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孤獨」建築

2019-11-01     蛙鳴智能

來源:藝術台



建築的誕生幾乎就是人類用來向天地索取溫暖,對抗孤獨的工具。但是這並不代表建築就不能承擔更多的意義,比如 —— 孤獨。儘管這超出了正統建築學涵蓋的邊界,卻一定擊中了這個時代的某種東西。

那些被賦予「孤獨感」的建築,到底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向人傳遞著怎樣的信念?不如就在這樣一個人間芳菲盡的日子裡,一起看一看。

01

Limestone Gallery

溶岩美術館

如果不是山間煙波縹緲,暮色四合,目之所及皆為青黛色,又有誰會注意到這郁乎蒼蒼的的山巒之間,這直衝霄漢的絕壁之上,竟然還有一棟燈火通明的建築?



原來,這是在貴州安龍境內,一個由群山環抱圍合而成的口袋型山谷。此處有兩個天坑,河流到這裡突然轉入地下而從地面消失,因此此地得名「海尾」。而那個在暮色里星星點點的建築是海尾安龍國家山地戶外運動(示範)公園索道攀岩的起點 —— 一個「懸浮」在165米懸崖上的溶岩美術館。




好的建築,無一例外都在借力,而不是一味的發力。溶岩美術館的設計亦復如是。基於現場複雜多變的地形條件,建築平面被打造成類似月牙的形狀,然後整體嵌入原來崖壁的塌陷區,呈現出一種補全崖壁的效果。

美術館內部面積約800平米,室內二層分別是展廳和會議及配套服務區。外也有兩層,屋頂是公共觀景台,底層是戶外休息區。



玻璃的質感很好的協調了建築與建築所在場地的關係,使作為外來物的建築和崖壁融為一體。所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當夜幕降臨,溶岩美術館就像是鑲嵌在崖壁上的一顆鑽石,熠熠生輝。

身處其中,似乎真的抬手就可觸碰到天際的日月星辰。日出、日落、雲卷、雲舒,置身溶岩美術館,有一種不真實的幸福感。



02

Memorial Hall of Israel’s Fallen

at Mount Herzl

赫茨山陣亡將士紀念館



這個出眾的螺旋形空間來自以色列陣亡將士紀念館,位於國家公墓赫茨山,也是以色列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建築矚目的就是中央螺旋體以優雅的姿態伸向天空。



紀念館上方放置一個起伏的混凝土磚漏斗,為調解創造空間。紀念館是一種個人和集體思念的結構物,用來紀念以色列陣亡士兵,設計師用一種起伏的漏斗形磚塊砌成,把大廳的天空打開,用自然光淹沒空間。



紀念空間看起來像山的地形的石頭延續,在墓地的入口處創造了一個微妙的地標。形態賦予空間氛圍,而細節贈予空間情感 —— 紀念館擁有超過23000塊紀念磚,每塊磚上刻有一名士兵的名字和死亡日期。

為紀念館定製的計算機化系統照亮了士兵過世周年紀念日的每一塊磚。聖光之下,凝視生命消逝的證據,重審戰爭與和平的代價。



磚塊形成了一道「名稱之牆」,形成了一條250米長的走廊,圍繞著一個中央紀念堂。身處其中,這場客觀上單向的凝望,很孤獨,更肅穆。

03

Seashore Library

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



這座全名叫「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的建築,位於秦皇島南戴河海岸邊。這裡有著一望無際的、安靜的海,海浪踩著節奏踱向沙灘,面朝大海的圖書館,孤零零得佇立在空曠的沙灘上,恍若世界的盡頭。

你甚至會分不清這是裝裱在畫布上的藝術創作,還是風化在海邊的枯冷岩石。圖書館仿佛生來就應該靜靜地坐在海邊。在這裡,你能夠感知到的,只有僅屬於這片海的光線、風和聲音。

圖書館承擔了風景里的寂寥和落寞。似乎是為了不打擾這種孤寂感,所有想要接近它的人,必須踩著沙子一步一步走上幾百米。沒有路,沒有捷徑,走進它,就是一場走進自己內心深處孤獨感的必經儀式。

走進空間時,人們開始感受到海洋的光,微風和聲音。感知之後的是每個人與大海之間獨特的精神聯繫。

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放慢平常的節奏,展現出與城市生活不同的遙遠和孤獨的感覺。

