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晨,在公交車上聽見一對母子的談話。
媽媽一邊整理書包,一邊叮囑兒子:「上課要認真點,天氣乾燥記得多喝水!」
小男孩嗯了一聲,低下頭。好一會兒,小男孩才抬起頭說:「媽媽,我可以不去讀書嗎?讀書好辛苦!」
媽媽愣住了:「不上學你想幹什麼啊?媽媽知道讀書很累很苦,要寫作業、要背書、要上一天的課,對於正處在你愛玩年紀的你來說,的確很煎熬。但是,不讀書的人生更苦。」
我心裡默默給這位媽媽點贊,不知道小男孩會不會明白他媽媽的苦心。
我想如果我是那位媽媽,會如何回答孩子呢?
也許會給孩子講講諾貝爾獎得主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故事。
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出生於1962年的波蘭西部。與一般文學世家的文化影響不同,她的父親是難民。
但這並不妨礙她早在少女時代,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02.
1985年,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從華沙大學心理系畢業,並在一座心理健康諮詢所工作。幾年後,她辭去了工作,專職寫作。隨後用一部詩集《鏡子裡的城市》,叩響了文壇的大門。
托卡爾丘克因為心理學的背景,對心理大師榮格極為推崇。
所以她的作品,大多充滿了奇幻的色彩,雜糅了波蘭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宗教信仰等各種元素,時間跨度也非常長,以此來照進波蘭人民動盪起伏的命運。
托卡爾丘克的作品風格是:「擅長把童話的天真和寓言的犀利聯繫在一起,將民間傳說、史詩、神話和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
在她的書中,並沒有簡單的好人、壞人,她在謹慎地塑造每一個人物,用他們表現出複雜的人性。
不僅如此,她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視角是全方位的,分別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展開敘事。
上帝視角、青蛙視角……在神話故事、傳奇逸事、甚至菜譜中穿梭自如。
她的作品宛如萬花筒般,令人目眩神迷,久久回想。
她曾說,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的創作靈感是來自從祖母那裡聽到童話故事。
「這本小說和我的童年密切相關。它有點像童話故事——用簡單的語言寫出了許多正在發生的奇妙而古怪的事。我認為許多作家的寫作都是從搭建自身的神話故事開始的,從一個半稚嫩半神話的世界汲取力量。」
祖母或許沒有想到,當年講給孫女的童話故事,在童年的托卡爾丘克心中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兒時的故事,敲開了托卡爾丘克心中文學的大門。
的確,兒童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世界。
保護好孩子童年的好奇心,就是邁向未來的第一步。
在托卡爾丘克看來,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是講述世界的最古老和最深刻的形式之一,它是民間自發生長的智慧,關乎一些最根本的事物,比如死亡。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讀寓言和神話,它們使我感到滿足和安慰,它們是一種必需品。」托克爾丘克說。
03.
讓孩子多讀經典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有以下四個好處:
一、幫助孩子探索世界
兒童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喜歡探索、喜歡親自嘗試,因為對世界的不了解,進而刺激他們探索的慾望,來認識這個世界。
神話故事是古人認識世界的方式的反映,比如《后羿射日》中,百姓通過自己的嘗試,來認識周圍的環境和其他的動物。
神話故事中的這些情節,可以促進孩子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
神話故事中滲透著孩子探索認識世界的方式,能很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長久的指導價值。
二、促進想像力和語言發展
神話是想像力最強的文學形式,多給孩子講神話故事,不僅可以刺激語言水平的發展,還能刺激孩子的想像力,滿足孩子最原始的幻想、主觀的狀態。
比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有72般變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三、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
如果我們細細地品讀中國神話故事,就會發現古人了解自然、戰勝自然的那種思維方式。
比如《后羿射日》中,人們面對乾旱等自然災害時會束手無措,可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問題,體現了一種敢於面對困難的精神。
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互動,聽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學會思考。
四、增強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神話蘊含著該民族的深刻智慧、體現了該民族最深層的文化。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都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神話故事。
在文字還沒發明的時代,這些神話故事經過口耳相傳,能夠流傳至今,也說明了神話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這些神話故事中,人們可以追根溯源,找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所以神話故事對於培養幼兒的人格和自尊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之所以能獲獎,不是偶然,而是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不斷探索,她的故事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更是我們要告訴孩子的寶貴財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lgl5W4BMH2_cNUgeK2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