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雞山媽宮,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2020-02-18     大潮汕灣視點

汕頭港出海口的媽嶼島舊稱「放雞山」。

按清代《南澳志》《澄海縣誌》所載,從明朝起媽嶼被稱為「放雞山」,清末才稱為「媽嶼」,這兩個名字都與島上媽祖廟蜚聲中外有關。面積僅0.2平方公里的媽嶼島上,有新老兩座媽宮,一座創於元代(1206--1368),是清嘉慶元年(1796)香火傳到台灣省新竹縣芎林鄉五和宮之祖廟;另一座創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1988年皆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列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古代沙汕(今汕頭)尚未開埠,停泊、寄砣媽嶼(媽嶼早稱,其形似馬)海面商船不少。福建漁民來粵捕魚時,船主為求航行一帆風順,從湄洲(媽祖故鄉)媽廟青睞香灰而創建媽宮,雖屬草創僅數櫞,但系潮汕最早的媽宮之一(遲於「宋時番舶建」之南澳島深澳媽宮)。船員、漁夫及其家屬,常來祭拜祈禱,因路程較遠和潮汛關係,攜帶的熟雞祭品常變質,便改為以活雞祭拜後放生,任其生殖繁衍,使嶼上雞群滿山,該嶼地名遂被稱為「放雞山」。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老媽宮歷代有修建,1620年、1783年、1861年、1928年修(重)建,最後由著名古建築設計師紀傳英設計,1992年中秋奠基,越歲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舉行重建落成大典。面積擴為335平方米,全座二進,依山傍海,涼亭作伴,恢宏典雅,富麗堂皇。官門口兩根3米高的大石龍柱,門額石匾系清代所存,刻「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天后古廟陰月穀旦重建」,門聯「天恩浩蕩風調雨順,後威顯聖國泰民安」,宮內奉祀媽祖、地母娘、注生娘等女神。全座雕樑畫棟,屋頂又有雄偉壯觀、各長4米的雙龍奪寶,惟妙惟肖的八仙八騎,形神逼真的鮮花飛禽,象徵放雞山標誌的「雄雞報曉」等嵌瓷,都出自潮汕嵌瓷世家許梅三及其兒子許志許志堅的傑作。

(作者:林廣宇,只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於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evxcHABgx9BqZZIr0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