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河北一農民,睡夢中3次瞬移至千里之外,科學也無法解釋

2021-03-23     小懶貓yen

原標題:1977年河北一農民,睡夢中3次瞬移至千里之外,科學也無法解釋

前言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趙恆

世界上的東西是無奇不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這個世界沒有的。我們每天都在聽著很多奇怪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原因,有的就是一樁懸案,而且現在人類無法解釋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生活的地球,我們只是在表面生活,而且就在這表面我們也沒有將它完全了解,還不要說在他的地球伸出或者深海裡面。

地球上的事物我們尚且看不完全,還不要說在這浩瀚的宇宙當中,又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怕是有很多吧。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個關於瞬移的故事,一般只能在電視劇和小說裡面發生的事情,現在來到了現實生活中,會變成什麼樣呢?

黃延秋飛行事件開始

今天事件的主角是一個澆叫做黃延秋的河南農民,故事發生在20世紀末期,並且當時中央的《走近科學》欄目組還來做過調研,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黃延秋是一個河北邯鄲的地道農民,在20歲的時候進行了第一次睡夢飛行。當時的黃延秋,村裡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老實巴交的男人,以前在學校裡面也是一個誠實的好學生。

不過現在的黃延秋已經是一個63歲的老人,成家之後生下了一兒一女,可算是三代同堂,生活幸福。故事發生在1977年的7月,當時的黃延秋還是一個20歲的小伙子,而且正是在黃延秋要娶媳婦的前期,可能是最近有點累,到了晚上黃延秋就睡覺了,等黃延秋熟睡之後,奇蹟發生了。

黃延秋居然不見了。媳婦家裡沒人,舅舅家裡也沒人。而且親戚七大姑八大姨家裡也沒人。讓大家很擔心,一個大活人怎麼說不見就不見了。岳父母也是很著急啊,不可能是換眼球不喜歡這個媳婦逃婚了?但是大家都知道黃延秋做夢都想結婚呢,怎麼會這個時候跑了。

上海發來的電報

就在大家十分著急無奈的時候,上海居然發來了一份電報,上面居然寫著黃延秋在上海的一個地方,讓家人快點來領黃延秋回去,看到這份電報,村長和黃延秋的家人也是放心了,最起碼知道人在哪裡了,這下也不用在到處貼文尋人,不用擔心了。但是黃延秋是怎麼跑到上海去的?村長一看電報的日期,居然是7月28號,看到這個日期村長都愣了,27號晚上明明黃延秋還在自己家裡,怎麼28號就跑上海去了。

那時候可沒有什麼火車飛機這類的交通工具,能有一個自行車都十分不錯的了。而且就算是現在的交通,想要這麼快地到達上海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黃延秋是怎麼做到的?從湖北到上海一共1140公里,就算是大火車不停的開,也要至少用一天的時間。而且看到電報發過來的時間,那就是黃延秋離家10多個小時,怎麼可能呢?而且有人說這個時間要到上海並且把電報發過來。只有坐飛機,並且是馬不停蹄而且不能候機那些。但是這是1977年啦,自行車都很少,哪裡來的飛機。難道是黃延秋長了翅膀嗎?

確認黃延秋本人

村長接到電報也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黃延秋啊,所以讓黃延秋的堂哥黃延明和寧外一名村名去接黃延秋回來。而且路費都不夠,只能去信用社貸款一百元,才讓人去接黃延秋。而且去之前,村長還專門發了電報讓人確定黃延秋的胳膊上是不是有一塊黑痣,結果還真的是有。只好去接回來了。黃延秋的哥哥也是一個當過兵的人,讓他去就是為了安全,有任何問題還可以求救。而且黃延明在上海服過兵役,對上海也是比較熟悉的。

兩人從縣城趕到市區裡面,在趕到縣城裡面。最後還坐了22個小時的火車這才趕到黃延秋電報上面的地方。兩人好不容易接回了黃延秋,但是黃延秋失憶了。不記得有家人,不記得有媳婦。並且不記得那天發生了什麼。就這樣持續了可能有一個禮拜的時間。黃延秋縱慾清醒了。想起來了發生了什麼事情。

瞬移的經過

《枕中記》中有一句話:「黃粱一夢終須醒,無根無極本歸塵。」一周之後的黃延秋才清醒過來。並且給大家講述了他發生了什麼。原來那天黃延秋十分的高興要結婚了,而且興奮得睡不著,就去新房裡面睡覺。想提前感受下結婚。不過在黃延秋睡著不久,他就迷迷糊糊的感覺來到了南京。

這裡非常的繁華,是黃延秋沒見過的繁華事務。那時候的警察看見了黃延秋,給了黃延秋一張車票,然後黃延秋就坐車來到了上海。上海的警察接到他之後,就把他送到了一個叫做遣送站的地方。

黃延秋想起來了這些,告訴了村民。但是誰也不相信啊,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啊。漸漸的村民們都把黃延秋看作要麼是被人接走了額,要麼就是變成了神經病。這件事情好讓村裡的人都人心惶惶的。不過不久之後黃延秋又再一次不見了,這次又是一次新的旅程。別人聽說了黃延秋的事情,告訴了中央電視台,經過考察和查房。真的沒有找到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不知道為什麼黃延秋會瞬移。

結語

《帶鐐行》中有一句:「世人皆驚嘆」,確實是啊,對於黃延秋的事情,我們只能說是驚嘆啊。沒有什麼好的形容詞來說,只能說是驚嘆。世界上無法用科學道理來解釋的事情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只是了解了其中的一點而已。還有很多在等著我們去發掘。多多的學習文化知識才是正確的做法,不要忘記只是才是動力才是道理。讓我們一起多多學習,將來一起發現更多有的事情。

參考文獻

《帶鐐行》《景德傳燈錄》《枕中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grIXXgBMMueE88v2j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