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圖圖有個綽號,是媽媽給他起的,叫「拖拉機」。媽媽也有一個綽號,叫「河東獅」,是圖圖給媽媽起的。
早上,媽媽叫圖圖起床,已經是第三遍了。這一次,媽媽的聲貝明顯提高了很多,圖圖坐起來抱著頭依然不願意動。媽媽喊第四遍、第五遍的時候,圖圖才慢騰騰地開始穿衣服。
圖圖的磨蹭和媽媽的吼叫,幾乎每天都要在家裡上演。媽媽覺得圖圖吃飯慢、寫作業慢,就連上廁所都很慢。圖圖覺得媽媽每天都在喊,她的聲音越來越洪亮,都快趕上女高音了。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爸爸媽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爸爸媽媽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慢慢都變成了「河東獅吼」。可是再大聲怒吼,孩子的狀況似乎也沒有什麼好轉。
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拖拖拉拉原因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早晨,快要遲到了。媽媽讓孩子趕緊背書包,孩子卻拿起書包旁邊的玩具玩起來了。此情此景,真是讓人火冒三丈。
孩子慢吞吞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他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走了,所以媽媽交代的任務往往是完成不了,也完成不好。
孩子拖拖拉拉原因二:父母太著急。
我們有些做父母的,是非常急躁的脾氣。我的指令發給你了,然後孩子就要趕緊做出反應。但是,孩子的生理節奏和大人本來就是不一樣的。
孩子的心智不夠成熟,身體的小肌肉也發育不夠完善,所以孩子的動作和思想協調能力不是像大人一樣快的。我們覺得孩子慢,其實孩子已經做得很好了。
孩子拖拖拉拉原因三:天生慢性子氣質。
有一部分孩子,不管是說話還是行動確實比同齡人都要慢很多。外向的孩子活潑機靈,內向的孩子害羞、穩重。孩子天生是內向、做事穩重、底細的性格,爸爸媽媽還是應該適應孩子的個體差異。
孩子總是拖拖拉拉,父母應該怎麼辦?
對策一: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做事總是慢吞吞,有的父母嫌棄孩子慢,就總是包辦代替。孩子吃飯慢,我們還是喂他吃更節省時間。孩子穿衣服慢,我還是快點給他穿好比較省心。爸爸媽媽的包辦代替,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慢。
改變孩子慢吞吞,首先要從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理能力強了,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所以,平時我們還是要多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對策二:增加孩子和別人交往學習的機會。
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去幼兒園和學校呢?因為孩子在集體生活中除了學習知識,還會有很多其他的收穫。
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是可以互相刺激學習的。比如,一起拼搭積木,誰拼得更快、更好。孩子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優點,促進自己的成長。
對策三: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孩子有一些行為的問題,也許他並不是故意的。我們作為父母,應該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一點點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有的孩子為什麼越催越慢,因為孩子覺得衣服是給媽媽穿的,慢了媽媽要發火。作業是給媽媽寫的,寫得慢媽媽很生氣。媽媽催得越多,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越沒有責任心。
讓孩子練習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讓他承擔幾次遲到、寫不完作業的後果。孩子嘗到了苦頭,也許就會慢慢快起來了。
對策四:多給孩子正面的鼓勵。
媽媽給孩子的負面的評價,很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籤。我們叫孩子「拖拉機」、「磨蹭大王」,孩子會覺得我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懶得去努力去改變。
還有一部分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尊心會越來越強。爸爸媽媽的批評和斥責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你越是催我,我偏要慢吞吞的。
我們不要總是批評和否定孩子,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多給孩子正面的鼓勵和讚美,讓孩子有信心和勇氣去追尋更好的自己。
養成一個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改掉一個壞習慣,更是非常艱難的。我們要有信心、有耐心,和孩子一起改掉壞習慣,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