04

Svart Hotel

斯瓦特酒店


Svart 酒店位於挪威北部的 Svartisen 冰川腳下,在保護自然美景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考究。酒店的建築採用圓環的現代造型,從山腳延伸到峽灣內,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為遊客提供親近大自然的生活體驗。

「Svart」在挪威語中是「黑色」的意思,是 Svartisen 和 Svartisen 的同義詞。大概是深藍色冰川的意思,意指寶貴的冰川及自然資源。整個設計突出了 Svart 的自然獨特性,創造了一種融合於自然,倡導可持續發展的獨特設計。



為了達到節能的標準,建築師們對全年太陽輻射與山區環境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酒店的屋頂覆蓋著挪威太陽能電池板,採用乾淨的水力能源,進一步減少碳的排放。

05

Solent Forts Hotel

索倫特海上堡壘酒店


這座堡壘酒店位於英國南部港口城市朴茨茅斯附近,它的誕生也十分具有傳奇色彩——始建於十九世紀,是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一個海上堡壘改建而成的。它的名字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主之地」。



從高空俯瞰,酒店仿佛漂泊在英吉利海峽上的一座孤島,想必十分適合文藝工作者前去旅居,尋找創作靈感。因四周環海,酒店入住就儀式感十足,預訂了酒店的客人需要在朴茨茅斯的碼頭,由酒店的私人船隻接送登島,私密性可見一斑。



堡壘的觀景屋頂還提供自助餐和篝火設施。而天氣晴好的時候,在房間裡就可以遠眺朴茨茅斯市和其對面的懷特島。




酒店中心有一個中央花園,花園裡的花四季常開,總共21套豪華套房,裝修以歐式奢華風為主,金碧輝煌。它被遊客戲稱為「最孤獨的酒店」。而品嘗孤獨,擁抱自己也不失為碌碌於塵世中必不可少的選擇。



06

Mirror Cube

鏡面樹屋



樹屋作為樹林中的外來物,往往會以鳥巢、恐龍蛋的造型面世,這麼一比較,這件有「隱身術」的屋子,就像是披上了魔法斗篷才是真的「小隱隱於林」。你就算經過旁邊,也可能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Mirror Cube 鏡面樹屋,位於瑞典北部,是 Treehotel 眾多樹屋中的其中一間,屋如其名,整體就像一顆冰塊。

而每一面就是鏡面結構,因此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你至少可以光顧四次仍能品嘗到第一次的驚喜,是不是「魔法屬性」更強烈了?



既然樹屋搭建搭建在自然環境之中,有用反光設計在酒店外牆投射了森林之美,所以保護 Boreal 森林的宗旨也不言而喻了。而樹屋的巧思不止於此,他們在酒店內的很多設備上都用到了環保的概念。



樹屋內部由具有樺木表面的膠合板製成。房內六個窗戶提供極佳的全景。一個12米長的橋通往樹房,Mirrorcube 酒店為2人提供優質的住宿,配有一張雙人床、浴室、休息室和屋頂露台。



Treehotel 的宗旨便是希望客人們可以 「feel free in a tree」,來這裡。每晚花上5400瑞典克朗便可以得到放飛自我的體驗,來做個森林小精靈。




07

The Monte Rosa Hut

蒙特羅莎小屋


阿爾卑斯山采爾馬特一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雪山天堂,這棟建築就佇立在采爾馬特的冰山一角,像一顆鑽石埋藏在這雪山之巔。這座五層高的木結構小樓如同現代版的中世紀城堡主樓,就坐落這無與倫比的冰川一角。



它外表一副冰山美人的架勢,走進去整體木色的內飾,像是吸收了陽光的靈氣般溫暖。樓梯與帶狀的長窗螺旋上升,開啟360度立體美景環繞體驗。



當陽光升起,整個建築內部會充滿陽光。




08

Rabbit Snare Gorge兔子軍鼓峽谷

這棟建築的業主勞倫斯回憶童年時光,曾祖父曾在這裡教孩子們用網捕兔子的方法,而他的曾祖母經常到小瀑布底下浣洗衣服。歲月更迭,這些記憶還嶄新,但是由於峽谷極為陡峭,早已荒蕪了。



