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的孩子表面上看上去很強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其實內心很多都很空虛脆弱,甚至處於扭曲的狀態。
因為,很多孩子學習和拼搏的驅動力,並不是出於完善自我和求知的熱情,而是出於輸掉競爭的恐懼。
如果家長認定孩子的教育是「一招走錯,滿盤皆輸」的過程,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希望孩子在每一刻都勝出的時候,其實已經差不多註定失敗了。
因為,過高的要求就是冷暴力,是家長脫離實際情況給孩子勒的緊箍咒。如果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中,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很難達讓家長滿意,那就像是一顆明珠被埋在地底下,他自己的光彩,也許他再也無從看見。
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法得到認可和接納,那麼,孩子的內心將會是焦慮和孤獨的。他會慢慢失去自己的表達和主張,人也會變得越來越「悶」,總是在無意識的和別人比較,跟別人「較勁兒」,也就是因為缺乏自我價值認同,而失去了與其他人溝通和交流的健康狀態,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和對立。
孩子長期經歷這樣的過程,很容易讓孩子處於全面壓抑的狀態,成為渾渾噩噩的考試機器,就算上了理想的學校,也是變成失去熱情、 心靈扭曲封閉的「空心人」。
多少家長,為了孩子眼下的成績,不管不顧的向前驅使著孩子,卻沒有注意孩子越來越迷茫冷漠的眼神,和越來越萎靡壓抑的精神狀態。
最可能的結果是,你不但得不到一個成績好的孩子,可能還毀了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甚至,毀了孩子本來應該朝氣蓬勃的人生。
說到底,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好的自我認知和精神面貌,是成才的必要條件。
2、
怎樣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首先家長要學會放手,給孩子一定的成長和探索空間。
現在的父母,基本免不了幫助孩子輔導和檢查作業,除此之外,很多還給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上的照顧。
但是,如果孩子不能自己去嘗試管理自己,而是事事都由別人監督指導,那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認知、和自己的內心感受就是脫節的。因為他喪失了自己試錯、自己檢查、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機會。
如果家長給孩子成長和試錯的機會,孩子在前期可能會吃點虧,錯誤會多一點,但他可以自己去體會態度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聯,自己吸取經驗教訓、自己調整,這樣就能逐漸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和能力,體會成就感,從而走上一個正向循環。
當然,家長並不是做一個甩手掌柜,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判斷給孩子多大的權限,並且根據執行結果來進行反饋和調整。但總的來說,是相信孩子的潛力和能力,並且為孩子自理和自立創造空間。
這樣,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父母也可以越來越放手,給孩子更加廣闊的施展空間,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另外,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這要求家長首先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要那麼患得患失。
決定人和人差異的不是聰明。最厲害的人不是不失敗的,而是不怕失敗的。我們小時候都讀過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成功之前經歷過成百上千次的失敗。
其實孩子天生都害怕輸,我女兒小時候和我們打撲克,每次她一輸就崩潰、大哭大叫,後來我就告訴她,我們要頒發一個最佳體育精神獎,就是給那些有體育精神的、輸了也不惱的選手。這招很管用,後來女兒每次手氣不好,就誇張著假笑說:哈哈哈,我這抓到的是什麼牌啊。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微妙的就是「此岸」感和「彼岸」感,也就是我們到底是同盟者還是敵對方。
如果家長能夠接納孩子不完美的表現,願意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孩子就會覺得你和他是同盟,能夠站在一起面對問題,那麼孩子也會得到更多心靈的力量,就會敢於探索,離開舒適區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如果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遇到問題一味埋怨孩子,那孩子就會感覺自己孤立無援,也會陷入更加孤獨封閉的境地,更加畏手畏腳,不敢出發。
3、
中國教育制度下出來的孩子,不是失在智商、勤奮程度或者能力上,而是失在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上。
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是競爭和敵對關係,那就會時時刻刻都想贏,爭當「聰明」和「利己」的那個,這樣顯然人生髮展的空間是有限的。
其實,如果你的孩子純潔善良有好奇心,有好的人際關係,那麼你根本不用擔心你的孩子將來會過不好,因為他自然會吸收環境的能量,充滿前進的動力。
如果你的孩子現在成績很好,但是這成績是以傷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熱情、傷害了孩子的人際關係為代價,如果孩子失去了健康的精神面貌,那麼,這絕對是得不償失。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自我認知清晰,能夠與世界和解,像滾雪球一樣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現實的或者臆想的競爭和較量中,心越來越窄,「贏」得只剩下孤家寡人。
我們必須引導孩子用積極的眼光打量世界,更多關注人和人之間的共同點,用建設性的、和平的態度來理解和解決問題,而不是過分強調彼此間的差異,走向衝突和分裂。
能對不同的人有理解和包容心的孩子,他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跟他人學習,當他面對各種陌生的環境時,也會較少的感到不適和恐懼,因為他已經學會了欣賞多樣性, 能夠把所有的「非我」,理解和吸收成對世界共同經驗和認識的一部分。
培養孩子的人格品質遠比我們想像中重要。
從長遠來看,個性和品格對於人生的的影響遠比智商更重要。這和「勤奮」、和「責任心」有關,和「包容」、「堅韌」有關,一個人長遠的成功,一定關乎這些人類美好的品質。
許多時候,一個人可以靠小聰明,甚至是虛偽和欺騙,獲取一些眼下的利益。但想要走得遠,站得穩,一個時點上的浮光掠影沒有意義,能夠笑到最後、能夠代際相傳的好運,一定是有深厚的美德品質做鋪墊和支撐的。
4、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因為有了孩子,得到了難得的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機會,孩子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需要我們警醒的是,在我們對孩子產生了美好的希望之後,我們常常會忘記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把孩子當成實現目標的工具。
我們教育面臨的關鍵問題,是在於怎樣把關注點從成績、目標等外在考量,轉移到「人的價值」上,也就是如何真正看到我們的孩子,以積極的眼光,幫助孩子激發主觀能動性,幫助孩子學會表達和完善自我,發揮自己的潛力,而不是留給他們無盡的空虛、厭惡和無聊的感覺。
不要讓孩子變成表面光鮮、心靈扭曲的空心人。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無所不在的競爭和焦慮破壞孩子與生俱來的靈性和美好,扼殺孩子的未來。
希望我們可以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讓他們能夠樹立清晰的自我認知,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潛力,把自我完善和成長當做主線,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同時,去融入和改變這個世界。
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photos, Maggie Lind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