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 見字如面第 19 期
「 每周我會從留言中挑選一位 讀者來信
寫一封專屬回信,替他解決困惑
回信,是僅次於見面的儀式感 」
「假期這些天過的怎麼樣?」
「累。」
我的一個讀者,驅車幾百公里回了家;
好不容易休息幾天,卻還是要拿出一半的時間回微信。
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客戶。
在爸媽面前不敢流露情緒,怕他們擔心;
只好夜裡自己一個人偷著躲進樓道,抽會兒煙。
成年後,肩上的責任越多就越不敢再任性;
能壓垮一個人的,只剩日常不順心的總和。
今天的信,回給24歲的佩佩。
習慣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讓氣氛保持和諧;
受了委屈也不敢發難,不想給別人帶來麻煩。
成年後終於懂事了,隱忍克制的副作用卻都留給了自己。
有很多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在後台問過我同樣一個問題:
「大叔,我該不該辭職?」
我從不反對年輕人跳槽。
多嘗試才能有更多機會去體驗,體驗過才能發現自己更適合什麼。
任何人都有擇優選擇的權利,但這個權利也前提:
你得先有足夠的勇氣和資本。
你得先讓人看到你的價值,才能心甘情願為你的底氣買單。
公司十一聚餐的時候,運營溫迪敬了我一杯。
來公司一年,她做的出類拔萃。
剛過了26歲的生日,就送了自己一輛車。
我還記得人事把溫迪簡歷遞給我那天:
「能力強,但看簡歷跳槽實在太頻繁,擔心留不住。」
一起面試的年輕人,離職原因那欄填的都是由於地域、出於發展。
唯獨她就4個字——個人原因。
搭夥合作的同事整天摸魚,一個人乾了兩人份的活。
項目進度落後,老闆卻只看最終結果。
意外的是,當我問到她怪不怪前任老闆,她卻搖了搖頭。
「我比他還沒辦法接受低效率。」
「那如果再次遇到不喜歡的同事,你會再次辭職嗎?」
「我為什麼要為了不喜歡的人,放棄前途?」
在所有人都盲目臆斷,她的頻繁跳槽是一時意氣的時候;
只有我發現了,溫迪的底氣到底是什麼。
果斷和清醒。
她知道自己有什麼要什麼,介意什麼,可以為什麼而妥協。
這種果斷跟清醒,是很多人不曾擁有過的特質。
《我們無法成為野獸》的深海晶,為了讓所有人喜歡:
不喜歡的同事托她做PPT,她應了。
自己忙的焦頭爛額,同事卻在旁邊吃零食刷劇。
領導讓她帶新人熟悉工作,她也應了。
明明不是她的項目,她卻為了新人的失誤去道歉。
如果一個人開始在意起「身邊人」的臉色、態度,很快就會失去自我。
新書寫到一半的時候,我曾問過我爸一個問題:
「如果有人不喜歡我的書怎麼辦?」
我爸用特別輕鬆的語氣告訴我:
「你的書又不是為他們寫的。」
我瞬間就釋懷了,下筆也輕鬆了許多。
就連我們,都沒辦法做到被所有人喜歡;
所以會遇到不喜歡的人,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
我常跟剛來公司的年輕人們講:
「任何時候都別拿別人的問題和錯誤,去刁難自己。」
上司的責備、難纏的客戶,同事間的勾心鬥角、插科打諢...
最可怕的,不是遇見讓你不順心的人,碰到看不慣的事;
而是你遇到了,卻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只想到了離開這一個辦法。
對很多人來說,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並不容易。
可惜的是很多人,直到辭職之後才明白:
工作的使命是讓自己更強,賺錢讓生活更好,其次才是合群和接納。
渡邊淳一曾在書中說過:
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和什麼樣的人一般見識,你也就是什麼水平。
不跟討厭的人一般見識,並不是我們軟弱,更不代表虛偽;
而是意味著我們內心,已經成熟到了可以容納不喜歡。
《流浪地球》剛開拍的時候,就有人說吳京是三流演技假愛國。
但他看得開,清楚旁人的詆毀跟自己無關;
該吃飯吃飯該拍戲拍戲,偶爾還自我調侃幾句。
電影上映,吳京成了國內電影第一個票房破百億的演員。
孫楊在游泳賽場上,曾多次受到澳大利亞選手霍頓的挑釁和造謠;
但是他沒有過多關注這些,也不曾站出來反駁過什麼。
因為孫楊心裡清楚,吵贏了對方沒有任何意義;
站在比他更高的領獎台上,超過對方才叫真本事。
一個保持鈍感,另一個適時銳利。
那些真正高級的鬥爭,都是潤物無聲的蠶食,而不是針鋒相對。
90後離職率曝光的時候,曾有過一種說法: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但是可以往死里罵那些中年人。」
很多職場人都拿它當調侃,我聽了卻怎麼也輕鬆不起來。
年輕時還能衝動,面對被定義想證明,卻為現實碰壁;
中年時沒了退路,不敢再任性,只剩下了隱忍克制。
每個過了20歲的人,生活里其實都藏著一句不容易。
遲疑隨處即來,失意心煩也在所難免。
累的時候就別再緊繃了,給自己放個假吧。
陪愛的人一起做些喜歡的事,偶爾也允許自己任性一次。
看完了文章點點「在看」,跟我一起做個約定:
輕鬆過後,再好好思考;
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