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油、高脂、高熱量的傳聞一直圍繞著油條,可是不能否認,這帶著油脂焦香口感酥脆的小傢伙,就是餐桌上的迷人精。你家鄉的油條都是怎麼吃的?關於油條豆腐腦這種吃法,我聽的實在是太多了!可是當你見過了這些,你才發現油條的官宣絕對不止這一碗豆腐腦,油條簡直就是百搭之王,今天就帶大家看看這江湖中關於油條的各種傳說。
帶著脂香的油條,到了杭州立刻衍生出一股古早味道。一碗白粥,一碟醬油,幾根油條,妥帖的味道喚醒了每一個杭州人的清晨。鮮香的醬油令酥脆的油條多了一絲勁道,牙齒穿透過表層金黃的外皮,感受到醬油鮮香與麵粉清新的雙重結合,混合著油脂的味道,令人唇齒生津。
除此之外,杭州民間小吃蔥包燴還頗具歷史典故。據說是南宋時期,杭州百姓因秦檜陷害岳飛,故發明了這道小吃,用以泄憤,從而流傳至今。做蔥包燴一定要選擇剛出鍋的油條,這樣才夠酥脆有嚼勁,薄薄的麵餅包裹著油條和爽口的蔥花,放到燒熱的鐵鍋上壓平,出鍋後再刷上一層香滑的面醬,將來自油條和麵餅中的油脂香和清爽的蔥香味串聯在了一起,而這份獨特的味道,也成為了杭州人民心中無法取代專屬氣息。
到了四川,油條早已不局限於在主食界晃悠,搖身一變成了火鍋里的經典配菜。油條裡層布滿了蓬鬆的氣孔,在紅油鍋底的洗禮下,起伏翻滾。它比所有食材都搶先一步領略到了鍋底的精華,飽浸湯汁的油條變得膨脹飽滿,被食客送入口中,鍋底里的香辣味道率先占領味蕾高地,隨之而來的是油條自帶的麵粉氣息。油條本身已經是飽浸油脂,沒想到在鍋底的粉飾下,竟然衍生出另外一種讓人著迷的醇厚滋味。
到了廣州,油條能夠令一切寡淡之物重達高光時刻,比如說艇仔粥。用魚骨雞骨熬湯底,再加入稻米熬製成醇香絲滑的粥底。粥底煮熟之時,將其倒入生魚片、海蜇絲、叉燒片等配料中,高溫粥底能夠迅速將食材燙熟,並且粘稠的米糊可以鎖住食材本身的鮮香。可是光有這些食材的鮮香還略有些寡淡,最後再加入一把油條絲,令寡淡的粥底瞬間充滿了香味。在高溫作用之下,油條盡力奉獻出自身的油脂,緩解了海鮮粥底的腥味之餘,還令米粥增加了一絲盈潤口感,可謂是點睛之筆。
看過了這些關於油條的吃法,曾經只鍾愛豆腐腦油條的我,瞬間覺得眼界大開。以前的油條都白吃了,今後要把這些種吃法都吃個遍,此生才能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