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養殖中常見的幾種「毒水症」的救助和防治措施

2019-12-07     中國水產門戶網

水產養殖過程中經常發生的毒水症

1 .溶解氣體超標「毒水症」

水體中因施放過多未經發酵的肥料,生肥在塘底分解出很細小的甲烷和硫化氫的小氣泡,魚苗誤當食物吞入,魚鰓上粘附許多小氣泡。使魚體上浮或遊動時失去平衡。魚的腸道中有白色氣泡,或魚的體表、鰭條、鰓絲上附有較多的氣泡,魚體漂浮於水面,嚴重的可致魚類成批死亡。

魚池中發生氣泡病時一是應迅速注入清水,同時排出部分池水,病情輕的病魚能在清水中排出氣泡;二是每畝用400-600克的食鹽水,向浮有氣泡病病魚的水面均勻潑灑,數小時內即可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三是潑灑芽胞桿菌或有條件用戶將魚迅速轉入新的水環境。

2 .重金屬超標「毒水症」

這種病多發生於新開魚塘中的魚苗和魚種。由於池水遭受重金屬鹽類等物質的污染,或缺乏某種營養物(如鈣和維生素C等)。魚的神經和肌肉受刺激而產生畸形,病魚身體彎曲。鰓蓋凹陷或嘴部上下顎和鰭條等都出現畸形(又稱彎體病)。病魚發育緩慢、消瘦,嚴重時引起死亡。

因成魚一般不生此病,新開魚塘,最好先養1-2年成魚,以後再放養魚苗或魚種; 發病的魚塘要經常換水,改良水質。同時要投喂營養豐富的飼料,以快速增強病魚體質。

3 .藻類中毒「毒水症」

流行於鹽鹼的池塘、水庫等半鹹水水域,如天津、大連、山東、河北、廣東、江蘇、浙江、上海、遼寧、內蒙、陝西、寧夏等地。危害鰱、鱅、鯿、草魚、梭魚、鯉、鯽、鰻、鰍等多種魚類及用鰓呼吸的水生動物,自夏花至親魚均可受害。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主要發生於春、秋、冬季。中毒初期,魚焦躁不安,呼吸頻率加快,遊動急促,方向不定;不久就趨於平靜。反應逐漸遲鈍,魚開始向魚池的背風淺水角落集中,少數魚靜止不動,排列無規則,受到驚擾,即游向深水處,不久又返回;魚體分泌大量黏液,胸鰭基部充血明顯,逐漸各鰭基部都充血,魚體後部顏色變淡,反應更為遲鈍而平靜,呼吸頻率逐漸減少;隨著中毒時間的延長,自胸鰭以後的魚體麻痹、僵直、尾鰭、背鰭、腹鰭都不能擺動,只有胸鰭尚能擺動。但不能前進,觸之無反應,鰓蓋、眼眶周圍、下頜、體表充血,紅斑大小不一,有的連成片,魚布滿池的四角及淺水處。

一般頭朝岸邊,排列整齊,在水面下靜止不動,但不浮頭,受到驚擾也毫無反應,瀕死前出現間歇性的掙扎呼吸,不久即失去平衡而死,但也有的魚死仍保持自然狀態。定期向池中施銨鹽類化肥,使總氨穩定在0.25-1毫克/升,即可達到預防效果。發病池早期,全池遍灑含氨20%左右的銨鹽類藥物(硫酸銨、氯化銨、碳酸氫銨),每立方米水體放藥20克,或放尿素12克。使水中離子銨達0.06-0.10毫克/升,可使三毛金藻膨脹解體,直至全部死亡。或全池遍灑0.3%黏土泥漿水,吸附毒素,在12-24小時內中毒魚類可恢復正常,不污染水體,但三毛金藻不被殺死。其他藻類死亡後也會產生一些毒素,可以全池潑灑解毒劑或換水解決。

無論是哪種引起的,在魚的養殖過程中都需要保護好魚的肝膽健康,肝臟健康後就會減少一些疾病的發生。

END

來源:東北水產人。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

中國水產門戶網,志創漁業信息第一品牌;運營十餘載,用心感悟行業發展的點滴;水產人,就上中國水產門戶網。

官方微信公眾帳號「scttwx」現誠徵原創文章,歡迎廣大行業人士踴躍投稿,積極爆料。一經採用,必有稿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VKn4W4BMH2_cNUgpN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