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8 年,在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修道院,達·文西放下手中的畫筆,終於完成了那幅世紀名作——《最後的晚餐》。
為這幅畫努力的 4 年中,他的生活狀況不太樂觀,有時甚至需要借錢買穀物。
如此窘迫的狀況,源於多年前的一次事件。
1476 年,達·文西被舉報與一名未成年金匠學徒有不正當關係而站到了法庭上。在 15 世紀晚期的佛羅倫斯,同性戀並不罕見,尤其是在密密麻麻的藝術工作室里,那裡都是男性,他們親密地住在一起,平日關注的也大多是男性軀體。這個城市甚至還獲得了同性戀港灣的名聲,「 Florenzer 」,即「佛羅倫斯人」這個詞,在當時的德國俗語裡即為「同性關係者」的意思。
幸運的是,他最終被豁免了罪行——不一定是因為他無辜,只是由於缺少足夠的證人願意作證並指控。這件事之後,他的名聲遭受了嚴重打擊,繪畫委託慢慢減少,在人們眼中,這顆正在升起的新星變得不再明亮。之後的幾年,達·文西常常入不敷出。
在一份保留至今的 1481 年的文件上曾記載:「他(達·文西)欠我們一桶紅葡萄酒...」這是達·文西的真實狀態,他有時連畫畫所需的顏料也買不起。事實上,官司不是造成這種狀態的唯一原因,對他來說,腦子裡的奇思妙想太多,很難按時完成訂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最後的晚餐》局部
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達·文西還算認真,他有時會在教堂從早畫到晚,手裡一直拿著畫筆。有的時候,也會連續幾天不碰筆,一天中,他有好幾個小時佇立在這幅未完成的壁畫前,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獨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審視著畫中的人物。
修道院院長似乎不太理解藝術家創作時的間歇性問題,總是催促他儘快完成這項工作,還時常向公爵抱怨這個藝術家如何拖延時間。
此時,正在為猶大形象苦惱的達·文西,突然有了靈感——那個尖酸刻薄、缺乏耐心的修道院院長正好適合這個人物,所以,他的模樣便作為猶大原型永遠地保留了下來...
畫面最前方的即是以修道院院長為原型的猶大
關於這件事的真實性,眾說紛紜,如果屬實,達·文西算是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報復。而在藝術史上,類似的行為並不少見,比他稍晚一些的提香·韋切利奧( Tiziano Vecelli )也曾干過此類的事。
在 16 世紀,生活在威尼斯的提香(首圖為提香自畫像)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與米開朗基羅齊名的藝術家。二人雖在不同的城市,但互相早有耳聞。
1545 年,他們歷史性地會面,在提香的工作室,兩人稍作寒暄後,他向米開朗基羅展示了自己正在創作的繪畫《達那厄》。在回家的路上,隨行迫不及待地問起米開朗基羅的感受,他只是回答說:「提香應該是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如果他知道怎麼畫的話...」
耿直的米開朗基羅毫不避諱,他的意思是提香不懂得用最新的解剖學方法描繪人物以及處理彼此的空間關係。這個評價還算公正,但問題是,專注於繪畫的提香從來也沒想解決那些問題,他極其重視色彩的運用,將其從程式化的素描關係解脫出來,這才是他的作品的最大意義。
達那厄 提香 1545 年
二人相見的那一年,55 歲的提香已是首屈一指的人氣藝術家,在權力階層中十分搶手。不過,他的兒子不夠爭氣,不僅沒有遺傳自己優秀的繪畫基因,還到處惹是生非,提香不得不用自己的才能為他謀得一個好去處。
在大修道院擔任神職職位是不錯的選擇,提香暗自盤算。
《克拉麗莎》 提香 油畫 1542 年
那個時代,教皇的權力至高無上,僅次於皇帝。保羅三世處事方式滴水不漏,有極強的政治手腕,終於在 66 歲的年紀坐上了教皇的寶座。之後,他開始對自己的權力版圖肆意擴張,並打算提前安排接班人。
鑒於提香在權力層的聲望,保羅三世將其邀請到羅馬,希望他為自己的家族畫一幅畫,裡面只有三個人:自己和自己的兩個孫子。
顯然,保羅三世的意圖是通過這件作品向世人暗示最高宗教權力的交接問題。提香長期混跡於權貴階層,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同時,精明的保羅三世更是知曉提香的需求,便早已暗許他兒子修道院的神職職位。
未完成的《教皇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們》 提香 油畫 1546 年
教皇保羅三世需要的這幅畫具有極強的政治色彩,提香與他對畫中人物位置及構圖經過一個多月的秘密商討後,才開始動筆。
半年後,作品完成了一半,雛形已現。而此時,保羅三世卻只含含糊糊的給了提香的兒子一個小教區神院的職位,與大修道院相去甚遠。
提香被耍了...
他剛明白,老奸巨猾的保羅三世從開始就沒打算兌現承諾。提香回到工作室,將那幅畫作了一些修改後迅速離開羅馬返回了威尼斯,再也沒有回來。
而那幅未完成的作品,永遠的留在了羅馬,誰都沒有料到,這幅畫竟成了提香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教皇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們》中的沙漏和未畫完的手
這件未完成的作品叫《教皇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們》。
提香給這位身處權利頂點的教皇畫出了弧度很大的背脊,使他看起來像一隻從殼裡伸出頭的老烏龜。畫中的保羅三世臉頰消瘦、鼻子過長,還有那異於常人的濃密白須,無不在向觀者訴說:這是一位狡詐的權術家。事實也確實如此,保羅三世在位期間惡評如潮。
右側的次孫表面上謙恭有禮,正俯身去親吻教皇的足部以示臣服。提香著意刻畫了保羅三世繡有金色十字架的鞋子,預示著次孫的下一個動作,但這位年輕人的臉上露出的卻是與身體語言相異的偽善神情。
左側的長孫一幅人畜無害的表情,穿著正式,似乎自己就是下一任教皇。他的手搭在椅背上,這是提香特意修改過的,因為這位精通美術史的藝術家知道之前的類似題材作品中,手扶教皇椅背的主教都不曾繼任教皇,有些甚至早亡...
《教皇利奧十世和二主教》 拉斐爾 油畫 1518 年
提香這件未完成的作品,部分參考了拉斐爾《教皇利奧十世和二主教》的構圖。
利奧十世來自著名的美帝奇家族,被羅馬人稱為「智慧之神」,他曾用自己家族的錢增加梵蒂岡藏書,使羅馬再度成為西方文化中心,當然,他也「奴役」了米開朗基羅數十年。
畫中利奧十世桌前的鈴鐺是宗教的象徵,但提香卻在那幅未完成的油畫中將這個宗教信物改成了沙漏,他是在暗示保羅三世命不久矣。這位寬大服飾下的瘦弱教皇,雖然安坐在權力巔峰上,但提香筆下他那不安的雙眼已然道出了幾份危機感。
提香帶著怨氣的修改,以一種不近人情的真實感呈現出了祖孫之間緊張複雜的關係。事實與畫中的氣氛相似,兩位孫輩的性格為人與保羅三世相似,善用權數,好爭名利。當然,他們也都不是虔誠的教徒。
有意思的是,藝術史中像達·文西和提香這樣善於在作品中進行「報復」的藝術家不在少數。據說,現在這種情況依然存在,所以,要謹記我的告誡——
別惹藝術家...
文中內容來自網絡,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