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談到,電視連續劇《一個都不能少》當中「兩村合併」搞旅遊、「易地搬遷」暖民心、「石頭城」里來築夢背後的稅收故事。這一期我們將把視角對準劇中出現的民間手工業、葡萄酒莊和有機蔬菜,看看這些產業背後的稅務力量。
甘州剪紙上熒幕巧手編織幸福路
劇中第一集講的是在扁都口鎮的豐收節上發生的一些事,其中由陳瑾飾演的女主周妍鳳(鳳鳳)在豐收節展銷手工剪紙的場面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鳳鳳所在的攤位上30多幅栩栩如生的剪紙,均來自甘州區市級非遺項目《甘州剪紙》,創作者是甘州區明永鎮上崖村二社的民間藝人郭雲海。
郭雲海的作品題材豐富多彩,有偉人、中國夢系列,有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系列,還有五色套色剪紙;有流傳下來的經典圖案,還有與時俱進創作的圖案,配合了全劇錄製的需要。郭雲海說:「從電視劇中我看到了我的剪紙,我們農村脫貧攻堅少不了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不僅帶動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也引導更多的人尤其是農家婦女們用巧手創造美好的生活,不但傳承了非遺文化,而且也增加了她們的收入。」
的確如此,張掖市近年來充分挖掘當地傳統民俗手工藝的發展潛力,通過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實訓基地,持續推動本地傳統民俗手工藝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使當地傳統手工藝品換上「新妝」銷往全國,讓城鄉婦女實現了居家創業就業。
成立於2013年5月的張掖市高台縣九發婦女民間手工製品專業合作社,就是這樣一家從事民間手工藝品開發、製作、包裝和銷售的純女性合作社。公司主要的手工藝項目有彩岩畫、剪紙、刺繡飾品、麥稈畫、串珠工藝等,其中自主設計製作的張掖丹霞竹碳盤系列旅遊產品深受省內外客戶青睞。合作社採取「合作社+企業+基地+社員」的運作模式,為社員提供信息諮詢、技能培訓、技術交流、工藝引進、材料供應、產品包裝、貯藏運輸、專業市場建設及拓寬銷售渠道等一條龍系列服務。同時,開闢線上線下銷售平台,初步形成了傳媒公司宣傳、合作社和能人製作、電商公司銷售為一體的商業運轉模式。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已累計培訓婦女2000餘人,帶動特色技能家庭200多戶,戶月均增收800元以上。今年35歲的郭麗娟是高台縣合黎鎮五二村人,2014年起,她加入合作社製作編珠產品,在家一天能做十幾個掛件,一個月的收入有2000元左右。
為助力納稅人輕裝上陣,高台縣稅務局加大優惠政策宣傳輔導力度,針對該合作社的特點與業務需求,重點解讀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措施以及最新的稅收政策,幫助企業解決稅收政策實施過程中的難點,更好地將各項優惠落到實處。「特別感謝稅務局的同志這麼盡心地為我們著想,經常來給我們輔導稅收政策。僅2019年我們合作社的減稅額就達到了17.4萬元。」合作社財務負責人桑秀梅說。
該企業於今年2月24日正式復工,一個月共產生了4.59萬元的銷售額。前幾天企業財務人員開票時再次確認了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稅率由3%降為1%的情況後,簡單地算了一筆帳:「這樣的話就減免了近一千塊的稅款啊!我們這次復工婦女共16人,其中有10人就是貧困婦女,這減下來的稅款可以給她們漲工資了!國家政策這麼好,她們的幹勁一定會更足的!」
山丹縣丹美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也是一家經營剪紙、麥秸畫等民間工藝品的設計、製作、裝裱和銷售的企業。近年來,山丹縣稅務局管理人員做實做細對企業的稅務輔導工作,確保納稅人熟知並掌握政策,全面享受減稅降費政策紅利。僅2019年提高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稅標準這一政策,就為該企業減免稅款9650元,一年下來幾乎不用交稅。「一幅好的麥稈畫需要一年才可以完成,成本較高,減稅降費政策很好地緩解了企業的資金緊張問題,稅務幹部熱情周到的服務,更讓我們信心十足。」說起企業享受到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法人周玉梅連連稱讚。
不得不提的是,今年新冠疫情發生後,周玉梅將剪紙藝術與疫情防控巧妙結合,製作了一組疫情防控剪紙佳作,其中《最美逆行者》、《堅守》、《保護野生動物從我做起》等作品,以獨特的方式,用「剪」助力抗疫的決心,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決心和意志。
酒莊文化遠流長企業發展稅護航
劇中年輕的焉支村村委會主任趙東橋希望打造葡萄酒莊,發展葡萄產業,帶領焉支村脫貧致富。這個「金點子」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張掖市發展有機葡萄產業的啟發。張掖地處北緯38度,與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產地法國的波爾多處於同一緯度,是葡萄產業發展的最佳區域。近年來,張掖市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大片戈壁荒灘,建設有機葡萄種植基地,大力發展葡萄釀酒和鮮食葡萄產業,積極拓寬群眾增收致富途徑,產業扶貧成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
