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大劇《清平樂》持續熱播,前幾集陸續有晏殊、范仲淹、韓琦、歐陽修出現,朝堂上達到高潮。接下來,劉太后薨逝後,宋仁宗終於獨掌大權,他先追封自己的生母李氏宸妃為太后,又要廢掉結髮妻子郭皇后,後宮的戲份也熱鬧起來。然而,在筆者看來,《清平樂》這部劇雖然寫實,但卻把宋仁宗廢郭皇后一事演繹得太過簡單,實際上,這本是一出大戲。
宋仁宗趙禎一共有三位皇后,除了已經登場的郭皇后,和曹皇后外,接下來還會有一位張皇后(追封),而這三位皇后中,最讓宋仁宗不喜的,便是結髮妻子郭皇后。
一、15歲皇帝心中的刺
宋仁宗趙禎是大宋第四位皇帝,是宋真宗趙恆駕崩時唯一的兒子,8歲被立為太子,12歲時登基。宋真宗在駕崩前立下遺詔,讓太后劉娥處理軍國大事:
遺詔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權處分軍國事。(《宋史》)
劉娥是北宋著名的皇太后,被後人評價為「有呂后之才,無呂后之惡」,劉娥作為宋仁宗的嫡母,垂簾聽政,輔佐宋仁宗,有很大的歷史貢獻。但是劉娥有一個特點,就是控制欲極強。
比如,劉娥從宋仁宗12歲垂簾聽政,把持朝政11年,直到自己去世,23歲宋仁宗才得以親政。這期間,很多大臣都建議劉娥早點撤簾,讓宋仁宗獨立處理國事,但劉娥不肯退讓。23歲才親政的皇帝,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除了把持朝政外,劉娥還在兒子的婚姻上大加干涉。宋仁宗15歲那年,看上了一位叫王氏的女子,便向太后提出,想把王氏娶進皇宮,冊封為太后。劉娥一聽,連忙派人打聽,原來,王氏家中雖然富有,也算大家閨秀,但並非官宦大族出身。劉娥就以「此女妖艷太甚,不利少主」為由,拒絕此事。
在古代,普通家長尚且有干涉子女婚姻的權力,何況帝王之家。若太后只是阻止,宋仁宗頂多傷心一場。可是,沒多久,太后竟然把王氏指配給了劉從德為妻。劉從德是誰,是劉娥前夫劉美的兒子,雖然和劉娥沒有血緣關係,但也算是劉娥的「兒子」。
換句話說,宋仁宗是親兒子(宋仁宗當時認為自己是嫡母劉娥所生,其實並不是),劉從德勉強算個兒子,親兒子要娶的女子你說不好,轉眼就把他賜給了另外一個「兒子」,這深深地傷害了15歲的宋仁宗。
王氏的事情,引起了劉娥的警覺,他發現兒子大了,是要找個媳婦了。於是,太后最終挑選了兩位女子,分別是中書令郭崇(已故)的女兒郭氏、驍騎衛上將軍張美(已故)的曾孫女張氏。
太后劉娥讓皇帝來看看,並且言明,不管皇帝看重哪個,就立哪個為皇后。宋仁宗看中了張氏,結果,就在宋仁宗認為張氏會被立為皇后的時候,劉娥卻宣布冊立郭氏為皇后,而且事先沒有給宋仁宗一點商量。
《續資治通鑑》云:
乙巳,立皇后郭氏。時張美人有寵,帝欲立之,太后不可而止,故後雖立,而頗見疏。
這件事讓宋仁宗難以接受,宋仁宗一度認為這是母后故意不讓自己如願,因此對郭皇后十分冷淡,因為他只要一看到郭皇后,就想起自己悲劇的婚姻,郭皇后就好比是埋在宋仁宗心中的刺。
二、皇后跋扈,皇帝心裡苦
這位被太后看重的郭皇后,性格較為直率,仗著太后的喜歡,在後宮中十分驕縱。不僅幫太后嚴密監視宋仁宗,而且對宋仁宗寵愛其他嬪妃十分不滿,動不動就醋意大發。
