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老虎與公老虎激烈搏鬥,被攝影師全程拍下,這動作實在高萌

2020-04-12     胖福的小木屋

印度拉賈斯坦邦倫騰波爾國家公園內,一隻公老虎和母老虎進行了一場激烈搏鬥,而這罕見的畫面被攝影師全程拍下,這表情和動作實在高能。

攝影師猜測這場鬥爭的動機可能並不只有領地之爭,或許還有雄虎對這隻年輕母虎的愛情攻勢。畢竟雄虎年紀稍大,而這隻母虎芳齡僅22個月,雄虎確實迫不及待要把終身大事提上議程。

在動物園中,當雌虎發情發展到適合交配的時候,就可以將雄虎與雌虎合籠交配,如果雌虎尚未完全達到交配成熟的條件,雌雄老虎將會兩虎相鬥,而在交配之後,雌虎會立即翻臉攻擊雄虎。雄虎如果不及時逃離,將會被咬傷。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老虎是獨居性生物,而獅子是群居性生物,同為貓科生物,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進化結果,是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

虎於200萬年前起源於中國河南澠池地區,華南虎是虎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通過對100份血液、皮毛、身體組織樣本進行檢測,現存的6種以及已經滅絕的3種現代虎可分為大陸虎和島嶼虎兩類,大陸虎包括東北虎、孟加拉虎、華南虎、印支虎、馬來虎,以及已經滅絕的裏海虎,其中,東北虎和裏海虎關係較近,另外四種差別較小;島嶼虎則包括蘇門答臘虎虎、滅絕的爪哇虎和巴厘虎,三者擁有共同的祖先,兩個滅絕的亞種關係更近。



虎從它們與其他豹屬動物的共同祖先中分離出來,它們的生存環境註定了它們只能走入森林,進行捕獵。

獅子之所以成為群居動物是因為草原上的群居大型動物更為繁多,比如大象、水牛、犀牛、斑馬等。合作捕獵的效率要遠遠高於獨自捕獵,且成功率要比單獨捕獵高30%左右,這是其他獨居的貓科動物不能與之相比的。

尤其是獅子的奔跑速度並不快,儘管它們奔跑速度高達每小時六十多公里,衝刺爆發速度也很快,但它們的獵物往往比它們更快,所以它們只能採用群體包圍戰術,而對大型獵物斑馬、水牛等的愛好,則是一種彌補分配不均的方式。

而森林之中並不適合團結狩獵,森林和草原的開闊環境相比,森林更適合隱蔽,老虎為了生存,以及適應叢林的環境,就進化出了皮毛斑紋顏色,身上的條紋在森林中是最好的隱蔽色。為了捕殺獵物,除了驚人的彈跳力之外,腳上還生有很厚的肉墊,從而避免老虎在叢林裡行走發出聲響,這也讓它在雪地上行走時,後腳能準確地踩在前腳的足跡上。顎部球型肌在貓科中進化地非常發達,這讓老虎擁有非常強大的咬合力。

除此之外,在整個食物鏈中,能量的供給呈現金字塔形狀。越到食物鏈的高端,能量供給總體上越少,食物鏈能量傳遞效率大概在10%~20%,因此,食物鏈越上級,可獲取的能量就越少,無疑節省能量才是最經濟的繁殖方式。

作為捕食者的老虎處在食物鏈頂端,形成一個能量金字塔,在這金字塔中,要養活一個最高營養級的生物,需要大量的生產者,而一隻老虎要生存下去,其活動範圍、捕食空間應該非常大。

在這個山林里的其他動物只能養活一頭老虎,如果有更多的老虎,將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更多的動物被老虎捕殺,會使這個山林里的其他生物的種群消亡,最終使這裡的老虎都失去足夠的食物來源而死去。



即使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獅子,雖然擁有眾多大型肉食動物作為獵物,但是因為群居性的關係,雄獅都希望能夠讓帶有自己基因的幼獅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在小獅子身上演化出促進生長的基因,但是雌獅又希望自己的所有孩子都能夠生存下來,所以會分泌生長抑制基因,這樣兩相中和,獅子就不會長得太大,這樣也保證了獅子不會長得太大,從而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大自然都是很公平的。

而正因為生存環境的不同,也為了保證有足夠的食物,讓老虎的領地意識很強,老虎常常將有特殊氣味的液體,塗在棲息地邊界的樹上,來提醒或警告其他老虎:這是我的地盤。任何對手越過界線,就會遭到打擊。

作為一種典型的領地型動物,老虎會本能地對領地內的、外來的、陌生的東西保有好奇,這種好奇通常來說會分為幾個階段,包括從遠距離觀察,逐步靠近,試探性攻擊等等,根據觀察的結果,它們會採取不同的行為來應對。



如果說一山出現二虎的情況,那絕大多數都是母老虎帶著幼崽,母虎在產仔後,不僅不會吃自己的孩子,還會十分盡心地保護幼仔,雌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讓幼崽成長並且學會捕獵的本領,從而保證種群的延續。

公虎在有些情況下也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們待在一起。成年虎,尤其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未知是否長期性)相互協作,共享收穫),而有些雖然不會住在一起,但也會會經常去母虎的領地、有時也會允許幼崽與他分享獵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IvpdnEBnkjnB-0zXON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