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內依舊存在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有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
可隨著歷史進展,又增加了種姓之外的人,那就是「不可接觸者」或「賤民」,這些人命運更加悽慘,他們基本從事最低級工作。
很多人一出生之後,他們身份就已註定,像出頭真的很艱難,種姓會伴隨他們的一生,可以說想改變,基本沒門。
印度不同種姓之人,不可通婚,兩個不同種姓之人通婚他們後代會被稱之為達利特人,這些人就是印度最低種姓之人。
我們可以從印度婚禮看出,高種姓人結婚時,參加之人非富即貴,食材均為上佳之品,這樣一個婚禮,花費必然巨大。
低種姓人結婚,同種姓之人居多,也無固定場所,設備、食材均十分簡單,一切都從簡而終,可以看出花費比不上高種姓之人。
還有,不同種姓之人有不一樣社交圈,他們只能內部交往,無法對外交往,不同種姓之人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席而坐、共同進餐。一旦和低種姓人交往,就會被逐出原本種姓,成為被排斥在種姓之外的「賤民」。可以說印度高種姓之人必然不願意和不同種姓之人接觸,甚至間接接觸也不可能。
印度獨立之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可印度社會仍然保持種姓制度,可以說種姓制度已經給每一個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印度人民想走出種姓束縛,真的很難。
只能說印度種姓制度十分可怕,可他們並未去改變,只能說印度人內心不願意改變現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