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重武一古村 —— 海豐縣赤坑鎮赤花樓村印象

2020-05-01     大潮汕灣視點



在封建時代,海陸豐考取進士功名的不多,有記載的才30多人;海豐縣赤坑鎮赤花村赤花樓自然村武進士吳占即是其中之一。

近日,記者走進赤花樓村,但見它位於赤坑鎮東北隅丘陵地帶,村後的山巒突郁如獅子,樹木濃蔭、起伏環擁;村前的池塘如明鏡,田疇開闊,遠處群峰疊翠。村中建築古樸、巷道整齊。該村村長告訴記者,近年來,大多數村民都遷往海城、汕尾居住,本村人口已不足百人。

「三條半巷」和八角井

海陸豐人的遷徒路線,一般是由農村到城市。讓人詫異的是,赤花樓的先祖原本在海城居住,且有一定社會地位,康熙初期才搬到赤花樓建基。而且該村的「原住民」姓陳,該村的東巷,至今猶稱為「陳厝巷」,直到解放前,陳姓村民才陸續遷出該村。其中原因,其村民語焉不詳,估計與古人相信堪輿之學有關。

赤花樓村不大,僅有三條半直巷和一條半橫巷,每一座民居都是「三間過二伸手」格局,因村莊坐向所限,每座民居(包括祠堂)的大門都是從左側設置門樓。直巷以中巷最為寬敞,約有四米寬,東巷次之,西巷稍窄,每座民居正屋右側都隔著一條小巷建了附厝,故有「三條半巷」之稱。村外圍設置三個寨門,村後一個、村前東西兩側各安一個,成為品字形。

該村村前有一口八角井,據說挖成這口水井時,泉水噴涌,村民大喜,然而泉水太大,竟湧出井面,不太適宜飲用。村民們想了一個法子,找來松樹鋸成一節一節沉下井底,果然奏效,井水高度一直保持在井的半中間,再拱好圓形井壁後砌築成八角形的麻石井面,井沿也用麻石圈築,既美觀、又耐用,且相當衛生。據說八角井水甘甜無比,且從不渾濁,更不會枯竭,煮茶後隔夜都不現鏡膜狀的東西。遇上大旱年,鄰村的井水枯乾了,而這口井除足夠本村人飲用,還能供應部分給鄰村。

據村民介紹,吳氏先祖自海城遷來赤花樓後,才經過三五十年的繁衍,人口、經濟迅速發展,並且崇文重武,為後來湧現進士吳占、舉人吳英打下基礎。

崇文重武功名赫奕

在赤花樓村前小廣場上,矗立著兩座旗杆夾,一為進士吳占所立、一為舉人吳英所立。據吳氏後人介紹,吳英、吳占系親兄弟,他們的父祖都曾考上海豐縣武科庠生。

據海豐縣誌及吳氏族譜所載:吳英,字偉之,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已卯科中式廣東鄉試武科第二名武舉人,被被誥封為武翼都尉,享受武秩從三品待遇。

吳占,號勝鰲,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中式廣東鄉試武舉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會試中式第46名進士,殿試欽點為三甲第37名武進士出身。初以各地軍衛守備人選;次年,奉旨任廣東崖州協鎮都督,綠營軍官副將,誥授武功將軍,官秩從二品。

地赤花樓的光遠堂中,至今猶高掛著皇帝欽賜的「將軍第」匾額,保留著吳占的一把寶劍、「賜進士出身」牌匾和崖州鄉紳讚譽吳占的「德播蓮城」牌匾。可惜的是,這裡曾陳列的一柄120斤重的鐵所關刀,以及吳占的多項遺物都已無存。

從嘉慶至光緒近百年間,赤花樓吳氏家族人才輩出,除吳占、吳英外,比較出名的有吳勝輝被誥封為雲騎慰,武秩正五品;國學生吳學勤被誥封為昭武都尉,武秩正四品;吳允衡授為昭武都尉,官任碣石衛右營把總,武秩正四品。

據該村村民介紹,該村雖以武揚名,但村人秉承「忠孝傳家繩祖武,詩書繼世奕孫謀」的祖訓,一直辦有私塾,且重視延請較有水平的老師任教;村裡的人幾乎人人讀過書,雖無功名,卻誦讀不輟。尤其是近現代,該村有多名讀書人走上領導崗位。

民俗與戲班

該村的村前,有一個土石結構的大戲台。據說每年正月初一到初八,該村都請來戲班,用專備的杉楹、木板和帆布搭起戲台,台柱上貼上「舊代衣冠從新演出,今人面目仿古妝成」的對聯,台下按照前面坐後面站的規矩,男女老少、賓朋好友興致勃勃地一起看戲。到了白天,歡迎各地的「虎獅隊」和唱曲班進村表演。正月十六那天,該村還要舉行迎春廟會遊行活動,遊行的對象是海陸豐民俗中赫赫有名的三山國王。

該村還組織過戲班,曾排練了《梁山伯與祝英台》《掃窗會》等二十多個劇目,演出足跡遍及鎮內外和陸豐一些鄉村,有一點小名氣。

來源:汕尾1線,汕尾日報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鳴謝,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3o2XEBiuFnsJQVYE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