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後才發現,這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傑作

2019-10-11   倒映電影

胡金銓,一位真正的武俠大師。

三十五年創作生涯,電影不過寥寥十四部,卻影響了無數後來人——

徐克的《新龍門客棧》、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十面埋伏》、蔡明亮的《不散》......

這些作品裡都有胡金銓的影子。

在影史上,眾多耳熟能詳的影人都對他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張徹說:

拍武俠片,我排老二,楚原是殿軍,老大乃是這位。這個列表壓根沒有其他人什麼事。

李小龍說:

自己有一個遺憾,就是沒有機會和胡金銓合作一部電影。


胡金銓被稱為「香港的黑澤明」、「武俠片第一人」、「武俠電影之父」。

或許電影理論家阿薩亞斯給出的評價是最最精當的——

「胡金銓的職業生涯是一個作者遇到一個類型的歷史。」

他就像是那位「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賈島,對作品中的每一件擺設、人物的每一個動作都仔細揣摩,使他終成「中國第一位揚名國際影壇的導演」。

武俠對他來說不僅是「武」,更是「俠」,是民族、歷史、儒道、神道、禪理,鬼道,他獨創出一種獨特的、富於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色彩。


《大醉俠》、《龍門客棧》、《俠女》、《喜怒哀樂》、《忠烈圖》、《空山靈雨》、《山中傳奇》、《迎春閣之風波》、《畫皮之陰陽法王》......

胡金銓的14部電影中有10部均是武俠電影。

其中,1970年,《俠女》一片憑藉暴雨剪輯獲得了第28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技術大獎」,此後便被很多人視為胡金銓最好的作品。

比起知名度更高的《俠女》,1979年創作出來、存在感較低的《空山靈雨》在我看來是胡金銓最成熟最完滿的作品。

其實在《俠女》和《空山靈雨》兩部作品中,胡都企圖超越武俠世界而追尋禪機。

不過在《俠女》中,他是從電影的外在技巧去追尋禪意,自然未能成功。

但在《空山靈雨》中,禪機卻是從世俗人性和人情中透出,因此,本片也成為胡金銓電影風格的分界線。


在《空山靈雨》中,武俠成了影片的點綴。

《空山靈雨》講述的是一個古老的三寶寺中陰謀和權力鬥爭的故事。

老主持智嚴法師年事已高,眼看著就要圓寂,新主持的甄選工作迫在眉睫,於是請來文安居士、王將軍以及物外法師共商選主持繼位之事。

誰料文安和將軍二人對廟中珍藏的唐三藏所書《大乘起信論》覬覦已久,想著趁此機會盜取手稿。

而慧文、慧通兩個和尚為了主持之位各懷鬼胎,不惜分別與文安和將軍兩人勾結。

與此同時,流犯邱明賣了度牒來此剃度,做起了掃地僧。

一時之間,三寶寺內,俗人僧眾明爭暗鬥。

不過呢,兩位老師傅雖然年紀一大把,智商非常在線,測試的手段十分精彩。

考考四書五經什麼的那都是小case。

把一群和尚拉到山裡,讓一群姑娘在一旁池子裡光著身子洗澡,凡是抬頭看的人,一律pass。

最後只剩慧文、慧通、慧思。

物外法師和圓慧大師最後出了一道題:去山後小池子打一桶最乾淨來。

下面就是三個和尚的show time——

慧文說自己的水是師弟們一起打出來的,彰顯自己愛團結。

慧通說自己的水是用細沙子濾出來的,超乾淨。

只有慧思,最豪放,一點不做作,直接說自己的水就是瞎打上來的,因為心清水自清。

看到這裡,高下其實已經瞭然了,分明是慧思更有慧根。

其餘二人熱衷權勢財富,修行多年依舊未能放下心中的貪念,為打一桶清水煞費苦心。

不過,兩位老人家沒有選擇慧思當主持,而是選了曾為流犯後為掃地僧的邱明。

慧思輔佐邱明管理寺廟。

法師將衣缽傳位於半路出家的流犯這個情節,取自五祖弘忍法師傳位於六祖慧能的典故。

唐龍朔元年的一天,師父弘忍別出心裁地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以顯示他們對於佛的理解,從而顯示出優劣。其時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聞之,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惠能聽說之後,亦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將兩偈進行比較,認為惠能的悟境高於神秀,所作偈能見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遜一籌,所作偈未見本性,於是將惠能作為法嗣傳承其衣缽,是謂禪宗六祖。

《俠女》中,也有類似情節。

徐楓飾演的俠女想要皈依佛門,但這個情節設置過於外露和刻意,因此胡金銓的佛禪思想只進行了一半。

但在《空山靈雨》的結尾,徐楓飾演的女賊白狐又一次剃度出家,這一次則渾然天成,影片的意蘊頓時上升,暗合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理念。

這是因為影片為這一刻花費了很多心思,做下很多鋪墊。

白狐雖為女賊,卻心地善良有慧根,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遲疑。她數次保護邱明,在文安逃跑途中,更是提醒他未付老人家船資。

《空山靈雨》中,胡金銓處處在探討「禪是什麼」——這個精妙至深無法用言語作答的問題。

除了上面提到的情節,還有很多。

如:飛賊偷盜得手後,打開盒子一看,裡面卻是空無一物,這正是「空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邱明入寺後方丈讓其在殿內打掃,避人耳目,如同五祖命慧能劈柴踏碓。

最後高僧涅磐後蓑衣孤舟擺渡江上,亦是六祖惠能南歸廣東時所說的那句「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化典。

值得注意的是,實際上慧思和邱明是一個人,只是胡金銓為了戲劇效果分成了兩個角色,最後兩人一同治理寺廟其實暗示了這一點。

片中那本引起無數爭端的《大乘起信論》,最後被邱明付梓數十份傳於世間。

禪宗素來不注重經卷的講解,而講究人心的頓悟妙悟。胡金銓通過這一方式,傳達了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念。

以上就是《空山靈雨》影片的深層含義,而它在技術上的精妙也不容忽視。

在場面運用和空間的運用上,胡金銓延續了《俠女》的風格。

開頭第一場偷盜戲對空間的交代幾乎是教科書級的,完全可以通過那場戲畫出寺廟的平面圖,空間被充分利用和挖掘。

三寶寺內,僧、盜、官幾方勢力角逐,門後、樑上、階前......

節奏上也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寺廟僧人的靜、偷盜以及對慾望權力追逐的動,穿插相交,好不過癮。

其中對明顯的動是,人物總是處在不停地奔跑當中。

影評人石琪在《香港功夫電影研究》中將這一現象稱為「行者的軌跡」,並指出:

「胡金銓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斷的行走,猶如一個宿命的行者,在漫漫歧路中追尋逍遙自由之境」

同時,空間和節奏上的動靜藉助中國的傳統配樂——湖南梆子把古典意境打造到了極致,令電影超出了一般武俠片的範疇。

而這種意境,要到李安《臥虎藏龍》的出世才算得到了繼承。

武俠片發展到今天,已經失卻了胡金銓當年的風範。

類型的融合早起打破了武俠的邊界。徐克將武俠片帶入「巴洛克時代」,各種高科技營造出來的神魔漫天、白光飛劍,實際上這已經很難說是純粹的真正的武俠片了。

如今距離胡金銓去世已經過去22年了。

這其中也只有《臥虎藏龍》曾真正進入到那個充滿典故與禪意的山水、武俠世界當中。也不知道要再過多少年,才能等到另一個大師出現,以紓解山水等待的寂寞。



文/倒映電影作者:映映原創

文章著作權:倒映電影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