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秋天,與文旅部門的朋友一起走進位於郟縣城北的八路軍豫西抗日根據地。雷主任告訴我,八路軍豫西抗日紀念館於2015年建成,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省級愛國教育基地、省級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曾是中共河南黨委第六地委六專署六軍分區禹郟縣民主政府、禹郟縣委合署辦公處。走進核心區,有院落3個、房屋33間,窯洞21孔,炮樓3座,地下通道2條,暗堡1處,另有抗日宣傳隊、醫護所、槍械所等分散左右,各種窯洞有109孔。因戰時需要,窯洞之間大多有暗洞相連,迂迴曲折,機關無數。房舍大多為清末建築,保存尚好。早在三國時期,曹操在此屯兵牧馬;千年之後,王樹聲、戴季英、皮定均、徐子榮、張才千、劉昌毅等革命先驅曾據守這裡,抗擊日寇,譜寫了壯烈的八路軍豫西抗日鬥爭史。
這裡三面環山、環境幽靜,是郟縣安良鎮塔林坡村的曹溝自然村,相傳因曹操曾在此屯田牧馬而得名。1945年,中共河南區第六專區黨、政、軍機關及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駐紮在這裡鞏固政權、抗擊日寇。英勇的曹溝人民在這裡跟隨八路軍浴血奮戰、保衛家鄉,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八路軍豫西抗日紀念館現有館藏文字類資料300餘件、文物380餘件、圖片等資料1000餘件,分為豫西淪陷、挺進豫西、抗擊日寇、紅色曹溝、走向勝利、風雲人物、情系豫西、銘記歷史8個部分布展。
紀念館大門兩側是兩座取意長城烽火台的門樓,主展館為灰白色建築,古樸莊重、雄渾大氣。館內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和聲光電等方式,生動展示了八路軍和豫西人民在豫西英勇抗日的光輝歷程。
豫西抗日根據地歷經大小戰鬥260餘次,建立了6個地委、專署和26個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及鄭州特委等政權。「根據地的發展沉重打擊了敵、偽、頑勢力,阻止了日軍西進,溝通了華北、華中和陝北抗日根據地之間的戰略聯繫,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走出紀念館,天空忽然下起了下雨,天地有靈,英雄的事跡可歌可泣。冒雨沿石板路向北行進,就來到了曹溝舊址。正逢國慶假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攜老帶幼,靜靜地瞻仰這一座座窯洞、石屋,時光一下子回到了抗日的烽火年代。曹溝舊址核心區有3個院落、33間房屋、21孔窯洞、3座炮樓、兩條地下通道和一處暗堡。1945年5月,日寇占領郟縣,曹溝群眾自發組織紅槍會抗擊日軍。在與日寇的戰鬥中。
凝望這眼前的一座兩層窯洞,窯洞前的瓦房門口,掛著一塊刻有「中共河南區第六專署、第六軍分區舊址」的木匾。窯洞用石塊圈頂,洞與洞之間有暗道相連,迂迴曲折、岔口眾多,僅容一人貓腰通行。房舍為清末建築,歷經戰火洗禮,牆上的彈孔訴說著百年滄桑。
雷主任說,郟縣縣委非常重視紅色文化,1999年成立曹溝舊址保護利用領導小組,多方籌集資金為曹溝整修道路、打深水井、修繕舊址。如今,這裡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尤其是對於青少年開展愛國教育、實地感受、體驗當年抗日根據地沉浸式體驗,起到了學習實踐和精神洗禮作用。
是的,這裡的窯洞建築、「地道」戰防禦,也是豫西集納了陝北、山西、河北建築與防禦的一種獨特文化,曹溝的寶貴財富,也為文旅產業創建了一種研學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