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企業如何突破天花板?餐飲行業餓殍千里中的財報解讀

2020-04-01     大千世界科技

近日,幾家港美股上市的餐飲企業陸續披露了自己2019年度財報。疫情之下,餐飲業餓殍千里,市場上對餐飲業普遍看衰。

筆者作為餐飲行業上游從業者,也略有狡兔死、走狗烹、但狐悲之感。

或許是期望值變低了,在仔細讀了幾家的財報之後,我反而覺得有點樂觀。可以拿其中典型的火鍋行業的上市公司呷哺呷哺來跟大家講一講。

呷哺呷哺一方面拿出了分紅派息40%回饋股東的大手筆,也在2019年全年實現收入60.3億元,同比增長27.4%。但是另一方面,市場對企業的要求肯定是更嚴格:從內部來看,呷哺呷哺增收不增利——公司擁有人應占年內利潤總額約2.9億元,同比減少37.7%,而外部來看,呷哺呷哺跟海底撈2019業績雙雙下滑,再加上疫情期間對餐飲業的打擊,不由引發市場市場對火鍋行業前景的疑慮。

回歸財報:錢花了不要緊,重要的是花到哪裡去

然而在筆者看來,呷哺呷哺的這種情況,也是情有可原。

拋開2019年的經濟形勢,從數據來看,2019年影響該公司整體利潤的最主要有三個動因:《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影響下提前計入的折舊和攤銷費用,以及上升的員工成本。

2019年開始執行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又叫F 16準則)影響,提前把租金等固定資產成本計入折舊和攤銷項目下,影響了呷哺呷哺大約9700多萬的凈利潤,如果剔除這項會計準則,以及一次性稅費對成本的影響,呷哺呷哺2019年的全年凈利潤基本與上一年持平。

而人工成本增加主要在於呷哺呷哺2019年新增了189間呷哺呷哺餐廳和54間湊湊餐廳,儘管門店規模擴張提高了未來的營收能力,但也讓目前的人工成本上升,如果剔除這一項成本要素,呷哺呷哺2019年的全年凈利潤則要高於2018年。所以,呷哺呷哺2019年的業績其實還可以。

而且,門店數量擴張,同城門店增加,雖然遠期利好,但是近期來看,會在無形中把門店A的顧客分流到門店B,這也會對翻台率造成影響。2014年呷哺呷哺只有452家門店,到2019年,則增至1022家,平均每年新增近100家呷哺呷哺門店,門店快速擴張,勢必會影響呷哺呷哺的翻台率。

這並不是個案,在海底撈的年報中也有顯現,2019年海底撈新開了302家餐廳,快速擴張也讓海底撈的翻台率從上一年的4.9次/天下滑至4.8次/天。其中一線城市翻台率從上一年的5.1次/天直接下滑至4.7次/天,二線城市也從5.3次/天大幅下滑至4.9次/天,可見海底撈在一二線主戰場上的翻台率下降明顯。

截圖自海底撈2019年年報

同店銷售額的增長情況也傳達出負面信號。其中二線城市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從2016年就開始逐年下滑,一線城市和三線及以下城市則從2017年開始下滑。到2019年,海底撈全國同店銷售額從去年的4.7%直接降至1.6%,其中一二線城市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更是出現驚人的負增長:一線城市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為-0.2%,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1.7%,二線城市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為-1.9%,也較去年同期的4.3%大幅下跌。

圖片來源:資本偵探

所以,觀眾朋友們,你們到底要什麼呢?是要近期的數字好看,還是遠期的前景?如果企業因為短視僅僅為了投資者努力呈現數字,這樣的公司沒有未來,也沒有投資價值。

2019年的新一輪轉型升級,初獲成效

此外,呷哺呷哺在2019年初在繼續門店升級改造的同時,也在調整經營策略。2019年,呷哺呷哺集團實現60.3億的營收,除了母體呷哺呷哺繼續保持高速優質拓張外,占比近20%業務的網紅品牌湊湊也趨於成熟,食品公司線上線下多渠道業務也已經布局到位,外賣業務更是得到迅猛成長。

這種多板塊輪動的打法,讓呷哺呷哺2019年下半年在翻台率、凈收入和同店銷售額等關鍵數據上,超過了2019年上半年。

而這樣的經營策略轉變,就像2014年門店升級一樣,也有可能讓呷哺呷哺在下一個5年、10年甚至更久的發展周期里,實現利潤超車。

總結一下,呷哺呷哺2019年的實際業績其實並不弱於2018年,相反,在行業競爭更加激烈的環境下,呷哺呷哺可以說實現了超預期的發展,因為它打開了新的盈利增長點,這為它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結合海底撈的財報數據也不難看出,隨著國內餐飲市場,尤其是一二線城市逐漸趨於飽和,餐飲企業天花板開始顯現,而要突破這塊天花板,創新式的經營策略將會尤為重要。

後記:

呷哺呷哺這家公司還有一個特點,它雖然是港股第一家火鍋上市公司,儘管是快餐模式,還是不乏被市場拿來跟同樣作為火鍋的海底撈比較。

比較兩者的財報我們發現,2019年全球門店數量為786家,比呷哺呷哺少236家,但4.8次/天翻台率,要高於呷哺呷哺的2.6次/天,於是市場得出結論:呷哺呷哺的成長性正在下降,投資價值也被海底撈甩在身後。

但筆者認為,用剛上市的海底撈,跟已經上市5年的呷哺呷哺做數字對比可能有失公允。翻看呷哺呷哺2014-2018年的財報,我們會發現,呷哺呷哺已經保持了五年的增速持續增長,呷哺呷哺現在面臨的,是上市公司五年後面臨的一個新的發展周期所帶來的新的挑戰,而並非一個上市不久的企業帶給投資人的驚喜。

圖片來源:36氪

80分到90分的過程要比60分到70分難上加難。如果非要比,海底撈也應該與2014年剛上市的呷哺呷哺進行對比,當時呷哺呷哺的翻椅率為4.2次/天,折算成翻台率是明顯高于海底撈的。

當然,如果企業解決不了從80分到90分的過程,無論我們對這個企業有多心存喜愛,也一定會被市場所淘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bh5OXEBiuFnsJQVfB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