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諜」張國燾立場不定,中央在陝北岌岌可危。軍委二局再立奇功

2019-07-03     半杯餿茶

(接上期 https://www.toutiao.com/i6708875923225051660/

到達陝北,經過東徵得到補充的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並沒有得到完全的放鬆,橫在心中的還有一塊重重的心病,就是作為當時紅軍最有生的力量,紅四方面軍包括紅軍總司令朱德,在張國燾的挾持下,還游離在外,並不服從中共中央的指揮。不僅如此,張國燾甚至另立「中央」。

張國燾

1936年1月,共產國際代表張浩(林育英)與其電報交流,並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指示,可是,張國燾仍處在猶豫期,而紅四方面軍在其連續錯誤的判斷形勢,盲目指揮中進行了長期的連續長途作戰中,消耗甚重。

張浩(林育英)

根據西北地區的情況,中革軍委決定再去尋覓可供開闢的根據地,組成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進行西征,打擊馬鴻逵、馬鴻賓,開闢新的落腳點,策應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北上(注意,非不久以後西路軍)。

紅軍西征出發前

1936年5月19日,西方野戰軍出動,7月底完成預定任務。共殲滅國民黨軍7個營,擊潰3個團又5個營,俘2000餘人,繳獲各種槍2000餘支,戰馬500餘匹,占領城鎮10餘座,在陝甘寧3省邊界開闢縱橫各200餘公里的新區。

從西征開始,至10月22日紅軍3大主力會師,軍委二局為保障西方野戰軍作戰,發出敵情通報和報告近100份。

西徵結束後,為策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實現更大的奪取寧夏、打通蘇聯,配合東北軍建立西北國防政府的戰略設想(這便是以後西路軍組建的目的),毛澤東命令西方野戰軍集結在寧夏清水河以東的豫旺堡、洪德等地轉入休整備戰。

1936年,紅二、紅四方面軍陸續到達甘南。軍委二局曹祥仁帶領精幹的二局前方工作隊到西方野戰軍司令部,為三大主力會師和寧夏作戰提供情報。

紅二、六軍團領導人合影

在國民黨方面,「兩廣事變」結束,國民黨軍又抽出了身,南調的胡宗南部開始從湖南回師甘肅,企圖阻止紅軍會師。

蔣介石與胡宗南

1936年9月上旬,紅一方面軍主力開始西進,紅二、紅四方面軍則向東北進軍,在西蘭大道南北兩側形成呼應之勢。

因為潘漢年終於到達陝北,交出了記在腦袋中的共產國際的密電碼,終於重新打開了與莫斯科通訊聯絡的中共中央,即刻向共產國際報告了紅軍下一步的部署和發展方向。

1936年9月11日,共產國際復:「同意你們占領寧夏區域和甘肅西部的計劃。同時,堅決指出不能允許紅軍再向新疆方面前進,以免紅軍脫離中國主要區域。在占領寧夏區域以後,將給你們幫助。」

1936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將上述情況電告朱德、張國燾、任弼時,做出奪取寧夏的部署:指示紅四方面軍主力立即北上,控制西蘭大道,阻止胡宗南部西進,並準備與紅一方面軍合力奪取寧夏;要求紅二方面軍在西蘭大道以南擔負鉗制任務;「三個方面軍須用最大的努力與最密切的團結以赴之」。

毛炳文

已經到了此時,張國燾對於西進還是北上仍在猶疑不決,國民黨軍方面,正從寶雞西進的胡宗南部先頭部隊已經與國民黨第三軍王均部靠攏。

1936年9月24日晨,軍委二局緊急通報,國民黨軍毛炳文、王均部曾萬鍾師已經相繼攻占通渭、馬營、華家嶺、會寧等地,胡宗南部進到靜寧。不斷向北「窮追猛進」的胡宗南部對陝甘蘇區形成壓力,也對渡過黃河西進的紅四方面軍構成嚴重威脅。

此時,雖然根據共產國際電報指示,張國燾已經取消了「第二中央」,成立了以其為首的西北局。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依然對紅四方面軍尚不具備權威性。毛澤東察覺:「國燾有出涼州不願出寧夏之意」。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9月28日,西方野戰軍總部奉中央命令,改為前敵總指揮部,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兼政委,劉伯承任參謀長,統一指揮3個方面軍作戰。

軍委二局前方工作隊遂改稱前總二科,曹祥仁任科長,成員有唐道德(唐明)、趙賓玉、葉根等。同日,中革軍委致電各方面軍首長:「目前我們已處在轉變關頭,三個方面軍緊靠作戰則有利,分散作戰[則]削弱,有受敵人切斷並各個擊破之虞」,並命令3個方面軍應「立即集結在有利陣地,在數日內堅決突擊,消滅胡敵先頭一個師至兩個師,以小部抗擊靖遠毛、王」。

