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呢,想和大家分享一篇美文,來自讀者劉素萍的投稿。
如果大家遇到打動心弦的美文,也歡迎積極向我們推薦,與大家一起分享。
文字:劉素萍 主播:劉派
今天,只想認識一棵樹
01
在山東老家只聽說過枇杷蜜,很少看到枇杷樹,更別提它的花和果。
在武漢,我家樓下就有一棵枇杷樹,因住在四樓,站在書房的窗前俯瞰,枇杷樹盡收眼底。
五月枇杷滿樹金;初夏多雨,黃燦燦的枇杷果綴滿枝頭,枇杷果上掛著晶瑩的雨珠,這樣的畫面真的很美。
「陽春三月賞桃花,初夏時節品枇杷。」春末夏初,正是吃枇杷的好時節,其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味道鮮美,被譽為「果中之皇」,最妙的是,它熟得最早,與楊梅、櫻桃並稱為初夏三姐妹。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那透著嫩黃的橙色,迎風搖曳的枇杷,惹得我垂涎欲滴,難怪歷代詩人會留下那麼多讚美枇杷的詩句。
02
宋代詩人戴敏的《初夏遊張園》里形容:「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唐代詩人白居易對枇杷的讚美「淮山側畔楚江陰,五月枇杷正滿林。」生動描繪了江南枇杷成熟時節的美麗景色。
而唐代詩人杜甫認為:「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枇杷果不僅香甜,還成雙成對,也比喻夫妻和美。
「滿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見具袈裟。」那滿樹的枇杷花,帶著淡褐色的花萼,仿佛是得道高僧的袈裟,將花氣的清奇與枇杷樹的端莊比喻的格外貼切。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從京城前往四川,路過一座寺廟時,聞到了清奇的花香,看到了開著白花的枇杷樹。
也只有敏銳的詩人,才能夠分外的聞出枇杷花與眾不同的寒香;這種香氣凜冽清新,這些花朵低調掩藏在兔耳朵一樣的葉子底下。
03
難道枇杷冬季開花?
在人們基本的認知里,春花、夏綠、秋實、冬藏。而枇杷卻與眾不同,秋天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子,夏初成熟,承四季之雨露, 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
寒冷的冬天裡,我在暖融融的書房裡看書或寫稿,窗外就是開滿鮮花的枇杷樹。
書房的窗戶是一個飄窗,白色的窗紗、淡藍的窗簾,窗台鋪著與窗簾同款布料的墊子和靠背。看書或寫稿累了,我就坐在窗台上,俯瞰一樹枇杷花。
乍一看,滿樹金花的枇杷樹還真有點像丹桂,只是,比桂花大了不少,一串串的金花中夾雜著白色的點點。
湊近細看才發現,原來所謂的「金色花朵」其實只是生長在花萼上的細密絨毛,而白色才是它的花瓣,輕薄的五片花瓣之內,又是一叢密密的金紅色花蕊,難怪遠觀金多白少。
冬季,百花凋零,此時能聞到枇杷的花香,那真是沁人心脾,不可言說。
每當一波波的寒潮襲來之季,就是枇杷花燦爛綻放之時。只不過它的花太過樸實,沒有玫瑰的艷麗,也沒有牡丹的華貴,更沒有撲鼻的濃香,但它確實淡淡地開在初冬,而且默默地開上幾個月,為來年的收穫做出貢獻。
冬日少花,當站在花兒正在怒放的枇杷樹前拍照時,或許也是一種極美的享受吧!
枇杷不僅花美果甜,還有醫藥作用,清代光緒年間,秋瑾的祖父常以當地盛產的枇杷花、枇杷葉供百姓煮水飲用,以滋陰降火,清肺化痰,治療感冒咳嗽、肺胃熱盛、口乾舌燥。他常對百姓說道:「這是民間藥品,省錢又能治病。」
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各類小區,都不難見到枇杷樹的身影,它們被作為風景樹來觀賞。
枇杷樹也是一種吉祥樹,樹形整齊美觀,葉大蔭濃。四季常青的枇杷樹,寄寓於帶來家庭的美滿和事業的成功。
END
今日歌曲:《有幸》 演唱者:老光
編輯 | 劉派 製圖 | 嚴婷 剪輯 | 趙怡然 主編 | 鄒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