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湘軍和淮軍是非常重要的兩支軍隊,其誕生於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戰後兩支軍隊雖有裁減但卻並未消亡。
其中尤其是淮軍,在鎮壓太平軍過程中,即大量換裝西式武器,逐步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支全火器化的軍隊。
之後出身團練的淮軍承擔起了國防重任,實際上取代了八旗軍和綠營軍等國家正規軍的作用,甚至到後來袁世凱組建北洋新軍時,也是淮軍留下的底子。
相比於湘軍起源被研究的較多,淮軍是如何誕生並發展到一定規模的研究是比較少的,本文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下淮軍起源及初期發展的問題。
湘軍、淮軍的起源離不開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沒有聲勢浩大的太平軍,便不會有這些地方團練武裝的興起。
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起義,起義軍之後向北進軍,攻入湖南;後又沿長江而下,一路攻城略地,攻占南京後以此定都,兵力發展到數十萬人。
太平軍席捲長江下游後,清廷調集多地八旗軍和綠營軍前往鎮壓,但屢遭敗績;太平軍偏師甚至北伐打到了天津楊柳青附近。
無奈之下,清廷放開對地方武裝的限制,讓大批士紳組織團練武裝對抗太平軍。
我們知道,曾國藩以湖南團練整編出了湘軍;而在湘軍創立並發展之時,李鴻章也在安徽瀘州一帶組織團練與太平軍作戰,但李鴻章所部規模小,影響力並不是很大。
1858年,李鴻章轉投曾國藩。當時湘軍主力李續賓部在三河被全殲,精銳部隊元氣大傷之際,有故人來投令曾國藩極為高興。
此後,李鴻章在湘軍幕府任職數年,這幾年時間曾國藩有意磨練李鴻章的脾性,同時湘軍總部的幕僚工作也使得李對軍務運轉極為熟悉。
後來李鴻章這麼說: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出歸,至此如識南針,獲益匪淺。
同時他也深刻知道作為一軍之帥執掌部隊是非常艱辛的,1862年其奏摺中稱:臣從國藩討論軍事數年,見其選將練兵,艱苦經營,不期旦夕之速效。
1860年,清廷江南大營覆滅,不久後曾國藩被實授兩江總督,負責對太平軍統一作戰。
胡林翼向曾國藩極力推薦李鴻章負責「淮上之師」,作為剿滅太平軍的一支主力。
當時,湘軍已擴充至10萬人以上,軍餉及作戰支出極大。曾國藩想染指淮北鹽場,並向清廷建議任李鴻章為兩淮鹽運使,但是沒有得到批准。
不過李鴻章獨當一面的機會很快便來了:太平軍大破清軍江南大營後將兵鋒指向了上海。
當時的上海是清政府對外開放五個口岸中最大的一個,1850年代其海關稅已達百萬兩以上,1860到1862年上海海關稅每年可達300萬兩。
對外貿易的增多使得大量國內貨物也需運至上海出口,當時清政府採取的策略是對貨物收取厘金以補充軍費,而上海則是「東南財賦之首」,號稱「每月可籌餉六十萬兩之多」。
戰亂時期,兵員並不難招募,關鍵是軍餉一定要有。沒有軍餉就招不到士兵,便難以激勵士兵作戰,同時也無力籌措糧食以及更新軍隊的武器裝備。
上海地區本來沒有多少駐軍,1860年太平軍第一次進攻上海時,這裡僅有江蘇巡撫薛煥所率的少數清兵以及西方列強軍隊千餘人。
為了防止太平軍攻下上海,薛煥利用上海充足的財力,大肆招兵,竟然將兵力擴充到了50000餘人。
其兵力雖多,但多為市井無賴之徒。太平軍來攻,則「輒潰」;派去進攻太平軍則「偶出即回,敗則從賊」。當時的外國人也很納悶,稱:皇室軍隊經常跟太平軍沆瀣一氣,一有危險就動手劫掠焚燒,然後潰敗。
不久後,上海地區出現了一支由美國人華爾統率,集合了中外流氓千餘人組成的洋槍隊,其兵力不多,但皆使用西式武器,戰鬥力很強。
不過這點人不能滿足避居上海的江浙富商們要求「恢復家園」的願望,而當湘軍在安慶大勝後,這些人派出代表請求曾國藩保衛上海。
曾國藩顯然對上海充足的財賦非常上心,但是他認為關鍵是當地的財稅必然要為自己控制才能派軍,否則便是為他人做嫁衣。
