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兩年,年薪百萬,從農村娃到首席經濟學家

2019-07-11   愉悅犯

最近,跟我的一位實習生聊天,他和我分享了他的焦慮:

有人說,畢業五年,同學之間的差距,可能比人與豬之間的差距都要大。事實上,據他觀察,差距不是畢業後的五年養成的,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來:

有人靠著家裡的關係,早早地找好了金融機構的工作,就等畢業拿證;

有人靠著勤奮學習,學術上也有些建樹,打算繼續讀書深造;

也有人家境一般,認真讀書、努力實習,為了一份體面的工作而奮鬥。

而他自己呢,感覺放在同學中屬於中等,生活沒什麼壓力,但也對未來迷茫。一眼望去,5年之後大家的差距,其實在今天已經埋下了種子。

01

你看,還在讀書的孩子們都已經很焦慮了。早已步入職場的你,是不是更加焦慮呢?

根據我的觀察,絕大部分人的焦慮源於與同齡人的「比較」。這也是「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這樣的文章能火起來的原因。

你想想這樣的情形:

剛畢業時,比公司、比收入:人家世界500強,你只是創業小公司;人家月入8000,你才年入3萬;

工作兩年:比升職、比加薪:人家當上小主管,你只是底層搬磚工;人家年薪20萬,你才月薪8000。

我不用再列舉了,容易讓你焦慮的事情太多了,小到領導表揚了同事,卻批評了你,都足以讓你焦慮。

於是,你很可能一邊罵著「996」,然後一邊乖乖地加班,不然拿什麼和同齡人拼?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看待職場發展的方式,真的對嗎?

02

如果,你焦慮的時候還很迷茫,那麼你可能感覺自己沒救了。

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所以做什麼都畏手畏腳,生怕出錯。

小陳是我一位朋友。學生時代學習成績不錯,畢業的時候也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畢業快十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已經屬於被同齡人拋下的那群人了。

同一批進公司的,有人已經當上副總;比他後進公司的,三四年時間已經比他高几級了。

我問他,有沒有分析過產生差距的原因?

他說主要還是自己的視野比較窄,也沒有明確的興趣點,所以工作上很多時候是聽從安排,雖說做事能力沒問題,但是也缺少向上的突破力。

我問他,覺得自己可以做什麼?他說什麼都可以啊,各方面的事情都做了不少,但是都沒有成為發展方向。

為什麼不呢?

他告訴我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覺得自己聽全能的,如果選擇一個方向主攻,就意味著要放棄其他的積累,感覺很可惜。更重要的是,擔心萬一方向錯了,畢竟年紀也擺在這裡,經不起失敗。

聽完之後,我覺得很可惜。

比起他犯錯而可能浪費的時間,這麼些年,其實猶豫不覺才浪費了最多的時間。

反觀,另外一個媒體朋友,畢業後去了電視台做電視攝像,也就是扛著攝像機拍新聞那種。這些年傳統媒體的行情大家也有一定了解,確實黃金時代過去了。

這位朋友工作幾年後,去了一家傳統家電企業,做網際網路電視,雖說和原來工作有一點相關,但基本屬於轉行。

而在不久前,隨著某巨頭入局智能電視,憑藉著近年來的積累,他順利跳槽,如今職位、收入都實現了質變。

03

很多人,把職場當成短跑,起跑慢了些就開始猶豫要不要發力,結果浪費了大把時間。

事實上,職業生涯更像一場馬拉松,起跑的時候慢個100米、200米,完全不是事兒。

所以,輸了短跑不要緊,贏得起馬拉松才重要。

我發現,當人在焦慮的時候,容易犯兩個比較突出的錯誤:

一是習慣性短視,高估了起點的重要性;

二是低估了思維方式轉變的價值。


怎麼理解呢?就好比說剛畢業的時候因為工資比同學少了2000塊,感覺自己被落下了,於是不停跳槽換工作,試圖找補回來。結果因為沒有積累,工資上不去,反而可能被同學進一步拉大。

然後就進入了惡性循環,為了錢而急功近利,最終導致始終原地踏步,而別人已經走上新台階。

稻盛和夫被稱為日本的「經營之神」,曾親手締造了兩個世界500強公司,他在《活法》一書中提出了這麼一個公式:

人生·工作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三個要素中,唯有思維方式是-100到100。

換句話說,在職場上,如果思維方式不對,基本等於,越努力死得越快。

你可能會問了,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呢?

我的答案是,應對不同的問題,你要不同的方式解決。

我曾經帶過一位年輕人,畢業於國內一所不錯的大學,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後來去了一家券商工作,但是工作兩年後,他過來找我,覺得工作不開心。

我問他為什麼?

在券商做研究工作,這兩年也寫出來幾篇質量不錯的研究報告,收入不錯、工作也體面,但是他依然覺得迷茫。

他喜歡寫作,算是個文藝青年。想辭職去專心寫作,但是又覺得這幾年自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看了很多行業的書,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維繫著業內的資源。

我問他,知道什麼叫沉沒成本嗎?

他說知道啊,和未來決策不相關的成本嘛。

我說如果打算轉行,這都是沉沒成本。有什麼可留戀的呢?是啊,他一個整天做研究的,沉沒成本這個概念並不陌生,但是偏偏放到職場抉擇的時候,就搞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