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宋倩真的愛孩子嗎?是太愛自己,自私而不自知啊

2019-08-23     伊姐看電影

了解伊姐本人最新動態、參與線下活動,加伊姐微信:eemoviekf06(不閒聊)

文 | 伊姐(周桂伊) 葉子姚

熱播劇《小歡喜》,已經成為這個暑假的熱議話題。

因為太過真實、扎心、虐心。

人到中年到底有多難?

父母失業、老人被騙、孩子成績下滑、學霸們跳樓跳海......

熱搜上甚至掛著逗比的惡搞:確定這是《小歡喜》嗎?這是老悲傷了吧!

學霸喬英子得了抑鬱症,連續34天睡不著覺。

壓抑情緒下,觀眾集體等著「喬英子跳海」。

不是盼著孩子求死,而是盼著她媽能幡然醒悟。

父母的愛來得太過沉重,螢幕前的觀眾都跟著哭崩。

「這劇是在我家安了攝像頭嗎?!」

「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這裡讓我最感慨的兩個評價是—-

  • 媽媽看了這個劇,說現在的孩子就這麼不理解父母還脆弱。
  • 孩子已經病得很重,家長在問為啥你會生病?

什麼樣的媽能把陽光開朗的學霸逼到只想逃離,恨不得跳海自殺?

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離異,獨自帶娃,與前夫關係糟糕。

原是高中金牌物理教師,為了陪女兒高考,主動辭職。日常給別人補課為輔,全天候照顧女兒為主。

母女關係表面和氣,但隨著高考逼近,親媽焦慮升級,控制欲爆棚,親密關係背後的千瘡百孔逐漸暴露。

帶女兒去看電影也會講物理題,發現女兒已經看過了,瞬間原地爆炸:「你這是浪費時間!」

女兒說:「我是為了讓你高興。」

宋倩說:「我不需要你讓我高興。」

女兒從小就喜歡天文,當媽的心知肚明,卻以高考為名,沒收全部相關玩具。不讓女兒玩樂高,不准女兒周末去天文館做志願者。

她總強調「這些等高考結束後,媽媽會還給你」,卻看不到女兒拼樂高時的專注滿足,和準備解說稿的認真與熱忱。

每天隔著玻璃窗戶盯女兒學習,每晚都給女兒準備考卷。

從高三一開始就給女兒算時間、倒計時,規劃每個月要拿下幾本書。

女兒考試失利,成績滑落,她沒有找根本原因,而是強調:你再這樣下去,咱倆這麼多年努力就白費了。

說實話,在教育和輔導孩子上,我對宋倩沒有質疑,因為現實中學霸就是這樣養成的。

從海淀媽媽的「瘋狂」,到順義媽媽的「不可思議」,這就是現實,宋倩絕不是唯一。

就算認為她過於嚴苛的前夫,都不得不承認:閨女能這麼好,確實和她媽的努力分不開。

宋倩式母愛問題的本質核心是:她把婚姻解體的挫敗和不安,全部轉移到女兒身上;把本應給丈夫的愛,全部投射到女兒身上。

用陶虹的話說,這是「戀愛式」母女關係。

這種畸形的愛,表現方式就是控制欲過強,嫉妒心理作祟,付出的同時渴望認可。

她永遠都在不高興。

女兒和前夫關係密切,她不高興。

女兒和鄰居阿姨走得近,她也不高興。

她最恐懼孩子的成長分離。

她的「為你好」,建立在「你不能離開我」的前提下。

女兒想考南京大學,她不同意,非讓女兒考清華北大,最起碼北航。

女兒想參加南大夏令營,她不同意,知道前夫給簽字了,就崩潰發飆,最後還是不讓女兒參加。

她最喜歡灌輸愧疚感。

負責女兒三餐,還要明確告知:我這一年就圍著你轉了。你要爭氣,不能生病。

總讓女兒遵循自己意願:聽媽話啊,媽可是和你最親的人了。

看到女兒和前夫及女友在一起,就瘋了一樣痛斥孩子爹:這麼多年都是我在付出,你爸他做什麼了?!

女兒受不了自己的意願永遠不被傾聽和滿足,大吵:你的原則就是原則,那麼我的呢?!

她的回應是: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放棄好多自己的事情,你為什麼還不高興?

然後「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

安慰女兒,想要緩和關係時,會說:你就是媽媽的一切啊,媽媽從來沒有和你分開過。

可是從健康的親子關係來講,孩子與父母必須完成兩次分離。

一次是出生時從母體分開,一次是長大成人,父母接納「遠去的背影說不用追」。

可是宋倩卻始終把母女關係當作共生關係。

女兒喬英子跳海時說出心裡話:我不是多想去南大,我只想逃離你。

不想活的喬英子哭著說:「對不起,我沒能變成你心裡想要的樣子。」「媽,我配不上你給我的愛。」

這是為什麼?這就是79版《哪吒》讓無數人心痛的地方:為了不做你的孩子,為了反抗天命讓你生下我,為了彌補那些養育之恩—-

你活著,我去死。隨你願,滅我行。

這就是哪吒剔骨還父的原因,是對五千年來中國畸形親子關係最慘烈決絕的反抗。

宋倩真的愛孩子嗎?她只是太愛自己了,說難聽點,自私而不自知。

寫《虎媽戰歌》的蔡美兒,對女兒們的「狠」是宋倩的加強版。

每天讓女兒練琴至少五六個小時,為送女兒上課可以驅車八九個小時,每天拿個筆記本認真記錄女兒彈琴時要注意的重點,女兒送她的生日卡片不用心她也會打回令其重做......

但最後證明,看似瘋狂的教育,沒有讓女兒們心理扭曲,反而都考上了哈佛的女兒們還表達「是母親給了我們獲得自信的工具」。

為什麼蔡美兒的孩子沒有想自殺、跳樓?因為,蔡美兒的目的是給孩子能遠走高飛的強硬翅膀。同時,她有自己的生活、事業,以及和諧的家庭關係。

武志紅老師說:「這樣的故事現實中簡直不要太多。」

多少中國家庭的現實本身,就是一部部虐心大戲。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優等生林茉莉自殺的背後,也站著一個控制欲超強的親媽。

她會指責女兒:「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你爸是系主任,我好歹是留美碩士。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為什麼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裡受你的氣?」

母親在育兒上的攀比心和教育競賽上的求勝心,成為壓死女兒的一根又一根稻草。

後來母親夢見女兒的靈魂,女兒說:「謝謝你,終於了解到我的內心,但也很抱歉,我只能活這一次。」

可惜在她活著的時候,從未感覺到被愛。

我只想說一句話:父母們,別那麼「愛」孩子,放過孩子,孩子真的會死於你們畸形的愛,不是心死,而是生理上真正的自毀。

還記得Papi醬關於自己人生的排序,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這才是健康關係的正確打開方式。

永遠把自己放在人生首位,愛自己,關照自己的內心。一個不自愛不自尊的人,哪有能力愛別人?

這個時代已經變得太透明,兩代人認知壁壘太薄,很多時候,比起孩子,更需要被教育的,是某些父母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L1Sv2wBJleJMoPMUG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