當時曾國藩已經高居兩江總督之位,1860年底清廷授命其節制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巡撫、提、鎮以下各官,並考察江蘇、浙江巡撫能否勝任。
浙江巡撫已經由左宗棠接任,而江蘇巡撫則是在上海擴軍的那位薛煥。
曾國藩趁機進言:(薛煥)每月糜餉二十餘萬,不能專辦一路之賊,不能勝此重任。而他同時舉薦李鴻章為江蘇巡撫,並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最初計劃前往上海的是曾國藩所部湘軍,當時其弟曾國荃剛招募了一批八千人的新兵,計劃以其「替守安慶,而抽舊兵,先赴下游」。所帶之兵「弟率萬人以去」或「至少亦需八千人」。
但是曾國荃自己卻不願前往上海,此後北京發生了慈禧太后主導的辛酉政變,曾國藩遂取消了派曾國荃前往上海的計劃,轉而任用李鴻章。
前面提到,李鴻章曾在安徽合肥、廬江、巢湖一帶辦過團練,他後來投奔湘軍後,這些團練依然存在,並與李鴻章聯繫密切,而且還有一定的作戰經驗。
曾國藩原計劃進軍上海的部隊由淮揚水師五千人以及令撥陸軍六七千人組成;而安徽當地團練得悉李鴻章將督師赴滬的消息後,紛紛與其聯絡,希望建功。
李鴻章自己說:同治元年,臣督師赴滬,(張)樹聲號召同里敢戰之士,如劉銘傳、潘鼎新、周盛波、周盛傳等慷慨請從。
曾國藩的湘軍當時應付各大戰場,其實也不容易分兵上海,在看到了李鴻章有募集淮勇的能力後便得以肯定,稱「募皖北之勇,名為淮軍」,時間點是1861年12月。
當時安徽兵勇大多為團練,並非戰力強悍的湘軍,因此為了幫助李鴻章組建淮軍,曾國藩除幫助這些團練整訓外,還撥付了部分湘軍給李鴻章。
其中最精銳一個營是曾國藩自己的親兵營——兩江總督督標親兵營,後來又從曾國荃處撥得一營,分為正、副兩營。
曾國荃部另外將程學啟部兩個營劃歸李鴻章指揮,程為安徽人,所部原為太平軍,後來投降湘軍,雖歷次死戰,但不為曾國荃信任。
李鴻章曾派人對程學啟稱:吾輩皖人入湘軍,終難自立,丈夫當別成一對,豈可俯仰因人。
此外,曾國藩還劃撥張遇春的春字營、李濟元的建字營、新募兵林字營正、副兩營、陳飛熊的熊字營、馬先槐的垣字營給李鴻章,其中除建字營未能成行外,其餘全部劃撥成功。
這五個營外加前面提到的親兵兩個營和程啟學的兩個營,一共有九個營的兵力,總兵力達4500人,占到了淮軍剛成立時兵力的一大半。
可以說初期成立的淮軍,其骨幹力量還是湘軍組成的。
而由皖北團練為主編成的部隊,其營制也均仿造湘軍建立,所謂「定營伍之法,器械之用,悉仿湘勇章程」。
湘軍營制,主要是以基幹作戰單位「營」而組成的。
每個營設營官一員,分立前、後、左、右四哨;
每哨設哨長、哨官各一員,哨官有護勇五人,此外直轄八個隊:第一、五隊為抬槍隊;第三、七隊為小槍隊;第二、四、六、八隊為刀矛隊;隊的長官為什長,刀矛隊和小槍隊有正勇十人,抬槍隊有正勇十二人,每隊及哨官護勇有伙夫一人。
如此,每哨一共有一百零八人,四個哨一共有四百三十二人。
此外,每個營有六個隊的親兵,其中第一、三隊為劈山炮隊;第五隊為小槍隊;第二、四、六隊為刀矛隊;每隊什長一人,親兵十人,伙夫一人,六隊親兵共計七十二人。
這樣每個營一共有五百零五人,除了營官及四位哨官外,共計五百人,即所謂五百人營制。
此外,每個營雇長夫一百八十人,負責搬運劈山炮、火藥、糧食等作戰物資;營內另有幫辦、書記、醫生、工匠等人,全營人員約七百人左右,可獨立承擔作戰任務。
以上,劈山炮隊、小槍、抬槍隊所用為熱兵器,其餘為刀矛等冷兵器。
李鴻章稱:每營五百人僅用小槍、抬槍一百二十餘杆。小槍每人一桿,全營九個小槍隊,每隊什長及正勇十人一人一桿,共計九十九桿;抬槍八個隊,每隊抬槍三桿,共計二十四桿。
所謂劈山炮者,「身只五尺,能吃半斤子、半斤群於,可致遠四五里;最初供作戰船用炮,後來所造既多,漸作陸戰之用」,每個營裝備兩門劈山炮,以為重火力之用。
至於軍餉,營官月薪五十兩,營辦公費每月一百五十兩;哨官月薪九兩、哨長月薪六兩、什長月薪四兩八錢;親兵、護勇月薪四兩五錢、正勇月薪四兩二錢、伙夫月薪三兩三錢、長夫月薪三兩。
每個營每月的開支約為兩千八百兩左右。
以上提到,曾國藩先後劃撥給李鴻章九個營的兵力(其中程學啟的開字營兩營以及春字營兵員為安徽人),那麼李鴻章自安徽募得的兵力有多少呢?
