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病人輸血:先降溫還是先輸血?

2019-11-08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聽到的一個病例,一個危重的多發傷病人入院,病人合併有顱腦外傷,胸部損傷,骨盆骨折,四肢骨折等,心率140多次每分,呼吸快,血壓90/61mmHg。急查血實驗室結果顯示病人血紅蛋白65g/L,醫生下達輸血醫囑,血回來以後護士測量病人體溫後告知管床醫生病人體溫38.6度,擔心輸血過程中病人體溫繼續升高無法判斷是否出現輸血發熱的不良反應,是否可等體溫下降至38度以下後再輸血。醫生回答是立刻馬上輸,而且是加壓輸血。輸血完畢後病人心率下降至正常,生命體徵恢復正常。

此病例中,給病人輸血只是治療方案中的一個治療法,此文拋開其他治療方案不談,只談需輸血的非感染多發傷病人發熱到底要不要輸血。

對於本文的病人來說,傷後入院體溫升高同時需要輸血,我們要選擇輸血而不是等體溫下降到正常後再輸血。

為什麼?

首先,對於創傷危重病人來說,發熱≠不能輸血。隨著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許多情況下非致熱原可以刺激炎症反應,如腦部創傷引起的發熱。多數情況下,發熱僅僅表現為一種症狀,因而明確其原因要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

美國重症醫學學會、國際疾病標準分類及美國感染性疾病學會把發熱定義為核心體溫達到38.3℃或更高,即不管是何種原因,體溫高於正常人體體溫上限都稱之為發熱。在我國,臨床上按熱度高低將發熱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及超高熱(41℃以上)。研究住院患者的發熱原因,全身性感染引起的占74%,其餘發熱者因惡性腫瘤、組織缺血和藥物反應這三個原因引起的占大多數,神經源性發熱及內分泌疾病相關性發熱則比較罕見。而在ICU中非感染性發熱亦很常見。

ICU病人非感染性發熱病因

其次,對於傷後立即入院的創傷危重病人來說,我們遵循「先救命後治病」 的原則。

盆腔損傷的死亡率高達約8%~15%,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失血和嚴重合併損傷,如盆腔出血和/或頭部、腹部或胸部的相關損傷有關。對於多發傷危重病人來說,無論盆腔損傷的嚴重程度如何,須按照不延誤治療的首要原則進行診斷、治療和護理。

對於此病例,因為糾正休克立即輸血比等待體溫下降再輸血更為緊迫,所以在輸血和發熱面前我們需要先給病人輸血,同時密切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Young P J 等人在Intensive Medical 發表的《When less is more in the activ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body temperature of ICU patients》一文中提到當危重病患者體溫升高時,何時該開始積極的處理。(見下圖)

(註:當危重病患者體溫升高時,何時該開始積極的處理。深綠色背景框反映的是體溫嚴重升高並有強烈的治療指征,此時給予積極的降溫處理是非常合理的;紅色背景框列出的是無需積極干預處理體溫的情況;其它顏色背景框列出了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與不強度的處理干預指征。)

第三,發熱病人輸血過程中出現若出現體溫繼續升高要如何處理。

根據2014年國家出台的圍手術期輸血指南,我們可以看到輸血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非溶血性發熱、過敏反應和溶血反應。非溶血性發熱多發生在輸血後 15 分鐘~2 小時,可伴皮膚潮紅和頭痛,多無血壓變化,症狀持續少則 30 分鐘~2 小時即可緩解,通常無需過多干預。其機制暫不明確,一般認為與受血者體內產生抗白細胞、血小板抗體,以及 HLA 相關抗體有關。預防上則以全面了解病史、輸血器具嚴格消毒為主。輸血引起的輸血相關急性肺損傷(TRALL)雖然也伴有發熱,但是其臨床症狀還包括嚴重低氧血症、呼吸困難,肺水腫,低血壓,據估計,其臨床發病率為1—2/5000例輸血。

Meghan Delaney等人的一篇綜述中提到在輸血過程中體溫升高的處理:對於因原發疾病或者治療而持續發熱的病人,如果可能——

儘量避免在病人體溫升高時輸血,

在輸血前給與退熱藥,

如果較基礎體溫上升≥1℃予以治療包括停止輸血,有指征病人送血培養,

報告輸血科,把血製品和患者血樣送輸血科。

對於創傷發熱病人的治療和護理應該由發熱的根本原因來指導,不能因為病人發熱就不能輸血或者延遲輸血時間,該輸的血要輸,該降溫的要降溫,但在輸血過程中依舊要密切監測病人生命體徵,若在輸血過程中病人突發高熱應配合醫生結合臨床表現查明高熱原因,採取必要的降溫措施。畢竟及時識別急性輸血反應,停止輸血,正確診斷,正確治療,加強臨床科室與輸血科,實驗室的溝通同等重要。

參考文獻:

[1] Walter E J , Hanna-Jumma S , Carraretto M , et al. The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and consequences of fever[J]. Critical Care, 2016,20(1):200.

[2] Kaul DR, Flanders SA, Beck JM, Saint S. Incidence, etiology, riskfactors, and outcome of hospital-acquired fever. J Gen Intern Med.2006;21(11):1184–7

[3] 黃光斌, 胡平. 嚴重骨盆骨折早期救治的外科技術[J]. 創傷外科雜誌, 2019, 21(05):85-87.

[4] Young P J , Prescott H C . When less is more in the activemanagement of elevated body temperature of ICU patients[J]. Intensive CareMedicine:1-4.

[5] Meghan Delaney, Silvano Wendel, Rachel S Bercovitz, Joan Cid,Claudia Cohn, Nancy M Dunbar, Torunn O Apelseth, Mark Popovsky, Simon JStanworth, Alan Tinmouth, Leo Van De Watering, Jonathan H Waters, Mark Yazer,Alyssa Ziman,Transfusion reactions: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eLancet,Volume 388, Issue 10061,2016,Pages 2825-2836,ISSN0140-6736,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1313-6.

來源:中衛護研院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cjmnwx@vipcjm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