宋仁宗本就不喜歡這個不是自己選的皇后,本來不打算和皇后恩愛白頭,只求相敬如賓,結果發現皇后的性格和行為都太令人失望,連相敬如賓都難做到,因此對皇后更加疏遠。郭皇后因為得不到皇帝的寵愛,又被其他嬪妃笑話,所以動不動就對其他嬪妃冷眼相加。
宋仁宗雖然對皇后極度不滿意,但太后喜歡,他也只能忍著。每逢大型禮儀、節日和祭祀,宋仁宗還要帶著這個不喜歡的皇后一起出席。
公元1033年,太后劉娥去世後,宋仁宗終於親政,不用再看太后臉色,這就意味著,後宮中的郭皇后的境遇會更加尷尬。宋仁宗曾一度想廢除郭皇后,但宋朝開國80年,還沒有廢后的先例,所以這種想法也就想想,畢竟,在宋朝的台諫制度下,宋仁宗也不敢輕易表露出來。
然而,讓宋仁宗想不到的是,郭皇后給了他廢后的機會。
後宮之中,有尚氏和楊氏兩位美貌的嬪妃,深得宋仁宗寵愛,這引起了郭皇后的嫉妒,二人仗著皇帝的寵愛,也經常和郭皇后發生衝突。
其後尚美人、楊美人俱幸,數與後忿爭。(《宋史·郭皇后傳》)
有一日,宋仁宗陪二位美人聊天,二人不斷向宋仁宗訴說郭皇后的種種不是。郭皇后恰好路過,聽到此語後立即衝進來對尚美人一頓暴打。宋仁宗見這架勢,立即上來勸阻,沒想到郭皇后一巴掌誤打在宋仁宗脖子上。
《宋史·郭皇后傳》記載:
一日,尚氏於上前有侵後語,後不勝忿,批其頰,上自起救之,誤批上頸,上大怒。
縱觀中國歷史,皇后打皇帝,也僅此一例,雖然她不是衝著皇帝來的。
有皇后如此,宋仁宗脾氣再好,也無法容忍,這個時候,宰相呂夷簡推了一把。
三、狡猾的呂夷簡
呂夷簡,北宋明相呂蒙正的侄子,宋真宗的時候,呂夷簡只是開封府知府、刑部郎中。宋仁宗繼位後,太后劉娥垂簾聽政,宰相丁謂等人想趁機顛覆劉娥,不曾想卻被劉娥以雷霆手段除掉。丁謂被除之後,太后劉娥向提拔一個自己信任的人為宰相,而呂夷簡出身高貴,正好可以用來「充數」,從此,呂夷簡被認為是太后的嫡系,擔任宰相。
劉娥臨朝稱制期間,大權獨攬,很多事情都獨斷專行,呂夷簡秉著「小事拍馬屁,大事絕不退讓」的態度,得到太后和朝臣們的信服。
呂夷簡此人,城府極深,堪稱老成謀國,雖然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他的政治貢獻不可否認。例如,公元1032年,宋仁宗的生母李氏去世,在劉娥去世後之前,宋仁宗一直認為劉娥才是自己的生母。李氏去世後,劉娥本打算以太妃的禮儀草草安葬,但呂夷簡阻止說:
「陛下不以劉氏為念,臣不敢言;尚念劉氏,是喪禮宜從厚。」
呂夷簡是在提醒太后劉娥,李氏畢竟是陛下的生母,若陛下有一天知道真相,必定會認為你奪他人之子,到時候你劉氏一門恐怕都不保。如果現在你厚葬李氏,到時候陛下定會感念你。實際上,呂夷簡看似在保護劉娥的家族,其實也在為自己家族著想,畢竟,他是太后的嫡系。
劉娥被呂夷簡的話說動,不僅以太后的禮儀將李氏入殮,還用水銀封棺。一年後,劉娥去世,宋仁宗得知生母竟然是李氏,惱怒之餘,打開生母棺槨一看,看到劉娥並未虧待自己的生母,因此更加尊重劉娥。而呂夷簡也因為當時勸太后厚葬李氏,保住了自己的家族。
可見,呂夷簡此人,其目光之長遠,非常人能比。
且說郭皇后被廢之事,在此之前,呂夷簡和宮中一位叫閻文應的內史交好,《宋史》云:
夷簡素與文應相結,使為中詗。
閻文應一直悄悄替呂夷簡傳遞宮中消息,所以呂夷簡早就知道宋仁宗對郭皇后不滿意。那天,郭皇后誤打了宋仁宗,閻文應正好在身旁,閻文應勸宋仁宗,趁著脖子上的抓痕清晰,趕緊給呂夷簡看看。然後私下給呂夷簡遞消息,把皇后打皇帝的事情告知呂夷簡。
