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娃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讓你家娃的嘴巴比別人家的娃厲害100倍

2019-10-05   沛澤媽讀心理

多數孩子在三歲以後,已經能夠說很多話了,但有的孩子說話還不能連成句,磕磕巴巴的。相比較之下,有的孩子卻能「出口成章」,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特徵之一就是語言,遺傳因素給語言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前提,人的大腦中有特定的言語中樞,有健全的發音和聽音器官,這些都是優越其他動物的生理基礎。但這只是人類擁有語言的充分條件,還需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

大家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狼孩是從小被狼攫取並由狼撫育起來的人類幼童,他們不會說話,卻能和狼溝通,習性也與狼相同。狼孩的故事說明嬰兒的語言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他出生後的社會生活環境。

誠然,就遺傳而言,每個孩子是有差別的,語言發展相對較好的孩子與父母遺傳基因的優秀不無一定的關係。但後天因素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說話磕磕巴巴,而有的孩子卻能出口成章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要想讓孩子的語言發展出類拔萃,最好的方法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1.讓孩子多聽

大寶小的時候,有一次我推車帶他出去玩,我一邊走一邊和大寶說話。期間遇到一個和我家大寶差不多大的孩子,孩子的媽媽看到我和大寶不停地說話,很疑惑地說:「孩子才幾個月,你跟他說話又聽不懂,有什麼用啊?我從來不和我家孩子說話,他太小了。」

殊不知,嬰幼兒學說話是從聽說話開始的,要隨時給孩子提供聽說話的環境,聽說話可以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與嬰兒說話時,要伴隨相應的聲調、表情、眼光和手勢,這樣才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這種早期的交流對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為以後真正的語言交流做好了準備。

可能很多父母會認為,剛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懂,與他們「交流」簡直對牛彈琴,其實不然,嬰兒雖然聽不懂父母的話,但他們會把父母說的話錄入在大腦中,等到孩子學語言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把它拿出來用,就像電腦存儲文件一樣,以備不時之需。

2.誘導孩子說話

等孩子大一點,到了1歲左右,父母就要有意識地誘導寶寶學說話,無時無刻地不與寶寶交流,當寶寶在玩積木時,你可以在旁邊旁敲側擊,「寶寶這是什麼呀?」「這是積木。」「積木是什麼顏色的呀?」「有紅色、白色、黃色,還有黑色。」

這時與孩子的交流應該圍繞孩子玩的積木展開,這樣孩子才會感興趣,如果你漫無邊際地談論其他事情,孩子是不會作出反應的。

當孩子做出反應時,哪怕吐字不是很清楚,也應該猜測孩子想表達什麼意思,積極地做出回應。這會讓寶寶感覺很愉快,「我的話爸爸媽媽能聽懂了。」讓寶寶樂於交流。另外,在與寶寶交流時,要注意語言的規範性,語音要正確、清晰,以供寶寶模仿。

3.擴展語句

一歲之後,進入「語言發展期」之後,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時期,在寶寶學習語言之初,常常用一兩個詞來表達一句話的意思,比如寶寶說「球」,可能是說寶寶要玩球,或者說球球跑開了。

為了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父母應該把寶寶說的一兩個詞語擴展成一句話,當寶寶在和小朋友做遊戲時,說「寶寶球球」,父母應該把它擴展為「喔,寶寶要玩球球。」通過這種方式,寶寶會慢慢明白如何將意思表達清楚。

在此提醒大家一點,在擴展口語時,父母應該採用簡單的句子,儘量用「寶寶語」與之交流,寶寶語的特徵為語速慢、重複多、語調誇張。如把小花貓叫做「喵喵」,把小狗叫做「汪汪」,這種形象的叫法很容易讓寶寶理解。

當然,這只是在寶寶學說話的最初階段,但寶寶的言語有了明顯進步時,「寶寶語」應該慢慢減少,再談到貓和狗時,不必要再用「喵喵」和「汪汪」。

4.創設不同的生活環境

創設不同的生活環境,增長孩子的見識,孩子看得多,聽得多了,自然就有話可說了。比如,在發現孩子的鞋穿錯了之後,父母可以說:「寶貝,你的鞋子是不是生氣了?你看它們背靠背呢?」孩子在飯前不願意洗手,父母可以說:「你看你的小手都哭了,它說早晨自己是那麼乾淨,現在變得這麼髒,會生病的。」

豐富的語言環境是孩子學習語言的土壤,科學的教育方法是雨露,只要父母辛勤的澆灌,「小苗」一定會茁壯成長,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