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失去的父愛,餘生是沒有機會彌補的,孩子長大只有一次

2019-10-07     沛澤媽讀心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有父親,父親卻不在身邊陪伴他長大,甚至不關心他,這會成為孩子心中的一根刺,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愈加疼痛。

童年失去的父愛,沒有機會再彌補

前兩天,回娘家小住,堂妹知道我回去了,便給我打電話問我,「我爸(我的叔叔)在家嗎?」叔叔家與我家前後院,出了我家大門就是叔叔家的後門,兩家相距不過幾米的距離。堂妹說她女兒的作業落在了叔叔那裡,想過來幫女兒拿作業。

您看到這裡或許有疑惑,回娘家為什麼不給自己的父母打電話,問父母是否在家,還要拐彎抹角地問我呢?

因為堂妹與父母的感情一般,堂妹小時候在姥姥家長大,到了上學的年齡才接回家,叔叔和嬸嬸家有三個孩子,排行老二的堂妹回來之後,他們並沒有過多地關照過堂妹,多年不在自己父母身邊長大,堂妹與父母的感情很淡,坐在一起沒有話說,堂妹有什麼話都不會與父母說,只會悶在心裡,尤其是叔叔,堂妹說父親是她最熟悉的陌生人,現在堂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她依然找不到父愛的感覺。

堂妹和我打電話的時候,叔叔就坐在我身邊,他問了我一句是不是堂妹,我回答說是,他便把家裡的鑰匙給了我,「一會兒我出去」,叔叔起身離開了。堂妹的婆家就在鄰村,騎車不過10分鐘就能到,堂妹找我來拿鑰匙,取了作業本,將鑰匙還給我,就離開了。

這樣的場景令人感到心酸,親生父女卻隔著萬水千山,無法親近起來,無論是叔叔,還是堂妹,他們的心裡都不是滋味吧?誰都不想彼此相處成這樣吧?但缺失的歲月無法彌補,失去的陪伴與疼愛,也不是餘生有機會就能彌補的。

孩子的成長就像植物,春種秋收,錯過了春季的播種季節,何來秋收呢?從孩子出生到孩子三歲,這段時間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他們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獲得足夠的愛,孩子三歲之後,讀幼兒園了,就要逐步離開父母,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但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可以一個人獨闖天下,他依然需要父母做他堅實的後盾。

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和人交往遇到了困惑,在外面受到了委屈,都需要父母用溫暖的懷抱將他攬入懷裡,給他溫暖與力量,讓他繼續前行,沒有父母疼愛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孤苦的,也容易自卑。

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因此,沒有父愛的家庭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所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沒有做父親的思想準備,請不要讓無辜的小生命降生

做父親沒有演習的機會,當孩子呱呱墜地,你就意味著正式升級為父親,誰都是從第一次做父親開始的,或許你沒有那麼多育兒的知識和經驗,但你一定要用心去做,努力扮演好父親的角色。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父親都會對這個與自己血脈相連的孩子倍加珍惜與疼愛的。上個月年過30歲的表弟喜提喬治一枚,這是表弟的第一個孩子,應該是倍加歡喜的,但他的態度令我捉摸不透。

10月3日,是表弟的兒子滿月的日子,10月1日,表弟開車來家接我奶奶(表弟的姥姥),我和表弟聊起孩子,表弟說他兒子難帶,晚上總哭,昨晚看到四點多,叫醒了他媽媽(我的姑姑),因為孩子拉屎了,他嫌太臭了。

我對表弟說,你自己的兒子你不弄誰弄啊!表弟回答得很乾脆,「我不弄,我出去上班賺錢,讓我媽弄,我看見他拉屎就噁心。」表弟的一番話說得我很不痛快,「你還早產呢,當初你媽媽不也把你帶大了嗎?」表弟回答說:「不是有人帶嗎?我媽願意帶啊!」

一個三十多歲的人了,完全還沒有長大,如何承擔起一個做父母的責任呢?後來,我還聽說表弟的兒子因為肚臍沒有護理好,化膿了,將孩子送到醫院治療。奶奶責備他沒有照顧好孩子,表弟卻理直氣壯地說:「我是第一次當爸爸,我哪裡知道啊?」沒有一點因為沒有照顧好孩子,讓孩子受罪的愧疚之心。

在表弟身上,我看不到初入人父的喜悅,也感受不到身為父親應該有的擔當,甚為這個剛出生不久的小生命感到惋惜。記得我家大寶出生時,老公激動地連一整句話都說不出來,產房外有一個陌生的男人,看到我兒子出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等待自己妻兒時間太久了,竟然也跟著激動地哭了。

每一個小生命的降生都來之不易,今生能與他(她)成為父子(父女),一定是上輩子修來的緣分,我們要好好珍惜,看著那個可愛的、肉嘟嘟的孩子,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愛他,不好好照顧他呢?

父親給予了孩子生命,也要努力扮演父親的偉岸角色,陪伴孩子長大,承擔起父親的責任。養不教,父之過。一個優秀的父親所擔負的責任,不僅是負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還要協調家庭、關心培養、教育孩子,使孩子深深感受到父愛的神聖、偉大、溫暖。

如果你還沒有做好準備,請不要讓一個無辜的生命降生,每一個小生命都應該被善待,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讓他來受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1Vtrm0BMH2_cNUgA7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