呂夷簡的打孔閻文應的消息後,心中已有主意。等他見到宋仁宗的傷口,開始義正言辭地勸宋仁宗廢后。宋仁宗本就想廢后,只是怕大臣不支持,有了宰相呂夷簡這話,宋仁宗非常高興,但廢后總要有理由吧。呂夷簡為宋仁宗想了一個理由:皇后入宮九年多,沒有生育。
在古代,有「七出」之說,即,如果妻子符合這7條中的任何一條,夫家就可以休妻。而「七出」第一條就是「無子」。有了呂夷簡的支持,宋仁宗主意大定,讓呂夷簡去和大臣們說廢后之事。
上以示呂夷簡,且告之故,夷簡亦以前罷相怨後,乃曰:「古亦有之。」後遂廢。《宋史·郭皇后傳》
呂夷簡為何要支持是宋仁宗廢后呢?於公,郭皇后確實不足以母儀天下,於私,呂夷簡有自己的小算盤。因為他篤定了宋仁宗想廢后,而且自己以前被認為是太后劉娥的人,他不如趁著支持廢后,獲得宋仁宗的信任。這樣一來,皇后就成了呂夷簡的「犧牲品」,因為廢后這件事,對皇帝有利,對宰相也有利,吃虧的是郭皇后。
廢后之事並沒有那麼簡單,以范仲淹為首的那些諫臣們對此事不依不饒,宋仁宗一看這個情況,不如一竿子插到底,把廢后之事做絕,正好給自己親政立威。因此,在皇帝和宰相的密切配合下,廢后之事終於成功。范仲淹等人也因此被貶,不過,宋仁宗不糊塗,他知道範仲淹等人是純臣,不久後,又召他們回京。
四、廢后之後的撩撥
郭皇后被廢,10年前埋在宋仁宗心中的那根刺終於被拔掉。宋仁宗廢后的真實理由是皇后無德,不足以母儀天下。但對外公布的理由是說皇后因為沒有兒子,覺得自己不配主持東宮,請求入道觀清修,宋仁宗因此封她為凈妃。
宋仁宗的性格雖然仁慈,但也有糾結的一面。既然決定放棄郭皇后,做事情就不應該拖泥帶水。之後,在大臣的推薦下,宋仁宗納曹皇后入宮,冊立為皇后。不久後,宋仁宗覺得郭皇后畢竟是自己的結髮妻子,就這樣被送入道觀,實在有愧,於是,宋仁宗便派人去道觀,想接郭皇后回來。
這就充分顯示宋仁宗的性格特點,既然已經廢后,就不要再撩撥,否則結局只會更慘澹。
要知道,此時後宮之主已經是曹皇后,郭皇后回來之後,怎麼安置呢?宋仁宗不過是覺得道觀清苦,讓郭皇后入宮做個普通的嬪妃,也讓自己少一點愧疚。沒想到,郭皇后的暴脾氣還沒改掉,直接給宋仁宗傳話:「想接我回去是吧?可以,但必須讓我重新做皇后,否則,老娘寧願做道姑也不回去!」
果然有「骨氣」,果然夠「狠」,宋仁宗一聽,這廝無可救藥,你要做道姑,就從了你吧,史載:
詔凈妃郭氏出居於外,美人尚氏入道,楊氏安置別宅。
不僅把郭皇后趕出瑤華宮,還把郭皇后家族的姻親錢惟演也貶到京外,徹底絕了郭皇后的希望。
第二年,郭皇后在宮外生病,宋仁宗派閻文應前去探望,幾天後,郭皇后突然去世。
郭皇后死了,宋仁宗念在夫妻一場的情分上,恢復了郭皇后的皇后身份,但沒有給她諡號。
郭皇后生個小病怎麼就死了呢,她到底怎麼死的,《宋史》也懷疑這事有蹊蹺,在書中寫道:
「疑閻文應進毒,而不得其實。」
不過,《宋史》也沒證據,只是懷疑是閻文應下毒,注意,《宋史》只是懷疑閻文應,沒有懷疑閻文應背後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55oZ3EBrZ4kL1ViKLk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