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流觴曲水,到底是什麼?

2020-02-08     煮酒君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面為我們展現出了一種古老而有趣的娛樂方式,那就是「流觴曲水」。

所謂的「流觴曲水」指的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於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於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於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呤或援翰,作出詩來。

這一種娛樂方式最早源自於古老的上巳節。上巳節是指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又稱「重三」「春禊」。它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這一天,古人要舉行「祓禊」儀式。這種儀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據《周禮》記載:「歲時祓禊,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

這裡的祓,是指祓除病氣和不祥;禊,是指修潔、凈身的意思。祓禊就是通過洗濯身體,達到除去凶疾的一種祭祀儀式。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會在蜿蜒曲折的溪流邊沐浴以驅除不祥。

到了漢時,三月上巳,正式確定為節。每逢該日,不論貴賤,不分男女,人們都去水邊洗濯,成為約定俗成的禮式。

人們在祓禊之後,便隨意坐在彎曲的溪水邊,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觴),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誰面前停下,誰就要取來飲下。根據《詩經·鄭風·溱洧》的記載:當時的鄭國,在陽春三月,人們都會聚集在溱水和洧水之旁,看著這清澈而盛大,男女青年在水中歡聲笑語,贈花傳情,正所謂「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洵訏且樂……贈之以芍藥。」

先秦時期的「流觴曲水」更多的是被賦予了上巳節的神秘色彩。到了漢朝時期,流觴曲水日漸世俗歡娛化。

據東漢杜篤《祓禊賦》的描繪:「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洛,帷幔玄黃。於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棗絳水,酹酒醲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艷姝,帶翡翠,珥明珠,曳離袿,立水涯,微風掩壒,纖谷低回,蘭蘇盻 ,感動情魂。若乃隱逸未用,鴻生俊儒,冠高冕,曳長裾,坐沙渚,談《詩》、《書》,詠伊呂,歌唐虞」。此時的「流觴曲水」已經成為了王公大臣、文人墨客春遊欣賞美景跟賦詩作文的娛樂活動了。

到了魏晉至隋唐年間,「曲水流觴」進入到了繁盛時期。不同於魏晉以前,「曲水流觴」是祓禊禮式在社會中的延續。這一時期內的「曲水流觴」,更多地側重於文化品味,將飲酒、賦詩、游賞很好地融為一體。前文提到的《蘭亭集序》,王羲之等人雖也舉行修禊祭祀儀式,但主要進行了曲水流觴活動,突出了詠詩論文,飲酒賞景,對後世影響很大。

也正是因為蘭亭集會的盛名,從此之後「曲水流觴」更多地被認為是文人間聚會的賦詩活動,所以蘭亭會是一個具有開創意義的聚會,也是上巳節的一個盛舉,是曲水流觴開始浸染文人氣質的最初形式,從此與詩酒文化有了更緊密的聯繫。

唐初,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率一群詩人曾在雲門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蘭亭雅集的修禊活動,並模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禊雲門獻之山亭序》。這一場聚會,彙集了了當時最頭角崢嶸的風流才俊,大家意氣風發地賦詩、暢飲、觀景,好不快意。

可惜這種風雅的娛樂活動未能長盛不衰。唐朝過後,「流觴曲水」慢慢地便被遺忘了。雖然也有類似魏晉、唐朝那邊的聚會,當時因為長期被游牧民族壓制,特別是南宋時期,聚會上,文人們更多的是感懷國家的命運、個人的命運。正是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宋朝的文人們更喜歡獨飲,或者或僅邀集三五知交進行淺斟低唱。

明清時期,由於統治者對文化和文人的禁錮,曲水流觴活動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裡舉行,即在亭中地面上用人工修築一條彎曲折繞的流水之槽,人們環坐於水槽邊,將酒杯漂浮於槽水中,作曲水流觴之遊戲,被稱為「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彎彎曲曲的小溪,一頭進水,一頭出水,大家圍坐在一起,模擬曲水流觴飲酒賦詩。

時至今日,再也沒能見識到這種古老而有趣的娛樂方式,這無疑是傳統文化的一大損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8cWS3AB3uTiws8K1u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