曹祥仁

1936年9月30日,彭德懷根據前總二科的情報通報各部:北進之敵胡、王、毛分三路推進,企圖乘我半渡而求決戰。敵各路以奪取海、干、打、靖、大道後,齊頭向北壓迫。

彭德懷準備集中兵力在海原、打拉池之間的山谷地帶,尋殲尾追紅二方面軍的第四十三和第九十七師,打擊胡宗南軍北進的囂張氣焰。

歷史證明,短見的人終是短見的!此時的張國燾再次「釜底抽薪」,命令紅五軍在靖遠附近的1個團西渡黃河,紅四方面軍的四軍、三十一軍撤至紅一方面軍側後的興仁堡、同心城等地,致使彭德懷不得不放棄海打戰役計劃。紅軍被迫向東轉移,導致紅一、紅四方面軍合力打擊胡宗南,奪取寧夏的計劃流產。

1936年秋冬之際,國民黨各路大軍共計260個團把陝北團團圍住,只有制止國軍進攻,中共才能扭轉被動,奪取生存條件。

在國統區,直接受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潘漢年在南京與陳立夫、陳果夫兄弟接觸,表示只要停止進攻,紅軍願意接受改編,合作抗日。但是,潘漢年向中央報告,蔣企圖「把紅軍全部趕到外蒙,給蘇聯來解決這個矛盾」。條件之苛刻是中共無法接受的。

193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電令渡過黃河的紅軍組成「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政治保衛局局長曾傳六。中共軍隊遠征歷史中最為悲壯的征途拉開了帷幕。

1936年11月中旬,綏遠抗戰再度爆發,中日談判陷於僵局,全國抗日浪潮高漲;但蔣介石仍調集20個師由甘肅會寧、靜寧和寧夏固原向北進攻。毛炳文部準備西渡黃河追擊紅軍西路軍。

在前敵的彭德懷則依靠前總二科不間斷的對敵偵察,不斷向軍委報告前線敵情:周、孔兩師進占關橋堡,丁德隆部進占羅家山、王家灣,胡師李旅進占麻春堡、古西安州,馬師三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明日有進至上下龍池灣、何家堡的可能。 國民黨軍來勢兇猛,原擬在關橋堡一線誘伏、尋殲胡宗南一部的計劃也因國軍齊頭猛進而難以實現。

中共和紅軍能否在陝北挺住的問題再次突顯。黨中央已經在考慮實行放棄陝北,轉進南下的「新作戰計劃」。

1936年11月12日午夜,前總二科和軍委二局再度立下奇功,通過技偵,先後報告胡宗南部孤軍深入,正向東面的豫旺堡推進。紅軍的轉機猛然出現。

1936年11月13日,紅軍開始在豫旺堡集結待機。

1936年11月14日12時,彭德懷下達迂擊胡宗南側背的作戰命令,並根據二科的報告通報敵情:「敵胡宗南四個師昨日進至同心城、王家團莊、九百戶之線…」 。

1936年11月15日,中革軍委下令:「目前中心是打破敵之進攻,……否則敵以我為可欺,不但局面不能開展,與南京之統一戰線也是不可能的」。「不擊破則不能南進,因敵將繼續窮追」。為確保排除張國燾的干擾,軍委強調,各兵團首長須絕對服從前敵總指揮彭德懷的命令,中革軍委和紅軍總部不直接指揮各兵團。

前總二科以有限的力量,嚴密偵控周邊國民黨軍各部動向。

1936年11月18日1時和3時,彭德懷在致賀龍、任弼時等的電報,及告毛澤東電中再報敵情:胡敵第一旅企圖向萌城、甜水堡進,丁師向山城堡進擊。……周、孔兩師似在豫旺縣附近未動。同日,從陝北趕來迎接朱德、張國燾的周恩來,到達洪德縣河連灣的前敵總指揮部,與彭德懷共同制定了山城堡戰鬥的作戰計劃。

1936年11月20日19時,前總下達21日戰鬥部署,通報敵軍動向:敵丁、孔兩師相日進占山城堡及其以東,一部於昨(十九)日與我二十八軍對峙中。胡敵之第一師為其兩路之預備隊。曾師有進王家團莊、豫旺縣之可能。判斷丁、孔兩師明(二十一)日有經八里舖向俞家灣子前進充分可能……。「我軍以預期遭遇殲滅丁、孔兩師而各個擊破胡宗南主力之目的……」。

1936年11月21日午後,紅一軍團主力與紅四、紅三十一軍各一部同心協力,從北、東、南3面對山城堡展開向心突擊。

1936年11月22日中午,戰鬥以紅軍勝利而結束。胡宗南的第一軍第78師(丁德隆師)的1個多旅被殲,該軍全線後撤,迫使蔣介石暫停對紅軍的大規模進攻。毛炳文部也停止追擊西路軍,減輕了西路軍背後的壓力。(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e8ZGWwBmyVoG_1Zy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