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關鍵的事情不是中高考,而是四、五年級

2019-12-13     家長社區

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的「起跑線」,關注孩子的小升初、中考、高考,認為這些才是對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節點。其實,真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期,被大多數家長忽略了,那就是孩子四、五年級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看看今天這篇文章吧!


一、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


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個性


孩子一般在 10 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崛起,他們強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這一心理,仍把孩子當小孩子看待,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常常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與父母作對。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故意與你作對,只是單純的不聽話行為,其實背後隱藏著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層原因。


自我意識正處在形成期,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且總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但由於生活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孩子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錯誤的,因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會讓孩子的情緒、情感發生很大的變化。


面對這一情況,家長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緒變化的原因


孩子會出現「煩死了」「好煩呀」之類的話語,而且這類話語的數量會一直上升。很多孩子在作文里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


一個孩子說:「媽媽讓我穿的衣服總是我不喜歡的;我喜歡長發,媽媽卻讓我剪成短髮……媽媽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現。」

另一個同學說:「爸爸媽媽不讓我和同學玩,不讓我讀我喜歡的那些課外書。他們好像永遠都不相信我。」


其實,孩子的煩惱並不僅僅是針對玩具、衣服、髮型,或者是課外讀物,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當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後,他的一切消極、叛逆的情緒都會消失。


例如,面對兒子並不如意的成績單,一對明智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xxx數學沒有考好,他已經做好回家挨「板子」準備。回到家後,他把成績單往客廳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晚飯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


晚飯後,爸爸媽媽什麼也沒說,回到自己的臥室里看電視去了。孩子實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難道是爸爸媽媽沒有發現我的成績單?於是,他悄悄地來到客廳,在他的成績單旁邊,爸爸媽媽給他留了一張便條。


兒子:


爸爸媽媽知道這次沒有考好,你心裡也很難過。你不必緊張,爸爸媽媽不會懲罰你,因為懲罰孩子永遠都不是目的。


爸爸媽媽相信你肯定不會放棄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試時,我們不要求你考得多麼好的成績,只要比這次的成績前進一點點,我們就會很滿意。

永遠都支持你的爸爸媽媽


讀了爸爸媽媽的便條之後,這個小男子漢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寫道:


我是輕易不流淚的,但我被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尊重感動得流淚了。在拿著成績單進家門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與父母吵架的準備。但現在我知道了,那是沒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兒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正處於情感的突變期,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感動。與送給他們貴重的禮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讓他們感動。


方法二:允許孩子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10 歲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經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同學之間的關係和友誼將成為影響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科學的方法應當是這樣的:


面對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泄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而此時,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為孩子準備一個沙袋,允許孩子對著沙袋發泄情緒;允許孩子養小動物,當孩子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時,可以鼓勵孩子對著小動物傾訴;鼓勵孩子跑步、做運動發泄情緒……這些都是幫助孩子發泄情緒的好辦法,但最重要的一點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認同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自由表達悲傷和軟弱。


方法三: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四、五年級是孩子情緒、情感的突變期,也是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關鍵期。這時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愛好有了明顯的分辨能力,然而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說不會與父母溝通,而這恰恰是促使他們情緒惡化的原因。


要想培養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父母最先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關係,說出來,看父母有沒有辦法。


案例:


在一個家庭中,有一個這樣的約定:任何一個人情緒激動時都不允許說話,而當他自己感覺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時,他要大聲地喊「暫停」,然後用最合適的方法去發泄情緒,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個房間裡去安靜一會兒、出去散散步、打打籃球等。當然,當有人大喊「暫停」之後,家庭的其他成員決不會去問他原因,或對他的行為做出任何評判,而是等他情緒穩定了,由他自己告訴大家,他情緒變化的原因。自從有了這個約定之後,他們愛發脾氣的兒子從來沒有情緒失控過。


這個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許孩子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同時又通過恰當的方式把這種負面情緒發泄出去。



二、 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


告訴孩子他在為誰、為什麼而學習


四、五年級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很多孩子開始討厭學習,討厭寫作業,甚至對父母常說的「要好好學習」等話也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這與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關。


在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會更多地遵從家長和老師的意見,從不會過多去想「為什麼」,他們認為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級後,孩子的思維能力迅速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思維,他們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不好能怎樣呢?


