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張圖教你讀懂各種保險,買對保險不再上當

2019-07-22     番茄保

文by番茄學院71miao

很多身邊的朋友都找過來說,給我推薦一個產品吧,你說什麼我就買什麼,搞得我哭笑不得。

雖然知道他們這麼說是因為信任我,但買保險還真沒有一款萬能的產品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說到保險你現在可能還不太熟悉,但你去過醫院,吃過藥。

沒有適合所有人的萬能藥,醫生只能對症下藥。

保險也是一樣,不同類型的保險轉移不同的風險。

意外險在感冒發燒的時候肯定賠不了,如果得了心臟病需要做支架,壽險肯定也賠不了;這跟我們生不同的病、吃不同的藥是一樣的道理。

今天就用張圖,幫你了解各類保險都解決什麼問題。

什麼是保障型保險?

講義圖片中的這根紅線是我們的收入曲線,日常開支、孩子教育都靠它。

如果在退休之前因為意外、疾病,失去了健康甚至生命,

我們把這些統稱為短命風險。

短命風險對應的是保障型保險包括意外、定壽、重疾和醫療險等。

買保障型保險就相當於花點小錢跟保險公司打了個賭。

假如發生了我們約定的某些風險(也就是保險責任),保險公司就得成百、上千倍的賠錢;

但如果沒有發生這些風險,對不起,錢保險公司就不還給你啦。

只有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才能在沒發生合同定義內的重疾風險的情況下把交過的錢再還回來,我們後面會說到。(被保險人在保障期內身亡就按照保險合同約定的金額進行理賠)

所以保障型保險的特點就是用低保費撬動高保額,槓桿非常高;

因為保險本質就是大家湊份子,來轉移自身無法解決的風險。

假如有錢人生了病,可以用存款, 或者變賣資產換錢。

但收入單一、也沒有任何資產的家庭發生風險急用錢怎麼辦?

只能找朋友借、輕鬆籌、或者高利貸, 不管怎樣都會給未來留下沉重的負擔。

所以越是收入不高的家庭,越需要保障型保險。

什麼是理財型保險?

還看第一張圖,這跟綠色的線是支出曲線,人這一輩子,生老病死都要花錢,如果因為退休後收入不足,

或者因為失業、投資失敗,導致錢不夠花,我們管這叫長壽風險。

它對應的是理財型的保險,比如說像最常見的年金保險和終身壽險。

年金保險,指的是只要被保險人還活著,就每年給錢,給到他去世。

而終身壽險呢,就是人終有一死,保險公司遲早會給錢,買這種保險的人一般是為了把自己的財富用最低的成本傳遞給下一代。

理財險其實就是收益非常穩定、但收益率不高的理財產品。除了機率很低的意外死亡,沒有什麼保障功能,生病、住院、重大疾病都賠不了。

而且錢存進去一般都要放很長時間,前幾年領取損失都會比較大。

而對保險公司來說,你的錢只是暫時存在我這裡,早晚我得還給你。

所以理財型保險的槓桿很低,也就是說,我們交的總保費和保險公司最後給的保額差不多,就是多給了點利息,因為這裡面沒有任何風險因素。

這麼一講你頓悟了嗎?但為什麼理財險還是賣的這麼好呢?

一方面賣這種產品,保險公司不用承擔任何風險,就能低成本收上來大把的保費去做投資,當然就有動力去培訓代理人,教授各種銷售套路,可以把對保險一無所知的人說到心動不如行動。

另一方面就是,很多人面對風險總有一種逃避和僥倖心理,覺得自己沒那麼倒霉,小機率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與其給未知的風險花錢,更喜歡買這種「返本的,確定能把錢收回來」的產品。

第三點呢,就是我們知道,這些年,利率一直都在往下走,連銀行都沒法保證五年收益率不變,餘額寶最早有6%的收益率,現在都破3了,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也都不保本了。

但保險作為風險最低的一種儲蓄方式,不但保本,連每年的利率都會一直保證下去。

合同上寫了4%的利率,就會一輩子都按照這個利息複利滾存。而4%的複利是什麼概念呢?

就是每隔18年,我們存進去的本錢就會翻倍,10萬變20萬,100萬變200萬,關於複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公眾號回復「吐血」兩個字,了解知名保險公司的一個小八卦,這裡就不多說了。

總之對有錢人來說,理財險確實還是很有用的。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保障型保險的重要性,那今天我們就重點說說,保障類的保險具體解決哪些問題?

首先看藍色字的壽險,注意,這裡說的是定期壽險。

除了自殺或者犯罪這樣的極端情況,在保障期內,無論是意外還是疾病導致的身故或者全殘,定期壽險都會賠付。

身故是身亡的意思,你應該了解了,但什麼叫全殘?也就是意外險里規定的第一級殘疾,比如雙目失明,或者失去一眼一肢,沒有自主能力等。

對一個家庭來說,經濟支柱高度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比身故還可怕,不但沒有了收入還要一直花錢。

所以全殘的責任對於家庭債務較高的家庭非常必要。萬一經濟支柱倒下了,房貸債務就會轉移給家人,要是沒有能力還貸,房子早晚被銀行收走。

接下來我們看看綠色的意外險。它是保障意外導致的疾病、身故、和殘疾。

什麼才叫意外呢?