其中,張樹聲所部為樹字營、劉銘傳所部為銘字營、潘鼎新所部為鼎字營、吳長慶所部為慶字營,另外還有周盛波所部。
淮軍的各項軍令制度也均照搬湘軍而來,因此有「湘、皖兩省將卒,若出於一家然」。
1862年,淮軍各隊向安慶集中,到當年三月基本成軍。
上海士紳得知淮軍成軍的消息後,立即募集了八萬兩餉銀,同時以十八萬兩白銀的代價租得了七條輪船前往安慶助運淮軍至滬。
淮軍前往上海的有原湘軍系統的七個營以及新編的樹字營、銘字營、鼎字營、慶字營,這便是日後記載的淮軍抵滬的十一個營,共計五千五百人;再加上後期抵達的原湘軍系統的兩個營,便是後來世人所稱的淮軍初立的十三個營,共計六千五百人之說。
實際上當時淮軍系統的還有周盛波所部,該部不是乘船抵滬的,而是隨李翰章自陸路抵達的,其部名為江蘇撫標親兵營,主要是押送馬匹至滬,中途擴編一營,實有兵力一千人。
因此淮軍成軍之時一共實有十五個營,共計七千五百人。
淮軍抵達上海之後,便與西方列強商討如何抵禦太平軍進攻。
但實際上西方軍隊並不想讓自己的軍隊有所損傷,因此淮軍抵滬的幾次作戰中均是以一己之力克之。
由於太平軍天京方向遭到湘軍威脅很大,因此其對上海方向一時也無法集中全力應對。
西方列強當時的計劃是由李鴻章劃撥一部分軍隊,由清政府出錢,外國軍官負責指揮,培訓類似於華爾洋槍隊(當時已更名為常勝軍)那樣的部隊。
李鴻章不願將自己的淮軍付之於英法,於是便將原上海駐軍中劃撥一千人給英國人訓練,編為會字營,有正副兩個營;此外分兩批撥給法國六百人,稱為是龐字營——這些部隊皆裝備洋槍洋炮。
在與西方殖民軍隊及這些洋槍隊的接觸中,李鴻章認識到了洋槍洋炮的威力,認為:洋人火器,攻城奪壘及船上開用,實為無敵。
但李鴻章不想自己的淮軍被洋人控制,因此不可能將軍隊交付英法,不過他對引進西洋武器裝備淮軍卻十分感興趣。否則以淮軍現有的裝備和實力,防禦上海尚且吃力,而能進剿建功則很難做到。
1862年秋,淮軍中已經擁有洋槍1000餘枝,最初淮軍在原有的部分營內增編使用洋槍的洋槍隊,發覺其好用後,不斷購買新槍。
當年11月,淮軍除繳獲太平軍1000餘枝洋槍外,另外又新購了3000餘枝洋槍。隨著洋槍的大量列裝,增編洋槍隊不再施行,而是在已有營制的基礎上率先將原小槍隊和抬槍隊的武器替換為洋槍。
除了使用西式武器外,西式戰法和訓練也引入到了淮軍中。
常勝軍的華爾在與太平軍作戰中被擊斃後,統領一職落到了英國人戈登頭上;在此期間,李鴻章與英國人建立了很好的關係,常勝軍中的英國軍官開始在淮軍中擔任教習,李鴻章本人也招募洋人採辦製造軍火的機器或是直接採辦軍火。
此後,淮軍和常勝軍協同作戰,但凡遇到堅城,淮軍則依賴常勝軍的大炮將其轟開,然後再行劫掠,所獲甚多。
1863年秋,淮軍和常勝軍包圍了江蘇省城蘇州,太平軍郜永寬、汪安均、周文嘉等四大將暗中投降了淮軍,殺慕王譚紹光後獻城投降。
李鴻章認為郜永寬等難以節制,將太平軍降將全部誘殺,此後又大肆屠殺降軍,是為蘇州殺降事件。
由於常勝軍的戈登是確保郜永寬等人不被殺的擔保人,更因為常勝軍沒有得到劫掠蘇州的機會。戈登大怒,曾帶槍去找李鴻章理論,未果。