極簡的造型,高聳的坡屋面,整齊的木質紋理,營造出瘦削而直立向上的延伸感。小屋的傳統山面造型將視線打開,並沿著太陽的軌跡,突出了主要的室內空間,強調了塔屋的垂直性,同時有效地遮擋雨雪。



這棟建築所在的位置得天獨厚。方圓46英畝內都是蒼茫的荒地,荒蕪到你可以從室內就可以徑直看到海岸線,一覽無遺,毫無視線遮擋。當然,也荒蕪到你可以輕易就逮到野兔。



白天,小屋與周遭的景象幾乎融為一體,但到了夜晚,屋內星星點點的暖黃色燈光就像家人為你留的那盞一樣溫暖可親。在孤獨的建築里,有溫暖的陪伴和回憶,倒是不孤獨了。



09

Sirdalen House消隱別墅


北歐這種自帶性冷淡氣場的地方,「孤獨建築」的格調都與眾不同。而這座看起來普通的山頂別墅,坐落在這個地界,又一副完全藏匿於山體的避世之感,那種清冷孤絕的況味油然而生。

Sirdalen House 酒店靠近Alsheia滑雪勝地,周圍環繞著美麗的山地景觀,為業主提供全年度假的完美度假場所。度假屋由位於挪威奧斯陸的建築工作室Filter Arkitekter設計。



建在陡峭的斜坡上,混凝土結構部分地坐落在山中,完美融入自然環境。屋頂部分被地形覆蓋,而側牆和乾淨簡約的線條設計與景觀相得益彰,同時又突出。

為了實現「消隱」的效果,細節到玻璃邊框都會最小化到極致,所有的玻璃都使用膠著工藝安裝而成。

這棟別墅要做到完全的隱形不是現在,更在將來。由於沒有設置排水槽,水會從屋頂和側牆流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住宅表面會留下紋理,最終將長滿苔蘚。

10

Bruder Klaus Field Kapelle

哥克勞斯場田野禮拜堂

這個小教堂非常獨特。它在曠野上猶如一塊天外巨石,周圍沒有其它建築。建築本身的顏色和無邊無際的田野又融為一體,幾乎是從田野中長出。這種突兀又天然的美,若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的。

田園教堂起初完全源於一幅草圖,由當地農民建造,為了紀念15世紀的聖徒 Bruder Klaus,他出身富貴卻放棄了物質追求 —— 在石頭撐起的陰冷小棚中度過了20年。他促進了瑞士聯邦的和平,所以他在許多人心中就是領袖。



教堂最終演化成了德國自然景觀中一枚優雅而獨特的地標。可以說從它建造之初就能窺見一二的。建築最初是一個由112根樹幹支起的棚頂。

在框架完成後,混凝土被一層一層地澆築夯實在現有表面之上,當24層混凝土固定完成,木框就被點燃,留下一個中空的黑腔和燒焦的牆壁。



室內空間不僅在平面上變化,豎向空間也高高低低,所以稱得上「別有洞天」。從洞口看世界,一片欣欣向榮。牆面上有波浪的肌理,邊緣並不平整,就好像是天然形成的洞穴。



當關上大門,仿佛就能看到夜空中最亮的星。在狹窄的空間裡,每一個祈禱者都能穿越時光,在困苦黑暗中看到希望的光芒。祈禱室里還有石座,可以給人靜坐沉思。微弱的燭光下,與唱詩班一同禱告。

教堂的大門鑰匙被村子中的一位老人保管,不能隨意進入。你需要徒步走一段長達5公里「洗塵」的過程,你才能傍近它。



這種形式更像是修行的一部分,村民並沒把它變成一個旅遊景點,這裡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虔誠地走進去,與自己對話,與神對話。

因為《聖經》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里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如果出去玩,拍照後記得用【微信相框】

「微信相框,可以實時傳送照片到相框里。

當你出來玩,可以給家人送一台微信相框。

用手機實時就可以傳照片給家人!

這樣,遠方的家人也可以經常知道你過的怎麼樣!

對他們來說,只要你玩的開心,他們就很開心!

想要了解【微信相框】,可關註:相框中心

【免責聲明】我們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圖片均從網絡轉載,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權或不實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予以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T4YK24BMH2_cNUgn-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