就是「外來的、突發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這四個定義缺一不可:

也就是說,像自殺、自傷、還有突發疾病,比如中暑,過度疲勞導致的猝死、意外險都是不賠的。除非有些意外險額外附加了相關的責任,具體要看產品和條款。

意外險雖然便宜,但是因為限制多,所以有特別多貓膩,後面的課程我們會具體講。

如果得了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怎麼辦?來看紅色的重疾險,

大陸重疾險至少會包括25種高發的重大疾病,但並非都像癌症一樣確診即可賠付,這個在後面的課程也會講到,這裡不多說了。

如果滿足重疾險產品中對於疾病的定義,並且達到了對應的賠付標準,那重疾險是可以進行賠付的。

但如果沒有達到對應的標準,或得了定義之外的疾病時,哪怕最後不幸過世了,純重疾險(也叫消費型重疾險)也不會賠付。比如突發心臟病去世,消費性重疾大多是賠不了的。

而帶有身故責任的終身重疾險,如果身故或者滿足全殘的條件,都會賠付保額。

因為它本質也是一個終身壽險,也就是說保險公司至少會賠付一次保額,這也是為什麼,帶有身故責任的重疾險,比消費型重疾險貴的原因。

最後看一下黃色的醫療險,包括重疾在內的所有疾病都在醫療險的保障範圍內。

醫療險是最複雜、服務成本最高的一種保險。

因為人的健康狀況會受到年齡的影響,因此醫療險對於被保險人的年齡和健康要求都非常高。

而且醫療行業消費漲價很快,所以醫療險不能像重疾險一樣,整個繳費期都保持一個價格。商業醫療險都是短期的保險,買一年保一年。而且隨著年齡增加,價格越來越貴,超過一定年齡還可能買不了。

但有一種醫療險不但可以帶病投保,而且也不會因為年齡的原因就買不了,這就是帶有國家福利性質的社會醫療保險。

不過社保有起付線和封頂線,社保目錄外的藥物報銷不了,一旦得了大病,比如癌症這樣的高花費疾病,自己還是要花不少錢。所以補充商業醫療險還是很有必要的。

最後,來說說不同類型的保險都是怎麼給錢的。

前面可以看到,不同保險的責任是有一部分交叉的,而他們的賠付方式卻不太不一樣:

首先,看黃色和綠色交叉的這部分,也就是疾病或者意外導致的醫療費用。

對應的是意外險和醫療險責任,這種保險是報銷型的,需要我們先墊付醫藥費,再拿發票去報銷,保險公司的賠付不會超過實際的花費,也不能重複報銷。

如果住院呢,意外險、醫藥險會根據條款約定,在限定的時間比如180天內,每天給一定數額的津貼補助。

有一些高端的醫療險會有自己的直付醫療網絡,全球範圍內的私立醫院就醫,全程都由保險公司對接資源,甚至把酒店機票這些都確定好,不用自己花錢,也不用操心,只要全程配合治療就可以了。

這種賠付方式叫做直付。

綠色意外險的賠付方式叫做分付。意外導致的殘疾會分為十個等級,根據殘疾的等級一次性賠付保額的一定比例。

比如說骨折導致兩條腿長短不一、超過兩厘米以上,就屬於十級傷殘,賠付總保額的10%;

稍微嚴重一些的,比如說交通事故導致的肺葉切除,屬於七級傷殘,是賠付總保額的40%。

這其中的計算技巧就是用11減去這個殘疾的等級,剩餘的數字就是賠付的意外險的比例。

而重疾險和壽險,保險公司會一次性賠付保額。要是沒有達到重疾理賠條件,但是滿足了重疾險中約定的輕症、中症的疾病定義了,保險公司會按照約定的比例賠付保額。

如果我們這時候保險費還沒交完,大陸絕大部分保險公司會豁免剩餘的保費,我們的保單還繼續提供保障,這個很人性化的責任,我們也會在後面提到。

最後來總結一下。

每個家庭都要優先考慮保障型的保險,需要儘早地去規劃,因為你不會比去年的自己更年輕更健康。

它可以保證你在最壞的情況發生時,可以拿到這筆錢,給自己治病、為家人做出一定的補償。

這四種保障型保險責任上有一定的交叉,但各自解決不同的問題,怎麼買對買好,我們後面會一個個講。

而理財型保險是在人身保障型的保險做全面之後再購買的。

這種保險主要是為了一些中長期、沒有時間彈性的人生目標做的強制儲蓄。

比如子女的教育,或者是自己的養老規劃,保證未來有穩定的現金流。

作者Kris,R&F創始成員,資深保險經紀,金融碩士,簽約作者,終身學習者。

閱讀更多,關注微信公眾號:「番茄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_FGGwBmyVoG_1ZpzLj.html