍住,越忍越壓制往往爆發出來的力量更強大。其實憤怒的包括其他情緒是你自身力量的一部分,如果每一次當你憤怒或者有其他情緒的時候,你是壓制的,忍的,時間久了,這份力量越來越小,你的情緒力量會越來越弱,直到你對很多人事物開始感到無力感,懶得管,也許這個時候更需要你要多加註意了。

所以如何正確看待我們的情緒,是我們第一先要清楚的。

其實情緒是你內在的潛意識給你的一個信號,同時為你指明一個方向,情緒背後有其正面意義。情緒是我們的朋友。

那既然情緒是來給我們指明方向,幫我們的,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憤怒來的時候,它像是洪水猛獸,招架不住啊,比如我們會說衝動是魔鬼,失去理智,感覺我們是被情緒操控了呢。

其實從腦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前額葉皮層主要是負責情緒,人際關係,自我意識,逃避恐懼,道德品行等,是區別與動物腦的。情緒腦活躍的時候,就會限制理智腦的工作。

情緒腦和理智腦之間有個神經連接。這份連接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里,慢慢就變弱了。比如:看到孩子哭了,通常情況下,大人是如何處理的呢?不要哭了,不許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大人都沒有學會如何把情緒很多的收回去,卻讓孩子這樣做,時間久了,孩子的情緒腦和理智腦的那份連接和覺察也就很弱了。自然情緒的管理能力也就不高。

所幸的是,這份連接,我們是可以通過強化練習來增強的。

像我在2年前,情緒經常是被外界的人事物控制的,聽個什麼火氣一下就上來了。那時候的我心裡有愛表達不出來,家人給我的愛,我看不到,整個心是堵塞的。通過持續的跟著代老師練習實踐,如今很細微的情緒苗頭都能及時覺察到,並作出相應的處理。可以說情緒在指引我真正的愛自己。自己的情緒能夠管理好了,和孩子的關係也就自然親近了,我說的話,孩子也願意聽了。和愛人,父母的溝通通暢了,這在原來的我看來,當時沒覺得會這麼快實現。

想想看,如果你身邊有位知心朋友,願意聽你的心裡話,每天在線陪著你,又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給到相應的引導,跳出迷茫,看到方向。讓你通過1-2個月或者2-3個月練就情緒覺察和管理的能力,你覺得這能給你帶去多大的價值呢?是的,就是我,哈哈!當然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從大的方面來解讀憤怒的,如果是有朋友有具體的情緒,我們是可以一對一,用簡短有效的引導來讓我們從大的情緒里獲得一份平靜。能讓你在面對同樣的人,同樣的事,不再是強烈的憤怒,可以平靜面對。有很多的方法。情緒處理好了,我們的負責解決問題的部分就能發揮很大的潛能。有希望得到這份幫助的朋友,可以私聊我,多一些了解。

你不需要看過多少書,或者對情緒有很多了解。我們可以一起試著更深一點的了解情緒。

當憤怒來的時候,它其實是潛意識在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我不能接受的情況。

比如你教孩子一道題,當耐心磨完,孩子依然是一頭霧水。這個時候你一直忍著的火可能就要爆發出來,這是一份憤怒的情緒,憤怒是給我們一份力量去改變一個我們不能接受的情況。這個時候你就要問問自己了,為什麼你需要一份力量呢?你不能接受什麼呢?

再比如,你看到孩子在做的事很危險,第一反應也會有憤怒的情緒。同時這份憤怒的背後是你的恐懼或者擔心害怕。

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下煩躁:

煩躁的正面意義是:我不應該在這裡,可是不得不在這裡。

就比如,開篇我自己的例子中,我面對孩子在我旁邊跳來跳去,我感覺很煩躁,這份煩躁是在提醒我。當我自己照顧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寄希望於環境或者孩子,我選擇離開那個吵鬧得環境,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情緒警報自然就解除了。

綜合以上的例子,你是否對情緒有一份全新的認識呢?面對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解讀它,而不是壓制和控制。情緒的背後是有一份需要,需要被滿足了。情緒自然也就從憤怒,煩躁,到平靜,滿足了。所以愛上你的情緒,當它來的時候,你就多了一份了解自己愛自己的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N2kPGwB8g2yegNDyR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