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餐廳、咖啡館之後,它的酒店也開業了,不「單純」的無印良品

2019-11-02     CEO最前線

MUJI這些年不斷用更加多樣、更加接近消費者使用場景的方式去實現「貼身」銷售。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梁宵 編輯|徐曇

開了餐廳,咖啡館之後,無印良品的酒店也開業了。

2018年初,MUJI 全球第一家酒店MUJI HOTEL 正式在深圳開業,這是MUJI第一次推出店鋪、餐堂、酒店的綜合體——二樓和三樓為MUJI旗艦店,不僅彙集了不同類型的商品區域,有旅行愛好者的購買區MUJI to GO、搜羅世界生活用品的Found MUJI、還嵌入了餐飲區域MUJI Diner;4~6樓則容納了79間客房。

據了解,深圳 MUJI HOTEL 的經營完全由深業集團負責, MUJI 只把控酒店理念和客房設計,除了深圳,未來無印良品還會在北京和東京銀座開出此類業態,無印良品社長松崎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今後的計劃還是做綜合性的項目,不會單獨開酒店。他還透露說,除了酒店之外,集團的一條子品牌線MUJI House 也在籌備中,將把在日本實踐過的獨棟建築和廉租房改造業務引進中國市場。

未來「店鋪」

「你會聽到很多人說『無印良品是賣玩具的』,『無印良品賣化妝水的』,『無印良品衣服還不錯』,其實每個人對無印良品的定位都不太一樣。」 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山本直幸此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記者採訪的時候解釋說,無印良品的產品是圍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跟家居緊密聯繫的,「這樣做的話,真正能給人們更好的生活嗎?」永遠是MUJI產品設計的出發點。

無印良品(上海)公司董事總經理山本直幸(攝影/吳育琛)

這讓無印良品的商品看起來無所不包,甚至還與日產合作做過汽車。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它一系列的跨界之舉:2015年在成都和上海嘗試性地開出了餐廳,此後在上海引入了麵包店。而後,無印良品在日本還推出了MUJI HUT,這些約合18.8萬元每套的小房子有著鮮明的MUJI風格。

「我們後來具體做的都和店鋪有關,店鋪是最主要的。」 無印良品社長松崎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指出。

如今,無印良品的產品品類已經從最初的幾十個發展到7000多個,即便是最大的旗艦店也無法一一展示。或許正因如此,MUJI才會不斷用更加多樣、更加接近消費者使用場景的方式去實現「貼身」銷售,就像主導無印良品產品開發的深澤直人所說的,「把無印良品倡導的生活氛圍,通過實體店傳達給消費者,就會轉化成一定的購買行為。酒店也是一樣。」

簡而言之,MUJI做出的每一種業態的嘗試,都是在尋找一種更加有效的銷售和展示方式,酒店也是同樣。據了解,MUJI HOTEL房間裡 70% 的用品也都是出自無印良品——在酒店大堂提供的自行車租賃服務,使用的也是MUJI 自行車——這是僅在少數門店有售的商品。

不僅無印良品,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始加重體驗式門店的投入。2017年12月份的時候,星巴克就在上海開出了全球第二家沉浸式咖啡店——總面積達2700平方米的烘焙工坊,不僅引發了眾多消費者的排隊體驗,而且再一次樹立了星巴克「高端化」的品牌形象。

「這就是未來新零售的一個方向,像星巴克的烘焙工坊,並不是日常買咖啡的地方,基本上是一個景點,這種強體驗會提升品牌,也同樣會帶動銷售。」嘉御基金創始人衛哲分析指出,未來存活下來的零售企業,要麼是「螞蟻」,要麼是「大象」。

模式差異

實際上,早在2016年,無印良品就公布了酒店計劃,但類似的酒店卻由網易嚴選和亞朵酒店先行推出了,2017年8月份,兩者宣布推出「亞朵·網易嚴選酒店」。

「我們需要一個實體空間讓用戶觸摸到產品的質感。線上的東西畢竟有距離感……我們認為線上的模式,一定只是一種銷售模式。但真正要讓用戶體驗到這件商品,一定需要體驗的空間和環境的。」網易公司副總裁柳曉剛表示。

所以,在這家酒店推出的時候就強調「所用即所購」——酒店裡每件嚴選的產品邊上都放上了二維碼,可以隨時下單購買;同樣地,酒店前台也提供「24 小時網易生活體驗館」的服務,住客可以網上下單,也可以從貨架上購買產品。

一直以來,網易嚴選都被稱之為「中國版MUJI」,但在酒店這一業態探索上,這個跟隨者顯然要走的更快。

據了解,目前 MUJI HOTEL 的住客並不能直接向酒店提出購買 MUJI 的產品,房間裡也沒有二維碼引導進行商品網購。酒店的運營方——深業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郝繼霖表示未來可能會有類似的服務,不過他們仍然在摸索中。

