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一個非常美妙的自然體。她是維持人類生活的主要支撐系統,為作物根系提供固定場所,容納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提供維繫生命的營養物質。
同時,土壤是大量微生物的家園,微生物通過自身代謝,完成土壤中一系列生物化學轉化過程;土壤也是蚯蚓、螞蟻和白蟻等動物的聚集場所。
地球表面物種的多樣性以及人類居住的各種生存環境表明,土壤這層地球表面的皮膚的確豐富多彩,她不但為植物與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而這層皮膚的健康決定著人類的生存和健康狀態。
可以說,沒有健康的土壤,地球上的生命則不可持續。
然而,近3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追求糧食高產,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的現狀導致我國污染退化的土壤範圍不斷擴大,土壤質量惡化加劇。
根據2016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全國目前大約有2億畝耕地在利用上存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其中有5000多萬畝受到重金屬等的中重度污染,有6400多萬畝是位於25度以上的陡坡,有8400多萬畝是位於東北、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的範圍內,這部分耕地都是需要經過重新修復,需要得到修養生息,才可能恢復到正常的農業生產當中。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藍虹曾撰文表示,即使對污染土壤採取成本最低的植物修復法,耕地修復所需資金總額也將高達6萬億元人民幣。
錯誤施肥導致土壤問題加重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目前我國土壤肥料利用率仍處低位,不合理施肥情況嚴重,急需推行綠色有機施肥方式。
根據農業部門在各地累計採集1798萬個土壤樣品的化驗情況,目前我國土壤肥料利用率仍處低位,不合理施肥情況嚴重。究其原因,農業部專家組成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新平認為,是施肥量的增加,比糧食增產速度更快。
陳新平:我們國家一年消費5000萬噸化肥。在80年代,我們的肥料利用率在30%到35%,到2000年左右,這個數字只有28%左右,一方面是作物面積在增加,另一方面,是我們糧食增產的速度,趕不上施肥增產的速度,導致肥料利用率下降。
目前,我國耕地總面積18.26億畝,人均不足1.4畝,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0%左右。在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面積高達13億畝,占耕地總面積70%以上。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耕地數量減少趨勢難以逆轉。與此同時,耕地承載壓力進一步加大,質量問題日益凸顯,區域性耕地退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從整體上看,我國耕地質量主要存在基礎地力後勁不足,土壤養分失衡,土壤生態功能變差,土壤污染日趨加劇等問題。從區域來看,東北黑土區有機質大幅下降,南方和東部地區土壤酸化加劇,華北耕層變淺、貧瘠化趨勢明顯,西北次生鹽漬化、沙化等問題不斷惡化。
現代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土壤問題
長期超量化肥、農藥盲目投入、環境污染;土壤板結、養分失衡、次生鹽漬化、連作障礙、重金屬污染等土壤健康問題日益突顯;地力下降,高產變中、低產,甚至絕產。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土地污染和退化已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壓力,我們國家土壤還處在超負荷的狀態,我們現在占全球8%的耕地,現在在生產21%的糧食,52%的蔬菜,22%的水果,在支撐和養活我們19%的人口。
土壤方面我們耕地總體質量不高,中低產田占2/3,一些土壤退化問題也相當嚴重,區域性土壤污染及土壤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土壤污染問題是繼大氣和水污染問題之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
李干傑說,長期以來,人們提到環境保護、污染防治,首先想到的就是水、大氣、噪聲和固體廢物等,而對土壤環境保護則相對陌生。
面對日益嚴峻的土壤環境形勢,中國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緩。這也是國家大力支持和提倡發展有機和生物肥替代化肥的一個重要因素。
「民以食為天」,「土壤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興國安邦、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環境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
人類消耗的80%的熱量、75%以上的蛋白質及大部分的纖維,都是直接來源於土壤。
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土壤資源緊缺的國家而言,健康的土壤則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我們一定要善待土壤,善待土壤就等於善待自己的生命!
來源:農業農村網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作品均會標註出處,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若有原創感到侵權,煩請後台留言,收到後將第一時間刪除轉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