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收回《五牛圖》真跡,新中國即使百廢待興也要讓國寶回家

2019-10-15     國家人文歷史

文|郭曄旻

1955 年12 月11 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左)將3 本永樂大典交還給周恩來總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但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同樣也結束了中國文物的百年噩夢。根據中國文物學會所做的統計,自從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我國流入到日本、東南亞及歐美等地的文物有1000萬件之多,其中一、二級國家文物就有100多萬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全球47個國家中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存有176萬件的中國文物,有許多孤品唯有去國外的博物館才能一飽眼福。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的數量竟然是這個數字的10倍還多(約1700萬件)。

當時中國文物流失之多,從1950年在蘇聯、東歐等地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展覽會」中就可見一斑。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首次重大活動,參展文物卻大費周章,「以書畫為例,被無意中留存在故宮的,屬於宋、元二代的,還不到一二十冊軸。」最後文物局不得不從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處,乃至私人手中分別徵集,才將600件文物準備停當。

如此多的中國文物,絕大部分自然是被巧取豪奪而去。《永樂大典》的命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帝國主義侵略軍竟用《永樂大典》來代替磚塊,構築工事和鋪路,甚至做成馬槽,肆意糟蹋。一些稍微懂得此書價值的侵略者,又乘機搶劫。浩劫之後,《永樂大典》的殘存本被分割散裂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或私人手裡,成為他們象徵東方文化的陳列品或高價待沽的商品。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永樂大典》才結束了顛簸流散的命運。與新中國正處於「蜜月期」的蘇聯,就先後三次將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走的64冊《永樂大典》(分別屬於列寧格勒大學、國立列寧圖書館及蘇聯科學院)歸還了我國,此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歸還了3冊。

《中秋帖》,晉,王獻之,紙本手卷,現藏故宮博物院

對於文物,新中國不但早在1950年5月24日就制定了《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以「防止此項文物圖書繼續散佚」,同樣開始關注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問題。《五牛圖》是唐代宰相韓滉的寄情之作,也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畫。這幅畫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同樣遭到厄運,落入強盜之手後被就地出售,被香港滙豐的老闆吳蘅孫買下。1950年,由於經營上的問題,吳蘅孫不得不忍痛割愛,轉讓《五牛圖》。消息傳出後,周恩來總理收到一位香港愛國人士的來信,說他本想買下來獻給國家,但是主人要價10萬港元,自己力有不逮,只能寫信給中央,希望人民政府能夠出資收回國寶。當時的10萬港元對於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當然也非一個小數目,但國寶不容有失。於是,周恩來立刻給文化部下達批示:派專家赴香港對國寶進行鑑定,確定其真偽後負責收購。文化部接到周恩來的批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趕赴香港。經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終以6萬港元買下此畫。飽經歲月風塵的《五牛圖》終於重新回到北京故宮博物院。那五隻溫厚而倔強的黃牛,在經歷了1000多年的歲月風霜後,依然生動傳神、光彩奪目,令人嘆為觀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Y0WzW0BMH2_cNUgXM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