由於自我意識剛剛出現,這時候的孩子固執地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時,父母的嘮叨和命令不僅會令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給他們一種錯誤的信息:學習時一件很艱苦的事情,他在為父母而學習。在這種錯誤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會產生厭學情緒。


其次,這與父母不了解小學階段知識的難度發展規律有關。


到了四、五年級,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很多孩子都會感覺到對學習力不從心。如果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責、打罵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厭惡學習,從而產生很強烈的厭學情緒。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處於哪個年齡段,你要想教育好他們,必須提前了解他們的心理。做父母的就應該提前向孩子灌輸「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觀念。這樣,對於思維正在高速發展的四、五年級孩子來說,這將會促使他們的成績穩步前進,而不是厭學。父母要對孩子多些鼓勵,少些抱怨;多些表揚,少些批評。
孩子在四年級之前,或者在讀四、五年級的過程中,父母還應該提前知道哪些知識呢?或者說,父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呢?


方法一: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讓孩子產生誤解:他是在為父母而學習。父母越是逼著孩子去認真學習,越可能給孩子創造了拒絕學習、反駁父母的機會。


案例: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看到曉宇拿著課本在客廳里一邊看電視,一邊看書。她沒有像往常那樣勃然大怒,逼著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間裡去看書,而是跟孩子打過招呼後,就開始忙自己的家務。


一會兒,曉宇沉不住氣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明天要考語文。」媽媽「嗯」了一聲,就沒再理他。他還在繼續試探媽媽,說:「可是,媽媽,我還沒有複習完呢!」媽媽還是「嗯」了一聲,又開始忙自己的事情。曉宇有點失望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怎麼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關心我了呀?」


媽媽放下手裡的家務,認真對他說:「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書。媽媽當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績了,可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書,在哪看書,是應該由你自己來決定的事情。」從此以後,曉宇對媽媽的態度深信不疑了。


當孩子試探父母時,父母的態度一定要堅定,說不參與就不參與。如果面對曉宇的試探,媽媽用責備的口氣對曉宇說「再不好好看書,就會考試不及格」「考不好會被老師懲罰的」……那麼,曉宇會繼續與媽媽玩這種「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學」的遊戲。


方法二:告訴孩子——你要為理想而學習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這樣勸孩子好好學習:「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娶不到媳婦(找不到好老公)!」「如果你不好好學習,你將來就會成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就要過很艱苦的生活!」……


也許父母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來說服孩子要好好學習,然而,父母們卻忽略了這一點:四年級的孩子,正處于思維的高速發展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父母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他們要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
在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時,家長要特別注意一點,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例如強迫孩子把某個不喜歡的職業當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據還子的特長和愛好,幫助孩子樹立理想。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如果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麼,媽媽就給你買什麼。」「考了這麼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丟人,你還好意思要這要那!」……這種教育只能是害了他們,或者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蠻橫不講理,或者使他們的成績大幅下降,鬱鬱寡歡,甚至走向抑鬱或自卑。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成績。學習是學生的職責,學習好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做到的事情。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種各樣的物質來獎勵 TA,這樣只會讓你的孩子有個錯覺:學習是為家長學的。
對待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首先不能打罵他們,其次要鼓勵他們,幫他們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幫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並告訴他們:「只要學習一直在進步,成績是次要的。」
家長還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輕鬆地學習氛圍,如與孩子一起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不要動不動就問孩子成績、放學後就催促孩子去做作業,這樣只能讓孩子有種錯覺:他是為成績而活。


方法四:父母對一至三年級的孩子不要太過嚴厲


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孩子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的,父母要求什麼,他們就會做什麼,父母說什麼,他們就會聽什麼。此時,父母的嚴厲可以起到作用。


但到了四、五年級,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有了自我意識,當父母再嚴厲地要求他們去學習、再規定他們每次考試必須達到的名次時,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件很苦的事情,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對於那些還沒有上學,或者剛剛讀小學的孩子來說,父母們不要急於教會他們多少知識,也不要要求他們考多麼好的名次,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對 10 歲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總結的很好:


多問快樂,少問學習;
多問「這次考試中,你細心了嗎」,少問「這次考試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問「你喜歡學……」,少說「今天我教你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GIrVA28BMH2_cNUgTUB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