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那是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是絢麗的天然畫廊,是沉睡了億萬年的藝術寶庫。在貴州,提起溶洞,人們總是會把它和一個人的名字聯繫到一起,這個人就是金德明。
金德明(1939.7)出生於貴州省綏陽縣。被譽為「世界溶洞繪畫藝術第一人」,是集繪畫、攝影、塑造為一生的藝術家。1984年,他拍攝的120幅溶洞作品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中國貴州溶洞奇觀攝影展覽」震驚海內外,填補了我國溶洞攝影空白。
金德明先生對溶洞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他與溶洞結緣的一生,可以用「拍、造、畫」來形容與概括。從1979年金德明走進溶洞拍下第一張照片開始,到2019年他即將完成20多米的織金洞手繪畫卷,40多年的歲月里,他從未有一日放下過對溶洞的眷戀與執念。
踏遍青山
1979年秋,不惑之年的金德明剛調到貴州省科學院不久,便扛起相機馬不停蹄地奔赴晴隆縣,去探查報告里所說的那個「通體透明的怪洞」。自此,他的探險開始了。
1982年2月,金德明和汪朝陽到了織金洞考察,兩位探險家連去4趟,最後一次長達13天。在漆黑一片的織金洞裡,金德明每天拍完片,就要在現場馬上沖洗,在漆黑潮濕的岩洞中沖反轉片,這樣的環境和條件可想而知。
在進行溶洞考察的那幾年中,金德明和汪朝陽曆經千難萬險,踏遍貴州的山山水水,鑽過600多個溶洞,在洞裡累計工作4300多個小時,共計500多個工作日,拍攝圖片4000多張。他們每到一處,就會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歡迎,老百姓感謝他們用無私的奉獻,為自己的家鄉換來旅遊開發的機會,讓家鄉得到了發展,便親切地稱呼他們為「洞穴人」。
1984年,在北京舉辦的「中國貴州溶洞奇觀攝影展覽」上,金德明拍攝的這些照片把貴州溶洞推向了世界。同年7月17日,《光明日報》在頭條新聞中寫道:「我國科學工作者汪朝陽、金德明在貴州省經過近5年的艱苦奮鬥和實地考察,在岩溶科學上取得重大成果,發現了世界罕見、無比瑰麗、規模宏大的一大批溶洞……科技攝影工程師金德明,通過他拍攝的4000多幅真實、精美的照片,填補了我國洞穴攝影的空白。」
再造溶洞
金德明是個玩命的人,他那忘我的追求永無止境,那無畏的冒險精神、少有的堅毅頑強,令人肅然起敬。
金德明的一片冰心全在岩溶藝術上,這段探險時光結束後,他並有沒有停下腳步,而是選擇在這條道路上繼續他的征程——他決定要親自造洞,他要把貴州珍奇的地下世界「搬」到深圳沿海,躋身於華僑城錦繡中華旅遊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地下世界」,要用人工把它塑造在地上,這談何容易。1990年9月,身為貴州省旅遊攝影藝術公司總經理的金德明奔赴祖國的南大門深圳。當時,錦繡中華民俗村裡已經修好一個長65米、高9米、面積480平方米的洞體,金德明的任務是把這個空殼裝滿巧奪天工的鐘乳石景觀、瀑布、暗河、懸崖絕壁。而且大多是吊在那光溜溜的洞頂上。這開天闢地的創造又是在異地他鄉進行,工期限定150天,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這個人工塑造的地下殿堂里,大大小小的雪白鐘乳石筍像晶瑩剔透的冰凌條垂頂而吊,猶如北國的冰雕世界,宛如天成,毫無人工痕跡。該工程以90.23分的成績榮獲「優良」,成為一個特色突出的獨立景區,被定名為「黔靈古洞」。這個創造性的勞動就像一場前所未有的考試,是對他體力與智慧、知識與技術,以及審美情趣與藝術修養的全面考核,在這個考場上,他向黨和人民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而且得了高分。
「貴州有許多寶貴的東西,比如民族文化,比如綠水青山。其中溶洞就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之一,別的地方很少能看到這麼令人震驚的地下岩溶,它能造福一方百姓,能幫助山區脫貧致富。我做的事情,就是要把貴州特有的東西,推向外面的世界,讓別人認識貴州,喜歡上貴州,這樣別人自然會到貴州來,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走出去、引進來』。」金德明先生說。
執筆繪情
由於長期艱苦的工作和忘我的奮鬥,金德明疾患顯現。他曾做過心臟大手術,長久以來隨身攜帶救心丸、氧氣袋,為了熱愛的事業,堅持不懈地和生命賽跑,直至退休。
退休後,金德明非但沒有就此和岩溶藝術告別,反而對溶洞的思念之情與日俱增,那個珍奇富饒的「地下世界」在他腦海心上千迴百轉,始終不曾消散。於是,他開始嘗試著畫溶洞。
金德明說:「為了展示溶洞的千姿百態和磅礴氣勢,我試過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去描畫溶洞世界,但效果都不佳,最後選用鋼筆畫。」
2012年,金德明用白描手法繪出了231幅鋼筆畫作品,以樸實的線條,為人們呈現一個真實自然的視覺世界,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溶洞白描作品數量之最」,隨後又耗時2年時間創作了「地下世界——金德明溶洞繪畫藝術十米長卷」。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樣一個世界奇觀,金德明構思了一年多時間,在2016年開始對織金洞進行實景繪製。耗時4年,金德明用鋼筆將6600米長的織金洞,繪製在20多米的畫卷上。對金德明而言,繪製織金洞最難的是如何布局,以及每幅畫卷如何自然過渡到下一幅,每次他都要經過無數次的思考,常常幾天都下不了筆。
「靠的就是對溶洞的熱愛和執著,讓我堅持畫溶洞。」金德明說,「必須做到胸有成竹才會下筆,有一點兒差錯就會前功盡棄。」因常年握筆畫畫,他的右手中指已然變形。
金德明用鋼筆畫賦予了溶洞另一種鮮活的生命形態,通過運筆的不同角度、不同力度以及墨色的濃淡,筆尖描繪出了一根根挺拔的石柱、一棵棵鮮活的石筍。一筆一畫,飽含著金德明對溶洞幾近痴迷的愛和為發展貴州旅遊業付出的艱辛與熱情。
畫報微評
金德明一生熱愛岩溶,在家人眼中,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洞痴」。正因為他對溶洞的一片痴情,才使他從黔劇團一名普普通通的美工自學成才,成為攝影藝術家,再成為一名造洞大師,直至成為一名擁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畫家。從拍洞、造洞、到畫洞,一切都是「獨創」,世上僅此一家,再找不出第二人。
人生短暫,比起溶洞成千上萬年的沉積也只一瞬,熱愛催生無限勇氣,當「地下世界」的瑰麗感染了金德明的那一瞬,他便決定用一生的時間去追逐。
雖年至耄耋,但筆耕不輟、揚鞭奮蹄時,他無疑是幸福的,他的人生亦如他所熱愛的溶洞一般,閃亮著亘古不變的炫彩光芒。
本刊記者/向憶峰 林劍 本期編輯/王文竹 張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