劇中葡萄園的拍攝地就在位於臨澤縣板橋鎮古城村銀坡灘的甘肅紅橋莊園葡萄酒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4年12月,註冊資金3600萬元,公司主要經營釀酒葡萄種植、葡萄榨汁及葡萄酒銷售。2017年7月該公司增資200萬成立了甘肅紅橋旅遊文化有限公司,它融合了葡萄園觀光、葡萄採摘、葡萄酒品嘗、葡萄酒文化傳播、田園休閒度假、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發展模式。
從紅橋莊園葡萄酒有限公司註冊登記到紅橋旅遊文化有限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臨澤縣稅務局平川分局稅收管理員多次為該公司送去了各類稅費優惠政策,在做好政策宣講的同時也為企業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如今,該公司財務負責人郭義梅已經成了稅務局的「老熟人」,每每說起「稅務局」,她總是讚不絕口。「僅2019年一年,我們紅橋莊園就享受了56.38萬元的稅收減免,紅橋旅遊文化也享受了1.29萬元的優惠減免。這一部分錢我們將會拿來做好後期產品及旅遊項目宣傳,引進國外先進的釀酒技術,不斷擴大產品知名度,提升產品品質,同時豐富旅遊文化項目,吸引更多人前來遊玩,讓遊客有更好的體驗。」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臨澤縣稅務局「問診團隊」為該公司送上「稅情聯繫卡」和「企業社會保險費階段性減免政策定心卡」的同時,系統地為郭義梅進行了政策輔導,希望幫助該公司早日復工復產。
甘肅祁連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位於張掖市高台縣,因其生產工藝先進,產品品質一流,在業內獲得了諸多榮譽。2019年國務院實施的大規模減稅降費不僅在資金上對企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更是從政策心理上提振了企業發展的動能和信心。增值稅稅率降為13%後,該企業全年減稅約50萬元,同時享受固定資產一次性加速折舊或一次性扣除政策13.5萬元,企業所得稅減按15%徵收2.6萬元,共計66.1萬元。
企業財務總監王殿武說:「在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過程中,稅收槓桿的影響巨大。」他認為,國家連續出台的高含金量深化增值稅改革政策,使企業發展壯大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降低稅率最直觀的表現是企業流動資金的增加,這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不僅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和納稅成本,也使得企業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產品推廣、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等方面,把產品做得更好,為企業帶來了最直接的減稅減負獲得感,提升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受疫情影響,葡萄酒市場需求大幅度下降,造成葡萄酒滯銷,資金回籠困難。為應對以上困難,該企業積極爭取社會投資,廣泛擴大產品宣傳,主動開拓渠道籌措資金保障企業復工生產。對此,稅務部門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認真落實發票領用、延長申報期限、延期繳納稅款等一系列支持措施,通過稅企微信群,「一對一」輔導等方式豐富和優化企業訴求渠道,加強與企業的日常交流,制定並為其發放了《疫情防控稅收優惠政策宣傳輔導工單》,及時聯繫企業財務人員進行相關政策輔導,確保企業「應享盡享」稅收優惠,積極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有機蔬菜生戈壁一帶一路嫁海外
該劇的前兩集有一個看點是,焉支村的姜大嗓發現丹霞村的狗娃在豐收節上售賣無有機認證蔬菜的事,一來二去鬧到了蔣為民書記跟前,蔣書記要求一定要嚴肅處理此事。趙百川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後當眾向購買者賠禮道歉,不僅承諾原價退款並兩倍賠償買家,還藉機邀請大家到丹霞村的有機蔬菜大棚里實地參觀,把丹霞村採摘游的一條龍服務介紹了個遍,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給自己打起了廣告,把壞事變成了好事。
