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誤會北京小吃了,先不說好不好吃,但是講究是絕對的

2019-08-01     萌煮家常菜

我覺得,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會發自肺腑的向北京小吃道歉了!在這之前,我以為所有打著「本土」二字的北京小吃都是粗糙且難吃的!但是經過我認真的了解,以及北京本地同事帶我認真品嘗、給我仔細科普之後,我才發現,好不好吃的先不下定論,但是講究,是絕對的!北京的每一個看上去粗糙無比的小吃背後,都隱藏著北京人執著且不願與外人說的講究!


京醬肉絲是我打開北京菜的第一扇門,然而吃過之後,我對北京菜的大概定論就是又黑又咸吧。口感略微黏膩的肉絲聚集在白瓷盤的中央,與之相配的,還有一碟蔥絲。作為北京最著名的菜肴之一,論我如何發揮想像力給自己洗腦,都沒法把它和精緻二字扯到一起。然而聽了北京朋友的講解,我才知道,這一盤京醬肉絲,我只是吃到了皮毛。


由於北京地處北方,冬天的時候天氣寒冷,再加上過去物流不發達,所以想吃點新鮮的菜很困難。然而面對那些放了很久,顏色與味道都欠佳的蔬菜和肉類,北京人民並不認輸。為了能夠讓色澤看上去更誘人、更有食慾,北京人開始巧妙的將各種醬利用起來。黃醬口感咸香,面醬味道偏甜,清醬色重味鮮。你想追求什麼口味的菜肴,就放什麼口味的醬。而京醬肉絲,應運而生。


除了京醬肉絲,北京的各種小吃,也在北京人的努力之下,帶著各種講究。比如說,讓外地人嗤之以鼻的豆汁兒。帶著一股令人不悅的酸腐味,配著焦圈兒和辣鹹菜絲兒,讓人吃進嘴裡就有一種,我錯了,我再也不吃了的決心。其實你不知道,熬豆汁一定得用砂鍋,金屬器皿會讓豆汁兒一不小心就變了味了,熬的時候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火大了容易把豆汁兒熬澥了,火小了,豆汁兒的味道又爆發不出來。就是熬到那種馬上就要咕嘟咕嘟的冒起小泡了,狀態也慢慢絲滑的時候,才算完美。豆汁兒,對熬的人要求高,對喝的人一樣有高要求。不能等晾涼了大口喝,必須得趁著那股燙嘴的勁兒還在,小口小口的吸溜著。抽空咬上一口焦圈兒和鹹菜絲兒,熱辣的口感貫穿唇齒,一股熱流湧入身體深處,那感覺,吃完了只剩下舒爽二字了!


還有讓外地人覺得有些難以下咽的炒肝,實則與炒沒有一點關係,裡面也不只有肝,還有臟器味極濃的大腸。做炒肝的時候,對食材處理的要求非常嚴格。肝要選擇二到三斤的最佳,其中肝上的筋和苦膽要剔除乾淨,否則影響口感。處理大腸的時候,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不能處理的太乾淨,否則臟器味全無,空剩口感了。很多大廚直接用刀背刮腸子內壁,既留下了臟器味,也能清理乾淨。做的過程也是講究頗多,先把肥腸燙熟,然後再加入蒜醬、蔥花和提前熬好的口蘑湯,最後才放入肝,以確保肝在出鍋後依舊口感鮮嫩。吃炒肝的標配是豬肉大蔥餡的包子,雖然吃完之後嘴裡混合著無以言說的味道,但是卻足以讓北京人在沉悶的早晨立刻恢復一股精神氣兒!


​所以,看完這些北京小吃,你還覺得北京小吃不講究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wpvXmwBUcHTFCnfvK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