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項羽為何不過江東待東山再起,而是自刎於烏江?

2019-11-10     飛天傳書人

——近日刷劇《楚漢傳奇》心下諸多感悟,寫文以記之。

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霸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此歌唱罷,虞姬自刎於霸王項羽面前,實現了她承諾於項羽從一而終的愛情理想。

但虞姬自刎之時,她又何曾想過,她的死,也是致使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主因之一。

關於項羽,史書多以仁義寬厚、重情重義謂之,但同時他又以魯莽衝動、有勇無謀被世人責之。

項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終實現其父」亡秦必楚「的預言,他身長八尺,力能舉鼎,

烏江自刎之前他所向披靡從未有過敗績,他神勇無敵卻又被後世稱之為政治幼兒,

范增曾痛心疾首地當著項羽的面感嘆:你什麼時候才能讓你的智慧配得上你的神勇啊!

他三年稱王,四年敗王,一代霸王卻最終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最終以一柄殺敵無數的」天子劍「結束了自己的性命,也在歷史上刻下悲情的印記。

項羽雖未奪得天下,在政治家的眼中,他是沐猴而冠的政治幼兒,

但他身上的江湖豪情,卻使他成為世代傳頌的悲情英雄。

從秦末至今的兩千多年以來,項羽自刎於烏江河邊的故事總是聽來令人盪氣迴腸,

但又總令人扼腕嘆息,縱使不能為天子,但作為一代名將的項羽,明明可以渡江而逃,

完全有機會東山再起,為何卻偏偏拔劍自刎?

假如將項羽換作是劉邦,只要有一分機會活命,劉邦是不會想那麼多的,

記得他在跟曹氏商量讓曹氏玩仙人跳對付官吏遭到曹氏反對時就說過:

命都快沒了還要臉幹什麼?

但項羽之所以被稱之為英雄,也正是因為他太要臉,比起活命,比起權勢,

他更在乎的是情義,是尊嚴。

曾經的他,帶領江東八千人馬揭竿而起,劍指長安,一舉誅殺子嬰,

令「百二秦關終屬楚」,功成封楚王。他雖看不懂兵法書但卻有以一敵百的戰略天賦和神勇,

終因心胸狹小而遠離能人賢士、暴戾狂傲而坑殺秦軍目空一切,項羽身上有極致的神勇,

但同時也有極致的固執,他的固執體現在他對政治的無知上,因無知而無畏,

他總認為,絕對強大的武力可以戰勝一切,然而他並不明白,

政治玩兒的不止是力量,更多的是技巧。

項羽錯過了前來投奔的韓信,不聽謀士范增的政治主張留下了劉邦這個最大的威脅,

他是一個江湖豪情爆棚的大俠,卻並不是一個能一統天下的皇帝,

他享受於權力帶來的快感,卻不具備為其權力保駕護航的能力。

換言之他是一個享受戰爭快感的英雄,但絕不是一個運籌帷幄胸懷天下的王者。

他的霸業,只是一個璀璨的過程,而不具備輝煌的結果,項羽的過程有多閃耀,

他的結局就有多悲情,他的狂傲和自負,他的暴戾與狹隘,都是鑄成他悲劇的主因,

性格決定命運,更何況項羽與劉邦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把節氣看得比命還要重。

所以,曾經目空一切的他,曾經幾經范增勸說都未把劉邦放在眼裡的他,

居然被劉邦困於烏江,曾經百戰無敗績的他,卻偏偏敗在他最看不上的小人劉邦手裡,

他有何顏面面對天下人?而況,項羽對其江東父老向來感情至深,

在長年征戰跟隨他的各路人馬的待遇問題上,他從來都對家鄉的人給予優待,

而此刻他卻成為敗軍之將,即使渡江回到江東劉邦不會輕易放過他,

他會因此給江東父老帶來再次的戰亂,這些都是項羽所不欲的。

若虞姬當初並沒有自刎而是選擇逃走,或許重情的項羽會因為虞姬的無人照顧而存活,

戰場失意情場絕望的項羽,戰敗烏江是他一生中最狼狽的一刻,

他已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苟活於世,虞姬的死使他失去了精神支柱,

項羽累了,他不想再給江東父老帶去殺戮之災,一生自負狂傲的他又如何能讓自己東躲西藏?

如果渡江,便不是千古霸王項羽了,他的氣節也因此不復存在。

歷史煙雲中的成王敗寇數不勝數,但能像項羽這般雖敗依然名垂千古的悲情英雄卻少之又少。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自古小人得志,但縱使劉邦成就了漢朝四百年的霸業,終也未抹去他市井小人的標籤,

所有的功過,皆留於後人評說,悲情的項羽,因專情的虞姬而生動,因仁義和神勇而傳奇…………

或許,項羽的悲劇在於,他本應是一個仗劍江湖的豪俠,卻偏偏出生於貴族,成長於亂世,

被歷史推動著成為西楚霸王,如果他出生平民,或許他可以是一位孤劍掛腰間的俠客,

縱使不能權傾天下,但至少可以心醉朱顏,哪怕同飲霜杯雪盞,攜手紅塵,策馬江湖,

或許這才是項羽真正想要的人生!

然而,項羽本是江湖俠客之性情,奈何他生於亂世,最終只落得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END——

從今天開始,歷史劇評寫起,若有對歷史劇感興趣的瓜友,關注喬治,更多感受,與您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ntiUW4BMH2_cNUgXGg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