其實,不論是沿著國道312線、連霍高速G30還是蘭新鐵路線,可能在大多數外來人的印象中,張掖還是過去那個戈壁灘,也壓根不會想到戈壁灘還能「種」蔬菜,而且戈壁荒灘「種植」的有機蔬菜,不但走俏國內沿海城市,還遠銷東南亞、中亞等國家。但事實不容置疑,近年來,張掖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挖掘沙化地和戈壁荒灘地的資源潛力,以沙為基礎,以綠做文章,將劣勢變優勢,在農業產業方面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具有特色優勢的戈壁有機蔬菜,不僅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也成為全省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的新亮點,對推動甘肅(乃至整個西北)更多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成立於1999年的甘肅甘綠脫水蔬菜有限責任公司經過20多年的風吹雨打,目前已經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出口企業。近年來,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利用稅企QQ群、微信群、12366簡訊平台及時向該企業推送稅收政策,讓納稅人準確掌握政策規定和辦理流程,充分享受減稅紅利。為了助力企業「走出去」,針對該企業的退稅業務,稅務部門開通「綠色通道」,2019年該企業享受出口退稅60.4萬元。「受益於稅務局推出的出口退稅『綠色通道』,公司今年的出口退稅總能第一時間到帳,這減輕了我們日常的運營成本,也讓我們有更多資金升級無公害蔬菜的種植技術,助力脫貧攻堅,促進本地特色農產業轉型升級。」企業負責人王桂蘭說。
2020年年初,該公司對外出口一批脫水蔬菜,原計劃在春節後辦理出口退稅,但突然席捲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完全打亂了企業的預期安排。根據正常的退稅流程,從資料審核、文書流轉、開具退還書、完成退庫事宜,至少需要10個工作日。疫情期間復工形勢嚴峻,早一天收到退稅款,公司運轉壓力就大大減輕一分。在了解到企業困難後,該局組建「稅收輔導小秘書」團隊,主動聯繫企業,落實「容缺受理」機制,一個工作日內完成了流程推送和資料審批所有步驟,並將相關資料提交國庫。2020年3月10日,5.3萬元的退稅款劃撥到帳,幫企業解了燃眉之急。「沒想到出口退稅非但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辦理速度反而更快了,我們會將收到的這筆退稅款及時打給菜農,開足馬力,加緊生產,爭取把受疫情影響的生產進度補回來,將損失降到最低。」對於未來,財務負責人張旭東信心滿滿。
疫情期間,張掖市稅務部門紮實落實「優惠政策落實給力、『非接觸式』辦稅添力、數據服務大局盡力、疫情防控工作加力」的「四力」要求,採取有效措施為企業紓困解難,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順順噹噹。
張掖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以水果、種苗、蔬菜及花卉的培育、進出口及銷售為主營業務,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該公司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們先後為民樂縣人民醫院、張掖市人民醫院、張掖機場等41家單位送去價值11萬元的水果、蔬菜等物資,並向民樂縣工信局捐款5萬元。針對交通管制嚴格,致使公司的產品不能及時外銷的問題,民樂縣稅務局安排專人通過大數據信息引導企業尋找運輸車輛和市場,同時,為企業提供「隨時申報、隨時審批、隨時享受」服務,有效解決了企業農產品滯銷、資金緊缺難題。
稅務幹部在為張掖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送上「復工復產稅情聯繫卡」及「政策大禮包」的同時,詳細了解了企業在復產復工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意見建議。在得知公司為疫情防控捐助的物資和現金總值可以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全額扣除時,負責人趙升忍不住讚嘆:「國家對我們的扶持政策真得很到位,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基本上沒有任何稅收方面的負擔,只管搞好發展就好,近期我們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也在加緊生產,相信離春暖花開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在山丹縣芋興粉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臧亞虎看來,公司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當地稅務部門的支持與幫助,「特別是疫情發生後,稅務部門多次通過視屏連線宣傳稅費優惠政策,全力幫助我們企業復工復產,尤其是一次性退還增量留抵稅額的政策,有效解決了我們資金緊張的問題,為企業減輕了不少負擔。」截至目前,該企業僅2月份增量留底退稅就一次性退稅20.6萬元,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資金保障。
「減稅降費給老百姓帶來了真真正正的實惠,現在村裡的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國家的好政策和稅務部門的好服務讓我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過上了好生活。」與該企業簽訂訂單的農戶王政珠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好了,本期《一個都不能少》背後的稅收故事今天就為您講到這。隨著劇情的不斷發展,還會出現更加動人的情節,背後也會有更加精彩的稅收故事,那就讓我們一起追劇,一起期待下一期的故事吧!
來源:張掖稅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