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規模擴大的二期資金即將啟航之際,有消息指出原大基金董事長王占甫功成身退,該職務由原工信部辦公廳主任樓宇光接下。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於2014年6月正式設立,第一期規模近1400億元,將晶片的技術研發和生產製造層面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大基金二期方案已經開始規劃,專家的看法是資金規模將達1500億~2000億元。
第一期投資這些公司
從大基金一期結果看,投資23家半導體公司,當中集成電路製造占67% 、設計占17% 、封測占10% 。這裡面有很多已經上市的A股公司,可以作為大家投資的參考,畢竟國家買了不能讓國家最後虧著出來啊,而且這些公司的質量應該不能太差,至少不會退市。
在製造方面,大基金投資有中芯國際、三安光電、士蘭微電子、長江存儲、中芯北方、上海華力、耐威科技、中芯南方、華虹半導體(無錫)、中芯(寧波)、北京燕東微電子等。
在設計方面,有紫光集團、國科微、北斗星通、中興微電子、矽谷數模、盛科網絡、深圳國微、兆易創新、匯頂、景嘉微、萬盛股份、國芯科技、華大九天、瑞芯微電子、芯原微電子等等。
在封測方面,有長電、華天、通富微電子、晶方半導體、太極實業。
在材料方面,有鑫華半導體、新升半導體、安集微電子、雅克科技等。
設備方面,有中微半導體、長川科技、瀋陽拓荊、七星華創、盛美半導體等。
經過大基金1期的發展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到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6532億元,同比增長了20.8 %,但很多高端晶片仍是仰賴國際進口,因此需要再接再厲。那麼2期即將開始投資,我們可以發掘下相關機會。
全球半導體產業價值鏈
在國際化分工深化的背景下,美國在1950s-1970s完成了半導體技術的原始積累,成為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主導;
1990s韓國把握了美日貿易摩擦的契機,通過「逆周期」投資,取代日本成為存儲半導體領先者;日本在材料和設備依然有相對優勢;
2000s偏勞動密集型的代工和封測環節逐步轉向我國台灣和大陸地區。自此,全球半導體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的自上而下的價值鏈基本形成。
日本教訓
從日韓的經驗來看,由於美國掌握了原始的技術積累,包括處理器、指令集、作業系統、瀏覽器等底層技術,美國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已經難以撼動。日本曾 經一度想在 CPU 領域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而美日半導體貿易摩擦也導致了後來日本存儲半導體的衰落。韓國的模式較為清晰,避開美國主導的壁壘最高的技術,而專攻次級的半導體技術(存儲),從而迎來了發展壯大, 在當今的半導體產業鏈環節中,成為一方霸主。
相關機會
借鑑韓國半導體發展的成功經驗,華泰認為國內技術壁壘相對較低的半導體環節的公司相對容易成功,如:實現特定功能的半導體(元器件)、基於工藝的半導體 (存儲)。
從實現可行性的順序上來看,華泰認為:功能半導體>存儲半導體>處理器;從產業鏈環節的爬升順序來看,封測>製造>設計。因此,關注相對容易取得突破的半導體器件:韋爾股份、紫光國微、卓勝微、聖邦股份等;中長期關注存儲半導體,未來或開展逆周期投資, 填補國內的市場空白,關註:瀾起科技、兆易創新。除此之外,上游設備貫穿半導體發展的過程,在上升周期中業績確定性和彈性均較高,是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優質資產,建議關註:北方華創、中微公司。
微信公眾號:ybs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