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正水鄉的舊時江南古鎮里,不知不覺就枕河入夢了

2020-04-23     朱文鑫

同里古鎮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中國水鄉文化古鎮。同里是一座活著的古鎮,水多、橋多,明清建築多,名人雅士多。歷史上溯至六千年前;先秦時成集市,舊稱」富土」;唐初因名太侈改為」銅里」;宋代將舊名富土兩字相迭,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不難看出同里名字的變更,取決於當地人含而不露的傳統觀念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古鎮被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受到現代化與觀光化影響不大,鎮上明清建築占70%,居民仍保持著樸實悠然的民風民俗,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被譽為「醇正水鄉,舊時江南」。

我去過許許多多名鎮,秀麗獨特的同里名鎮,遍地皆是石橋與河流,曲曲折折的河流中穿越著每條小船,也有古樸的小鎮人家:老街古巷,粉牆黛瓦,一半是岸一半是河,河裡有水 ,岸上有人家。



總想穿越時空去感受古鎮、古城那古樸的風韻,看看時光是否還帶著久遠的淡淡的金黃色浸染著那些白牆黛瓦的古宅與厚重的城牆。


古鎮里還有不少原住民。商業街有很多的小店,幾乎都是前店後坊,而且是上了年紀的老同里人在經營手工製作的糕點店,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承襲的是一種傳統。


尤其是見到滿頭白髮滿臉鄒紋背也有些佝僂的老者,一人打理著「林家鋪子」,倍覺親切,我便忍不住要品嘗他的傳統食品芡實糕。這點讓我覺得同里人是認真的,可親的,他們把自己的傳統真實地展示給了八方遊客。挺叫人懷舊的。這與烏鎮的西柵沒有原住民是大不相同的。



這裡很多店鋪還保留著傳統的店鋪門板,沒有了稜角,沒有了油漆的光澤,那一片片窄而長的疊靠在牆柱邊的門板,它留住了舊日的時光,給人很多回望歷史的懷舊遐想。在人群中,我會多看它幾眼,有如傳奇的歌詞唱的那樣,「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



同里的退思園集清代園林之長,小巧精緻,清淡雅宜,亭台掩映,趣味橫生,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園內的亭台樓閣及山石都緊貼水面,故園林學家陳從周先生稱退思園為「貼水園」。我選了後花園內一幽靜處小歇,雖有遊客往來不息,但我卻能靜享這江南精緻園林里的優雅與恬靜,心無雜念,目無他景,靜靜的我仿佛入了畫。




同里的街巷、同里的名人、同里……本是一本厚厚的歷史書,無法掩卷,就揣在懷裡繼續重溫吧。同里距離蘇州不到二十公里,還可以直達無錫的地鐵。是蘇浙滬交通便利的必游之地。她與蘇州極其相似,也是千年綠水澆灌的水鄉。水是同里的靈魂,水是同里的驕傲,水是同里繁華的承載。水的律動,水的輕靈,造就了同里娟秀的美。悠悠綠水,水活水清。小鎮布局一切都以水做文章,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園,巧妙而自然地把水、路、橋、民居、園林等融為一體,「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沿岸「屋宇叢密,街巷逶迤」。



這裡的一切皆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同里人喜歡水,同里人離不開水,同里是水做的,才會有女人娟秀、婀娜、靈動的神韻。因為有水,同里人喝茶的習慣也比其他古鎮濃。環顧同里街街有茶樓,巷巷有茶舍,甚至在造型優美的石拱橋上也有茶攤。如今的同里,河邊設有藍布台面的茶桌和藤椅,不時地可以看到喝茶聊天的遊客。如果是淡季,客棧的主人自已泡了一壺茶,坐在河邊,幽閒地欣賞著水中的遊船,街邊長廊在水中留下淡淡的倩影。同里的夜靜如水,不知不覺就這樣枕河入夢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qviqXEBnkjnB-0ziJg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