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合作模式,按照松崎曉的說法,在此次合作中,無印良品會向深業收取「冠名費」——MUJI HOTEL盈利歸於深業集團, MUJI每年僅收取很少一部分的相關費用。這也就意味著無印良品的角色只是作為品牌輸出,雙方在商品銷售和流量導入等方面尚沒有形成合作和分享機制。

超級IP

不過從酒店項目也可以看到,無印良品正在嘗試從單純的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

「無印良品並不是單純地提供商品的公司,而是同時提供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我們在內部討論時,話題有時候會涉及到比如說無印良品如果從事航空事業,會做怎樣一個航空公司?無印良品如果是棒球隊,會是怎樣的一支棒球隊?如果是旅遊公司,會給遊客設計怎樣的路線?」《第一財經周刊》引用無印良品藝術總監的話寫到。

實際上,早在2015年,無印良品就與東京成田機場合作,對3號航站樓進行了改造,呈現了濃厚的MUJI風格,這也是無印良品一貫作風,它很少宣傳,更少做廣告,但會通過各個方面輸出其鮮明的品牌形象,比如它的店鋪裝修是冷淡風,商品設計是禁慾系,就連商品的價格尾數都設定在00日元,000日元這樣的數字,營造一種乾淨利落的感覺。

風格的把控有賴於內部一個很重要的組織,叫做外部諮詢委員會,這是在企業成立之初就設立的,目的就是進行「理念檢查」,委員會的成員包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無印良品的創始人之一小池一子等,他們獨立於無印良品的管理架構之外,對不管是商品、還是海報、或者店鋪裝修的風格等做出判斷,使之不會偏離品牌理念。

也正因此,無印良品的風格才會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眾多無印良品的擁躉,小米的創始人雷軍曾說小米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很多餐飲企業早已效仿無印良品的設計,進行了店鋪改造。可以說,無印良品本身已經承載了一種生活方式和品牌格調,松崎曉也指出,「其實很多合作方就是為了無印良品的這個名字而來的。」

回顧無印良品的歷史,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折,MUJI誕生之初,實際上是為了對抗消費主義,創始人堤清二當時提出「無品牌化」的理念,即只保留產品功能和實用性,「減去」那些冗餘的「標籤」,比如品牌、設計師名,藉此來降低成本,實現「有理由的便宜」——「無印良品」的名字由此而來,而MUJI對應的正是日語裡面「無印」的發音。而如今,以「無印」為初衷的MUJI,品牌卻成為很重要的資產。

此前,無印良品的第三任社長松井忠三在接受《中國企業家》記者採訪的時候就指出,無論什麼行業,都會在時代發展中迎來自身商業模式不再適用的時刻,但品牌卻擁有更加普遍性的力量,能夠承受商業模式的變更。反言之,如果品牌失守,那麼任何的商業模型也會就此坍塌。

表面上溫和儒雅的松井忠三,為了捍衛理念,會很頑固,絕不妥協(攝影/鄧攀)

如今,開始進行品牌輸出的無印良品更應該注意這一點,那就是如何保證品牌純度,未來如果開放授權,無疑會給這方面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關鍵是管理手冊,管理要標準化。另外我們會行使監察權,以保證符合我們的調性。」松崎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優客工場】別人眼裡的一個二房東,如何藉助資本2年多的時間從年收入2個億增長了6.5倍達到了13億,成功獲得10億元的融資。想了解前海梧桐併購謝文栗老師如何幫助優客工場豐富盈利模式,如何引流,如何提供B端、C端服務嗎?如何協助優客工場完成一系列華麗併購,做大做強,成為獨角獸嗎?

【喜馬拉雅】通過融資上市路徑設計3年時間估值從1億飆升到25億,通過資本賦能從2015年當時收入1個億,至2019年已實現25個億的收入,並且多次獲得騰訊、小米科技,高盛,華山資本等多家參與投資,完成了58億融資,估值達240億!想了解喜馬拉雅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整個資本策劃嗎?

那就走進我們《資本賦能 領袖峰會》吧,為幫助中國中小企業家解決企業經營與融資問題,我們聯合東方賽富劉俊宏、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謝聞栗、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負責人龍瓊、華洋資本於浩天、香港時空資本、銀河資本...等9位投資大咖、資本專家和25家風投機構賦能產業升級項目對接。

9位導師之一: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董事長謝聞栗(投資過優客工場、脈脈、喜馬拉雅等獨角獸項目)

【峰會價值】:商業計劃書專業輔導、股權頂層架構設計、資本運作 、商業模式 、產業併購、營銷策劃、融資路徑設計、企業轉型升級...

【股權融資】:現場15家投資機構一對一精準對接!

請點擊左下角的「了解更多」 打開會議連結,查看會議流程與報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0jpMW4BMH2_cNUgUt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