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縱容孩子「浪費時間」,正是培養學霸的捷徑

2019-07-19   養育完美男孩

暑假到了,家長們掏錢包的手,又開始微微的顫抖起來。

一位老母親在網上曬出暑假帳單,炸出了一群心態崩塌的老母親。

奧數,奧數,英語,編程,跆拳道……再加上遊學。

妥妥的過八萬,後半年吃土都不夠啊。

孩子卻還在委屈:「我不要上輔導班,我病了!」,「啥病呀?」,」就是不能學習的病!!!」

這樣父母燒錢,孩子煉獄的暑假,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

未必吧。

孩子上興趣班能不能「贏」,要看以下三點:

一、幫孩子選擇興趣班,還是要以孩子的感覺為準。

即使孩子有天賦,任何一個學科,深入學習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付出,會有痛苦。

如果孩子還沒做好準備,不想學習,就暫時作罷吧。

上興趣班興趣最重要,如果僅僅為了學習效果,就毀了興趣,就得不償失了。

建議上完體驗課之後,稍微緩一緩再給孩子報名。

因為,父母一旦交費報名,所交費用就成了「沉沒成本」。

以後,父母很難再心平氣和,不催孩子學習了。

二、最怕的就是為了「暑假逆襲」,透支孩子的童年。

中美教育之間存在一個奇異的悖論:

中國學生基礎紮實,勤奮刻苦,學習能力(特別是數學、統計等學科)超乎尋常,在國際大賽中屢摘桂冠,將歐美國家的學生遠遠甩在後面;

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地位卻不高,能夠影響世界和人類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陳,至今只有一位本土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

美國基礎教育質量在世界上公認競爭力不強,和其它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相比,美國學生在閱讀、數學和基礎科學領域的能力和水平較差,在各種測試中的成績常常低於平均值;

但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卻獨步全球,美國科學家的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始終引領著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

還有專家說,透支了童年的孩子心理發展也受影響,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所以,過早的勤奮刻苦,看似成果豐碩,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卻無異於飲鴆止渴。

三、父母應該陪同學習,與孩子一起切磋。

一般送孩子去興趣班的家長大致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自己不懂,期待孩子通過學習而改變,他們只負責送到興趣班,然後全程玩手機,不與孩子交流。

第二類家長是從來不出現,上課都是爺爺奶奶接送,因為就算在家裡,父母也很少出現。

第三類是父母親自訟,旁聽,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課程,有時和孩子在某個細節上有「爭議」,還請老師「仲裁」。

不容置疑,第三類孩子學的最好,興趣維持最久。

因為父母陪同學習,不僅為孩子提供了「小夥伴」,也提供了「小學生」,讓孩子通過教給父母而理解深刻(教學相長)。

四、縱容孩子「瞎玩」,浪費時間。

《發展心理生物學》雜誌曾做過一個實驗:

讓兩組大鼠學習拉橡膠球,一組大鼠關在籠子裡整日學習,另一組則可以自由玩耍。

20天後,改變學習內容,兩組大鼠一起學習推橡膠球。

結果,整日學習的大鼠學習效率明顯下降,所費時間足足是玩耍大鼠的兩倍。

過量學習不僅沒能提高成績,反而使大鼠變笨了!

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

一對先天條件,養育環境完全一樣的同卵雙生子,提前訓練的孩子比成熟後才訓練的孩子爬梯速度更快,爬梯水平高。

提前訓練不僅花費了更多的時間,而且,竟然阻礙了能力的發展!

所以,孩子的時間一定要「留白」,留下「瞎玩」的時間,留下可以「浪費」的時間。

「浪費」,是為了更好的「利用」。

在暑假裡被當做「學習機器」的孩子不在少數,很多小朋友過暑假比上班還累。

但是,學習固然重要,快樂的童年更重要,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

暑假不應該被學習塞滿,而要讓孩子多運動,多接觸大自然,多和小朋友們玩鬧,和父母一起去參觀博物館。

孩子的成長自有其規律,別拔苗助長,多點陽光、雨露和快樂的空氣吧。

​父母縱容孩子「浪費時間」,是培養學霸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