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在古代並不是指佛教僧人生活修行的地方。不僅如此,我們一般所說的「寺廟」,在古代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機構,「寺」和「廟」之間是有明顯區別的。
那麼,何為「寺」呢?
「寺」在古代是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秦朝以後,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通俗點說,古代公務員辦公的場所都叫「寺」。例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等等。由此可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我國就已經有「寺」了,此時它與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公元64年的某天,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身高6丈,頭頂放光、來自西方的金人,在殿庭飛繞,劉莊遂驚醒。第二天他就召來大臣們解夢,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
劉莊甚是開心,覺得自己跟這位西方的神很有緣分,於是派了10幾個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和佛法,史稱「漢明感夢,初傳其道」,此時被認為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時間。永平十年,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法師受邀來到了中國,接待他們的正是鴻臚寺。
後來因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歡迎,漢明帝就把兩位法師留在了中國,並未他們建造了一些房屋,依照當時的習慣,兩位法師居住地被稱為「寺」,由於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
白馬寺是當時朝廷直屬的行政機構。職責就是翻譯經典,並指導大眾共同修行。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何為「廟」?
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建築物,漢代以前,統治者對廟相當看重,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極限制。《禮記》中寫道:「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即最高統治者天子能立7廟,分別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廟;諸侯能立5廟,分別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廟;大夫立3廟,分別是:父、祖、曾祖之廟……以此類推,平民老百姓根本沒有資格建廟,只能在正寢紀念祖宗,由此可見周代封建禮制苛刻程度。
時間來到漢代,沒錯,又是漢代。「廟」的含義才開始發生了改變,廟與原始神社(如土地廟)混合在一起,變成了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所以廟裡可供奉鬼神,而且古人迷信,認為人死後會進入陰曹地府再輪迴轉世。
所以為了紀念那些有傑出貢獻並去世的人,就為他們建廟,比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世世代代接受人們的香火敬拜,活在人們的心中,所以此時「廟」和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總結來說,「寺」是官署、佛和僧侶居住的地方;「廟」是奉祀祖先、供奉鬼神、供奉偉大人物的地方。因此,「寺廟」是不能混為一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