英國也因未能進一步將勢力染指到蘇州地區而感到非常不滿,但是最後此事件還是不了了之,因為攻克蘇州在當時是非常大的功勞,李鴻章的地位已經難以撼動。
意識到李鴻章可能轉而親近其他列強後,英國人不得不與其和好,轉為繼續支持李鴻章和淮軍。
1864年,清軍攻克常州後,常勝軍被裁撤。其中精幹部隊和絕大多數武器為淮軍所得,這是淮軍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一支600人的開花炮隊,李鴻章得到後,非常高興地說:炮位三十餘尊,系華爾、白齊文、戈登歷年湊制,皆中國所無者,內有浙、蘇弁勇,熟於施放。
這支部隊合以程學啟開字營炮隊,「略一簡練,無堅不摧」。
除了炮隊外,常勝軍還留下了槍隊一千餘人,另有常駐由英法分別訓練的兩部裁撤後的餘部,外加在此基礎上新招募的兵勇,這部分由英法系統培訓的部隊有三千餘人。
而在歷時兩年多的作戰中,淮軍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由原先的十五營的部隊滾雪球般地擴充。
1863年初,李鴻章抵滬僅有半年多時間,其部隊已經擴充到了約60個營,30000餘人;1863年6月,淮軍又增加了約20個營,兵力增加到40000人;1863年10月,其兵力達到了60000餘人。
到1864年南京被曾國荃部攻克時,李鴻章的淮軍已經發展到了一百四五十營,70000餘人,比兩年多前剛開上海時擴充了10倍左右,正式成為可與湘軍並立的一大武裝力量。
這麼多的兵從哪裡來的呢?
第一:是從原上海駐軍中選撿精銳而來;第二:派人至安徽招募新兵;第三:自太平軍降軍中選撿精銳,其中以安徽人優先,這第三部分是最大的來源。
有了兵,還得有錢。
前面提到,曾國藩派李鴻章到上海實則是看中了上海的財稅。
李鴻章到上海後施放手段,逐漸控制了當地的財稅收入。其每個月海關稅、厘金、捐稅的收入確實可達六七十萬兩之巨。
但是李鴻章有自己的私心,其在上報時僅承認不到一半,如上報清廷時稱「蘇、滬稅厘及藩庫地了牽算,月入不足三十萬」;而稱淮軍所耗時,則常以「半餉」之名對外搪塞。
而曾國藩、曾國荃兄弟要求李鴻章以滬稅支援湘軍時,李鴻章則百般陳述困難,往往少發、緩發或不發,歷經催促也不過應承給湘軍「月款八萬兩」。
實際上,這些錢大部分都投給擴充出來的淮軍了,而且不光擴充兵力還換裝先進的武器。
最初洋槍僅替換營中的小槍隊,一營部隊洋槍不過100餘枝,後來除了部分部隊仍維持原編制外,其餘全營均換裝洋槍,另外每哨增2個炮隊,全營洋槍有400餘枝,另有10個炮隊,火力大為增強。
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後,湘軍大部被裁撤,而幾乎全部裝備西式武器的淮軍經過裁撤後依然還有超過100個營,5萬餘人,是當時中國武器最先進的一支軍隊。
此後這支軍隊又投入了鎮壓捻軍及多次對外作戰中,成為了清晚期極為倚重的一支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