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鄧超」的教育為什麼是失敗的?

2019-07-29     當媽有fun

最近,鄧超執導的電影《銀河補習班》正在熱映,作為一個對育兒十分上心的媽媽,我第一時間去看了電影。雖然大家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我卻從中對教育產生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並獲益良多。

影片中,鄧超飾演的父親馬皓文,在兒子馬飛被所有人都認定是笨蛋,是差生,已經沒救的時候,依然對兒子給予理解和支持,尊重他的個性,培養他的興趣,保護他的夢想,最終,馬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名太空人。

看起來,當初馬皓文頂著各種壓力和阻攔,堅持對馬飛實施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然而,在電影快結尾的時候,馬皓文卻內心無限悲涼地說:「我的教育失敗了。」

為什麼「鄧超」會這樣說?我們看看影片中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

馬飛臨近航天飛船發射時,擔心父親申訴不公正待遇會引起社會關注,影響自己的偉大前途,所以要求父親放棄申訴。並對父親說:「畢竟事情過了那麼久了,除了你,沒有人會在乎了。」

為了自己的航天夢想,犧牲了父親應得的正義,甚至都不讓父親出面參加自己的飛行儀式。馬飛的自私讓馬皓文認識到,自己忽視了對孩子的人格教育,孩子成才卻並未成人。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成功者,而是培養人。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鄧超」的教育確實是失敗的。

然而,現實中,「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並不少見。他們擁有高智商,良好的教養,卻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這樣的人,很容易為牟取私利而走向歧途。

北大教授錢理群曾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他說自己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學生坐在第一排,很認真地聽課,下課後還跑來積極地探討錢老的講課內容,分析得頭頭是道,錢老對他印象很深刻。

後來這個學生又來聽了兩次課,每次都很認真,錢老對他很是喜愛,以為自己遇到了一位值得栽培的學生。

然而,這個學生第四次來聽課的時候,跟錢老說自己想去美國留學,希望錢老能給他寫個推薦書,錢老答應了。然而,寫完之後,這個學生就再也買有出現過。

這個學生成績好,雙商高,所做的一切也都沒毛病,但是,這種滴水不漏的行為,讓人看不到一點真誠和可貴之處,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讓人很不舒服。

這種精英一旦進入社會的頂層,會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權利,他們功利的價值觀會影響一大批人,諸如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里,高育良、祁同偉等人,道貌岸然地牟取私利,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那麼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利己主義者,讓他們能夠為家庭和社會帶去溫暖和正能量呢?

01 不要培養孩子的自私和以自我為中心

很多家庭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以孩子為中心:總是變著花樣做孩子喜歡吃的菜,任何事情都是孩子優先,永遠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在「一切圍繞孩子轉」的模式下培養出的孩子,會自然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你們本該對我好。

在孩子看來,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不僅不會對父母心存感激,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反而會在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時候,心懷怨恨。

著名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3歲之前,自私是很正常的,因為這是由孩子認知水平發展受限而決定的。但是,在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有責任去糾正孩子「自私的天性」,讓孩子最終能夠融入社會,就需要讓孩子形成一個「他人」的意識。」

具體實施層面,可以通過吃飯來訓練孩子的「他人意識」。比如,孩子4、5歲的時候就立下規矩:飯菜做好後,大人不動筷子之前不能先吃;如果家裡有人飯點還沒回來,就單獨留出來一份。

家是社會最小的單元,當孩子有家的概念,他出去就會有「別人」的概念。

02 要捨得用孩子,讓孩子學會付出

父母們總是希望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對孩子盡心盡力付出一切,不讓孩子吃一點苦。

然而,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庇護下成長的孩子,好像並不領情,只會不斷索取,完全不懂得體諒和感恩。

到頭來,千辛萬苦,終於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一個向來只被照顧,卻從未照顧過父母,不能獨立管理自我的孩子,是無法體會父母的不易的。

霍思燕的兒子嗯哼,不管是在《爸爸去哪兒》還是《媽媽是超人》里,都常常像個「小大人」一樣照顧著媽媽的感受:

給媽媽洗腳,還問媽媽以前磕到的地方還痛不痛;媽媽害怕玩滑滑梯,就帶著媽媽一起滑,還教媽媽閉上眼睛;能夠清楚地記得媽媽的喜好……

這樣一個把媽媽寵成小公主的小暖男,羨煞旁人。

關於嗯哼「寵媽」的這一點,霍思燕分享過自己的心得:「我常常跟孩子說,』這個媽媽不會』,』那個媽媽不行』。然後,孩子就幫我乾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必時時強大,而是要適當示弱,讓孩子也學會為父母付出。讓他們更能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體諒他人,同時能感到自己也是「被需要」的,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心。

03 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為了成功可以捨棄親情的人

現在的孩子學習競爭壓力大,很多父母為了不給孩子增加負擔,就讓孩子「以學習為大」,其他的都不用管,也不重要。

甚至每年高考都會出現這樣的新聞:

父親病重,但為了不影響孩子高考,隱瞞了半年;

外公去世,家人卻在高考過後才告訴孩子;

……

雖然這些都是極端的個例,但是,也反映出人們都普遍把高考放在一個特別重要的位置,這種「特殊化」甚至都有點病態:

身邊大多數家庭,只要有孩子上了高三,整個家庭都會進入高度緊張的備戰狀態:父母在孩子面前小心翼翼、躡手躡腳,把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地十分周全。

而孩子呢,理所當然地認為,高考最大,自己最大,只要有什麼不如意,或者情緒不好,就會隨意發脾氣,甚至對父母大呼小叫。

一個從小被灌輸「學習最大」,「成績最大」的人,當面臨自身利益與親情的選擇時,恐怕會成為一個功利的白眼狼吧,這對家庭來說,絕對是一種災難。

人的一生,贏的機會很多,值得愛的人卻很少。

對父母來說,養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固然值得驕傲,但是,更難得的是,養出一個有愛的能力的孩子。

「鄧超」在電影中反覆強調:人生就像射箭,要知道箭靶子在哪裡,不然無數次的拉弓是沒有意義的。

然而,有夢想,找到箭靶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緊盯著箭靶,在射箭的過程中,不在乎一路上會刺穿誰,甚至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這樣的人又怎會給家庭帶來溫暖,給社會帶來正能量?

內在性格成長遠比外在名利更重要,我們的教育最基本的是為了培養出擁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是培養出的利己主義的精英。

作者簡介:當媽有fun,90後不完美媽媽,全職帶娃,分享育兒知識,關注寶媽成長。歡迎關注,一起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uIJQmwB8g2yegNDnn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